“诎”与“屈”“通假现象”辨析

2016-05-30 10:31孙光武
写作(中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通假字形

孙光武

摘要: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收录文言文26篇。在这部分文言文的注释中,古语通假字的关于通假字的注释有“通”、“同”、“……的古字”等不同的术语出现”。

关键词:通假;字形;核心义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16)01-093-2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核舟记》“诎右臂支船”第174页,注释⑧“诎”同“屈”,弯曲;而在九年级下册《公输》“公输盘诎”第153页注释⑤“诎”通“屈”,意思是理屈。本文将对“屈”与“诎”字从汉字字形、核心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屈”字探源

“屈”说文载“無尾也。从尾出声。九勿切。、屈,古文。”

段注“尾也。韩非子日。岛有。者,重首而屈尾。”《韩非子·说林下》:“鸟有者,重首而屈尾,将欲饮於河,则必颠,乃衔其羽而饮之。”由此可知“屈”的造字义指的是鸟兽等没有尾巴。

而后代的“屈,拗曲。”《广韵》、“凡曲而不伸者皆日屈。”《正字通》等注解“屈”时出现了“弯曲”的含义。从字形角度考察《说文》时期“屈”是“从尾出聱”,《广韵》是在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基础上编订而成的,选字主要是在隋唐以后通行的字形。究其原因应该是来自于字形的演变,《说文解字》和《广韵》两者正处在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兩个不同时期。而经历了隶变、楷化之后,《广韵》以及以后的时期“屈”省变为“从尸出声”。

说文载“尸,隙也。象卧之形。”段注“象卧之形。卧下日伏也。此字象首俯而曲背之形。”这里由“曲背之形”产生了“弯曲”的含义,也就是说“弯曲”的含义应该与“从尾出声”的“屈”的本义无关。同时,又因为隶变、楷化的原因使得“从尾出声”的“屈”与从“尸”的“屈”合二为一,从“尾”的“屈”使用的频率逐渐减少,逐步消亡,“无尾”的含义除在少数典籍外也基本上消失了。

此处应分而论之:

1、从“尾”的“屈”为表示“弯曲”的“屈”的假借用法。段玉裁在注释“屈”字时提到“今人屈伸字古作诎申。不用屈字。此古今字之异也。”也就是说“屈”与“诎”这两个字是在不同时代选用的两个不同通假字,他们之间应该是古今字的关系。(此说法是就本字解释来看的,实则并不确切,祥见后文。)

2、从“尸”的“屈”由像“卧之形”中的“首俯而曲背之形”产生了“弯曲”的含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归为词义引申的范畴,应为词的引申义。

二、“诎”字探源

说文载“祜拙也。一日屈襞。从言出聱。誳,誳或从屈。叵勿切。”段玉裁注“诘拙也。二字笺罄。屈曲之意。一日屈襞。此谓衣襞稹。兄衣部。从言。出罄。匾勿切。”

“诎,辞塞。”《广韵》

“诎,字从言,当与吃同意。”《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载“吃,言蹇鞋也。从口气罄。居乙切”

由此可知吃的造字义应该是“口吃”,例如:“昌为人吃。”《汉书·周昌传》,即诎的造字义应该为口吃、说话不流畅。那么“诎”字的造字义与“弯曲”的含义之间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被用来表示“弯曲”的含义似乎应该是假借的用法,事实怎得如此吗?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诎”的几种常见的用法。

①诎五指而顿之。《荀子·劝学》

②诎要桡胭。《荀子·富国》

③“诎膝请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④“诎敌国。”《战国策·秦策一》

⑤“宝疆毅,未尝诎意於人。”《新唐书·周宝传》

⑥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吕氏春秋·壅塞》

⑦“拙身,将以信道也。”《法言·五百》

例①“诎五指”应该是指弯曲五个手指头,“诎”是弯曲的意思;例②已经演化为一个成语指“指弯腰曲膝。”,这个“诎”也应该是弯曲的意思;例③中“诎膝请和”是指下跪降服,请求和解,“下跪”应该是由膝盖弯曲引申而出的,那这个“诎”同样也应该是弯曲的含义;例④“诎敌国。”的含义是使敌国屈服(投降),这里“诎”应该是“屈服”这个含义的使动用法;例⑤应该理解为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去认同别人,这里的“诎”应该理解为违背本意而妥协迁就;例⑥应理解为:宋王听了这些,勃然大怒,屈斩了使者,这里的“诎”应该理解为冤屈;例⑦的“拙身”应该理解为降低自己的身分,委屈自己,和例④应该是相似的。

总的开看我们举得前三个例子都是“弯曲”的含义,什么是“弯曲”?弯曲就是改变原有的直立或者平直的状态,使其不再顺畅了;“诎”本意应该为口吃、说话不流畅,不管是自身疾病还是外在环境造成的,原有语言的表达都产生了断裂,造成不连贯,由这两组例子我们大胆推断一下,身体和身体部位的弯曲,使得身体原本直立的状态,发生变形就如同语言中断不连贯一样,其中含着“不连贯、不顺畅”的核心义。我们来验证一下其他几个例子,例⑤中的“诎”指“违背本意而妥协迁就。”什么是“违背本意”?就是使原有的想法、见解发生改变去适应另一种想法或者见解,那这就是想法或者见解的“不连贯、不顺畅”;例④“屈服”的意思是指“对外来的压力妥协让步,放弃斗争”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屈服”实在外在压力的压迫使原有的斗争发生改变甚至是放弃,这是斗争的“不连贯、不顺畅”;例⑦“拙身”应该理解为降低自己的身分,委屈自己,实际上和例④相似,“屈服”是迫于外在压力,而“诎身”实在的是身体弯曲,服从于外在,这也是一种自我思想的“不连贯、不顺畅”;例⑤“违背本意而妥协迁就”页是这种情况;例⑥“冤屈”指收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加上不应该有的罪名,那这就是在待遇上的“不连贯、不顺畅”。

三、小结

1、诎的造字义应该为口吃、说话不流畅。那么“诎”被用来表示“弯曲”的含义应该是在“不连贯、不顺畅”这一核心义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

从“尾”的“屈”的造字义指的是鸟兽等没有尾巴。“弯曲”的含义应该是“屈”的假借的用法。

从“尸”的“屈”由像“卧之形”中的“首俯而曲背之形”产生了“弯曲”的含义。应为词的引申义。《核舟记》的用字应该属于这种情况

而三者之间很难用一句话来说清之间的关系,这要根据具体材料来判断。教材将“诎”同“屈”,弯曲,异体字关系是比较确切的。

猜你喜欢
通假字形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字形体结构的意蕴及其影响
衛伯考(下)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成语别字成因刍议
添一笔变个字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浅说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