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彦:“罗奖”十年

2016-05-30 08:32
财富堂 2016年1期
关键词:罗中立艺术界奖学金

1992年,台湾山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林明哲先生设立了“罗中立奖学金”,其后,历时七届,共有35位获奖者,他们中的大部分艺术家已成为今天当代艺术领域的中坚力量。2006年,得到海外华人仇浩然先生的大力支持,“罗中立奖学金”重新启动,今年正好是第十年。“罗中立奖学金”旨在奖掖新人,鼓励那些勇于探索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子,为他们搭建平台,致力中国艺术后备新人的推出与培养。在过去的十年中,有4000多名学子踊跃报名,先后有300名入选了年度展览, 50位艺术家获得了最后的殊荣,在这个平台上,他们的艺术才华得以展示,赢得了艺术界的关注,许多艺术家已成为今天当代艺术界炙手可热的新星。

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十年”并不算长,但在这个时间的维度里,它一定会被赋予诸多意义,梦想、激情、创造,以艺术之名,见证个人的成长。对于“罗中立奖学金”而言,“十年”并不算短,这意味着一份坚持,一份责任,一份执着;它所期许的是人才辈出,让艺术的血脉、传统能不断延续,以青春的名义,使其富有活力。

如果将这十年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与1980、1990年代比较,这是一个更为开放且多元化的历史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的线性发展轨迹走向了终结。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逐渐式微,既有的当代艺术意义生成的逻辑也逐渐失效。

艺术的边界不断地拓展,原有的话语模式在消解中重建,而“当代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展览制度的建设、艺术资本的控制、超级画廊的形成、艺术博览会、拍卖会的扩张等,这些众多的因素不仅形成了新的艺术生态,也形成了众多的权力话语。

置身于当代艺术高速发展的十年中,“罗中立奖学金”之所以能赢得艺术界同行不断的支持,众多青年学子能积极、踊跃地参与,不仅源于历届评委们表现出来的公允与专业性,而且在于它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文化立场,注重学术,强调独立,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立足于现实,但着眼于未来,以学院为依托,却关注当代,其更为内在的逻辑是,“罗中立奖学金”与四川美院1980年代以来的艺术传统与今天的办学理念是密切维系的。

倘若以单一的视角,或者拿既有的批评标准来评价此次展览的作品,显然会有失偏颇,毕竟,这批年轻艺术家的视角与创作方法与上一代艺术家已有了较大的区别。

从外部的社会情景讲,由于置身于全球化的语境,以及文化消费、图像泛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媒介,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而不同的个人兴趣、学科背景、生活经历,使得他们在普遍的、多样的艺术情景中能展开独立的言说:既有在艺术、风格、修辞等艺术本体领域的探索,也有在方法论方面的推进;既有对现实、社会境遇的解读与诠释,也有对个人的、微观的、肉身经验的反思与剖析;有的艺术家重视个人创作的推进轨迹,力图在既有的学院语言体系中寻求突破,有的则尝试去消解既有的艺术边界。

他们的作品有丰富的信息,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文化诉求,因此无法在单一的视角和理论话语下予以归纳。但总体来说,他们的创作鲜明而富有个性,其形态也是多元而具有当代性的。

猜你喜欢
罗中立艺术界奖学金
“已死”还是“回归”?绘画在西方当代艺术界的困境以及根源探究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罗中立面面观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罗中立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艺术界名流的网络分享社区
景观照明设计——罗中立美术馆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