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5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十大事件

2016-05-30 10:48本刊编辑部
中国化妆品 2016年1期
关键词:安全

本刊编辑部

2015年即将远去,传播美丽、制造美丽的化妆品行业也走过了喧嚣与落寞并存的一年,于中国化妆品行业而言,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岁末年终,本刊就结合相关报道从政策法规、行业科研、企业发展、安全事件等方面甄选盘点出十大事件,反映在过去一年里化妆品行业的综合情况,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2015年,展望美好的2016年,让我们一起在教训中总结经验,在趋势中发现未来。

中国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015年3月14日,中国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2015年第八届中国国际化妆品个人及家庭护理用品原料展览会上宣告成立。来自中、日、英等国家和地区、300多位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产学、研、用、媒”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共商联盟建设与发展,探讨产业资源的进步整合。该“联盟”以推进中国民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宗旨,致力于打造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跨国界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产业技术的发展。“联盟”的成立,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化妆品及个人护理品技术研发实力,加速研发配方人才培养,更能推动整个产业良性发展。“联盟”也应该在未来做好四个结合,即将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优化与服务产业、覆盖行业相结合;将民族企业技术创新与世界技术前沿对话、辐射市场相结合;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增速相结合,将终端用户需求变化与趋势更新、行业引领相结合。

美妆行业代表首次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15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中国美妆行业科技创新群体专家代表共计十人应邀参会,在现场聆听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这是中国美妆行业历史上第次科技创新群体专家代表应邀参加由党中央、国务院举办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美妆行业的重视。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创新突破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阶梯,美妆行业更是如此。在国家最高规格的科技大会上,第次出现了中国美妆行业代表,也将提升美妆行业的社会地位。此举,对全国美妆行业从业人员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必将极大地激发中国美业人科技创新的热情,推进美妆行业的科学健康良性发展。

2015年首个芳香产业展开幕,共谋芳香之路

2015年4月24日至27日,在洛阳盛大召开了中国首个国际芳香产业展览,这次芳香展由中国国际商会主办,谊和永邦(北京)会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等协办。展会主题为“传承、开放、创新、共赢”,共设有六大展区,分别为芳香植物种植旅游展区、加工设备展区、精油展区、香料香精展区、教育培训展区、香道文化展区。由来自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等1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9个省市地区的专业参展商参展,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芳香产业命名的全产业链展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国内芳香产业消费额达700亿元,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我国的芳香产品份额已占到全球1/3,但品牌文化发展需求迫切。举办以芳香产业种植、技术、设备、包装及教育全产业链的芳香产业展会,势必能够更充分地展示世界芳香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市场趋势,同时对于提升我国芳香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芳香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

化妆品行业进入“互联网+”时代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化妆品行业随即迅速反应,开始对该模式进行探索,尝试将线上线下资源形成精准对接,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洞察行业本质,达到双赢目的。虽然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但是通过“互联网+”探索新的发展,对于目前举步维艰的化妆品店来说,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可以肯定的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未来零售化妆品店所有用户的接入点会全部数据化、智能化,通过云端的数据化运用,有机会更加准确地找到用户的需求,找到资源的对接点,“互联网+”是化妆品行业未来努力的方向。

政策开放,本土化妆品挑战机遇并存

2015年5月25日,财政部关税司发布通知,从6月1日起降低部分日用品进口关税,其中,护肤品进口税率从5%调低至2%。6月23日,雅诗兰黛集团率先发布降价细则,辐射旗下多个品牌的多款热销明星产品,降幅最高达23%。随后,欧莱雅、资生堂、爱茉莉太平洋等在华外资企业纷纷表示将发布调价声明。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6月17日,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根据协定,过渡期后,中国与韩澳两国均至少有90%的产品可实现零关税。政策开放对于中国化妆品行业来说影响巨大,价格的调整为本土化妆品与进口化妆品提供“双赢”机会,而这只是方面,关税下调的降价只是表象,更为重要的是贸易自由化环境的改善对于中国化妆品产业水平的促进和提升。同时,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将会促使更多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对本土品牌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最严广告法出台美妆成分门槛提升

