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如水

2016-05-30 10:48芮希
大作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季羡林

芮希

他常常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脚踩一双圆口布鞋,出门时总是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在旁人看来,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又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就是布衣鸿儒——季羡林。

■季羡林·素描

季羡林,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是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也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读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羡林生前曾撰文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桂冠。

■季羡林·Ta念

温家宝评——

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主题吧●主题吧●●●主题吧●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贺剑城评——

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季先生一生十分刻苦,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时候,简直是自我折磨。

爱国好学 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求学清华时,他加入了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赴德留学时,即使是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忍饥挨饿时,他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了。”

季羡林回国后来到北京大学工作,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他不断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课题,忘我地献身于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他在归国后的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对其中13篇学术论文自觉满意;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感到愧疚。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羡林心舒气爽,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他在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学者钱文忠曾说:“作为一名学者,季羡林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他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上,人们通过一段录像又听到了季羡林那熟悉的声音。他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腾飞。”

谦和低调 和蔼可亲

著作等身且拥有一连串颇具分量的“头衔”的季羡林却异常谦和低调。

季羡林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他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在季羡林的《病榻杂记》中,他谈起了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让人如沐春风。在住院期间,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羡林的著作《留德十年》,并表示很爱看。季羡林马上吩咐身边的人去买,他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这一下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索要签名本。季羡林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最后,他身边的人跑去买了600本,他还一笔一画地在600本书上签了名。

央视编导周兵在回忆拍摄《东方之子》一些铭刻在心的经历时,特别提到了季羡林。周兵见过季羡林三次,第一次是和白岩松在1995年做《学者访谈录》时。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白岩松掏了较长时间,季羡林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后两次采访他时,虽然他已经有些不记得记者们,但大家每次走的时候,他依然会站在家门口,很有礼貌地望着大家渐渐走远。周兵感叹道:“做人做到这个分上,真让人敬佩。”

坚强乐观 宽厚仁爱

季羡林在“文革”时代,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到挨批斗、遭毒打,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尽管那时他感到“被开除了‘人籍”,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为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这种被逼无奈的痛苦锻炼,从侧面显示了季羡林坚韧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强的精神。

到后来,他宽容和谅解了“文革”中痛打和折磨过自己的人,而且自我反思,在当时那种气氛中,每个人都“异化”为“非人”,自己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还相信“文革”的正确性,“焉敢苛求于别人呢”。他这种洞明世事,反求诸己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众人的钦佩。

高风亮节 激励后人

季羡林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在季羡林身上。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

季羡林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然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季羡林一生的心思都在学问上,他执着地追求学术创新。在学术园地里,他埋头苦干,辛勤耕耘,总是每天清晨4点起床,伏案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上世纪90年代里,在3位亲人接连病逝、自己疾病缠身的夹击下,发奋著作,完成了《糖史》等3部开创性的文化巨著,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在他95岁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评委对季羡林的印象是“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羡林·语录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书摘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摘自季羡林散文《听雨》)

猜你喜欢
季羡林
季羡林上课前道歉
我的书斋
听雨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咪咪(节选)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季羡林的手抄本
季羡林抄书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