2015年4月24日颁布的新“广告法”,于2015年9月1日起实行。史上最严广告法的出台应该算其中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2015年开始禁用部分广告词汇及护肤品、日化产业当中对于成分使用的门槛不断在提升,《化妆品命名规定》的附件《化妆品命名指南》中列举出来的“禁止的化妆品绝对化用语”,如特效、神效、第、极致、换肤、去除皱纹等,也可作为规范化妆品广告的相关法律依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的广告法加大对“违法”的惩处力度,违反广告法规由原本“处广告费用 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变为“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且广告费用低或无法计算的,直接处以20万-100万元罚款。这也意味着,虚假广告、使用极端化宣传用语等行为,其违法成本大幅提升。新《广告法》的颁布,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是个不小的“大地震”,这系列措施都预示了2016年的一大关键词将是“安全”,是真正的安全,而非以往表面的。

化妆品微商渠道向健康规范化发展

目前中国大约有1000万家微商人,开有大约1000万微店,年交易流水650亿左右,而2015年被誉为“微商元年”,众多传统化妆品牌纷纷开拓微商渠道,韩束抓准先机率先布局,成为最早进入微商的传统化妆品公司之,数据显示,韩束微商从2015年4月到2016年1月回款达3亿元,同时,因为众多传统品牌的进军,以往微商那种层层分销、囤货、洗脑、暴力刷屏等负面营销方式在消失,逐步走向健康规范合理化,这其实也是行业进化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基于共享经济的基础理论,未来的化妆品微商将迎来七大趋势:一是传统品牌跨界微商充当主角,微品牌落寂式微,二是走向平台化运营,三是轻代理,重零售,四是产品主义回归,五是价格纠偏到价值,六是停止暴利刷屏,系统传播模式提上日程,七是诚信先行。

丁家宜开先河,成首例本土向外资回购品牌

2015年9月,创始人庄文阳宣布,已经正式完成对“丁家宜”品牌的收购及相关工作。创建于1995年的丁家宜,在被法国科蒂收购之前有着漂亮的成绩单,这让科蒂豪气一掷,在2010年以24亿买下丁家宜。有了如此靠山,丁家宜的销售额理应路猛增,但没有想到的是,此后丁家宜销售业绩路下滑,据科蒂财报数据显示,2013财年第三季度,丁家宜所处的皮肤和身体护理部门该季度共减损3.169亿美元。为此,2014年6月,科蒂宣布停止销售丁家宜系列产品。该品牌重回“母亲”怀抱。虽说外资品牌对本土的并购从20世纪90年代便已开始,大宝、美即、小护士等品牌都个个成为“外嫁的姑娘”,然而本土向外资的回购却是近年的行业首例,丁家宜以表率姿态首开行业先河,可谓一个创举。它的回购也证明了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他们开始有能力和信心突破品牌瓶颈,把自身品牌做大做强。

天价广告投放,电视媒体传播渠道仍举足轻重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视媒体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传播媒介角色。2015年以5亿天价成为湖南卫视标王的环亚集团便是最成功的案例,在全年的高空广告轰炸下,旗下全新洗护品牌滋源迅速被消费者认知,并引领了国内洗发水的无硅油风潮。2015年10月,在“2016年湖南卫视招商推广会”上,韩束品牌以10亿的高价获得2016《金鹰独播剧场》及《天天向上》的独家冠名。虽然新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下异军突起,但缘于声画合一的人本化传播属性,电视媒体依然在未来融合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高额的广告投入可以迅速打造品牌能见度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度,但产品品质仍是品牌立足之本。天价广告投放作为优势渠道,仍然是化妆品行业在未来继续攻占的领域。

植物医生领跑本土品牌,第2000家门店落户

2015年12月初,植物医生第2000家线下店落户北京前门大街,继续领跑独立品牌专卖店第名。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多年品牌积累是植物医生持续不断发展的立足之本,2000家线下门店的成立则表示植物医生的市场占有份额遥遥领先。去年,植物医生化妆品先后作为国礼被赠送给了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意大利前副总理鲁泰利、澳大利亚第26任总理陆克文等世界政要,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元首第一次接受中国民族护肤品牌。植物医生创立于1994年,近年一路高歌猛进,其独有的单品牌模式发展在行业内独树一帜。近5年,实现连续5年销售增长率超过50%,并以行业5倍速度快速增长。在近年行业盛传实体经济发展遇冷的节点,植物医生则实现逆生长。而它登上国际舞台,以“国礼”赠予世界政要的背后,体现的是官方对植物医生卓越产品品质的持久认可,也为众多本土护肤品牌开辟了条可借鉴的品牌国际化之路。

猜你喜欢
安全
热电公司发电机励磁系统改造
浅谈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管理
中国民航HUD的应用和发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