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的特点及应用

2016-05-30 00:05梅纳新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逻辑性小兔幼儿教师

梅纳新

【摘 要】本文讨论了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的内涵、特点,提出幼儿教师运用好数学教学语言的要求:包括处理好语言情境性与简练性、规范性和通俗性的关系以及关注教学语言内在逻辑性几个方面。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义、合乎语法和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问题进行叙述和说明的行为方式,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探讨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对增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教学语言的特点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的特点。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相比其他领域而言,数学教学语言具有以下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简练性

简练即数学教学语言应直接指向相关数、量、形等信息,以引发幼儿的关注和思考。数学教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等领域的教学语言有所不同,不强调过多的形容及细节的描述。例如,教幼儿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一张数量关系图片,口头编应用题:“草地上有3只小鸡,又跑来了2只小鸡,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鸡?”再如,教小班幼儿认识“1”和“许多”时,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提问:“小朋友,这些东西中哪些是1个?哪些是许多个?”。教师还要着重突出“又”“一共”“许多”“1个”的词语的含义。精练的语言排除了无关情境和词语的干扰,能有效引发幼儿对数量关系的思考。

2.规范性

规范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及阐述数学概念。幼儿数学教育内容虽然简单,但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数学术语、数学概念。如一些数学符号的名称、加减算式的读法等。以大班认识“4的组成”内容为例,4称为“总数”,分成的2和2称为“部分数”,符号“∧”称为“分合号”。幼儿数学教育中也涉及到某些数学概念,如基数、序数、相邻数、数的守恒、加法、减法、梯形、椭圆形等。这些数学概念虽然不需要幼儿掌握。但教师必须掌握概念的属性,讲解要规范。

3.逻辑性

逻辑性即数学教学语言要条理清晰、前后连贯。逻辑性是语言的内在结构力量,就如建筑物里的钢筋。具有逻辑性的数学教学语言能很好促进幼儿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颠三倒四,会影响幼儿对数学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掌握。

二、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求

1.依据幼儿思维特点,处理好语言的情境性与简练性关系

简练是数学教学语言特点之一。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也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情境性描述语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语言的情境性,忽视数学教学语言的简练性,体现在过多使用情境性描述语言,干扰了幼儿的记忆和思维。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简练是数学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情境性描述语言只是起辅助作用,点到为止。例如,某小班教师教幼儿认识5以内数数,教师创设到小兔家做客的情境,其语言重点不是指向数量,而是用大段的话描述小兔家的情形,如小兔家很漂亮,兔爸爸及兔妈妈很爱小兔,小兔很喜欢小朋友等。其结果是干扰了幼儿对5以内数量的认知。数学教学语言的简练性是本,情境性语言为末,切忌本末倒置。

此外,情境性语言应随幼儿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3~4岁幼儿思维从直觉行动思维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在小班,教师情境性语言描述可以多一些,以适应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如教幼儿点数时把教具称为“苹果娃娃,香蕉娃娃”,但注意不宜过多渲染。中、大班幼儿思维的抽象性逐步提高,教师要减少情境性语言。如大班幼儿能理解“5的相邻数”,就不必要描述为“5的两个好邻居、好朋友”等。

2.把握数学概念属性,处理好语言的规范性与通俗性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因考虑幼儿的年龄,一些数学概念需要用幼儿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语言的规范性和通俗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对立关系。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认为通俗的语言就不可能规范。那么,数学教学语言如何即便于幼儿理解又不失规范呢?达到这一要求,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用幼儿容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数学上“相邻数”的概念是:自然数列中某数相邻的两个数称为这个数的相邻数。有的教师给幼儿解释为“相邻数就是一个数前面和后面的两个数”,这种说法很不准确,教师忽略了“在自然数列中” 这个前提。如果这样讲解:相邻数是比某个数小1和比它大1的两个数。这样既突出了相邻数的数量关系也能为幼儿所理解。教师还需注意不要自己编一些数学概念。如有的教师给幼儿解释:“梯形就是像梯子一样的形状”,“椭圆形就是扁扁的圆形,有一根长径和一根短径”等,这些不正确的概念容易使幼儿形成错误的理解,不利于今后的数学学习。

此外,教师要注意正确使用数学术语。例如,有的教师讲解数的组成时,把“分合号(∧)”称为“分号”、“分解号”。还有的教师把“部分数”称为“加数”,在描述“1和1合起来是2时”,就说成“1加1是2”,和加法术语混淆在一起。再如,某教师教幼儿认识“大于”“小于”“时,说:6比7小,6少于7。应该说“6小于7”。教师使用规范的数学术语,能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为幼儿入小学后学习数学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3.精心设计数学教学语言,关注其内在逻辑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语言的逻辑性体现了教师逻辑思维能力水平。具体来说,建议如下。

首先,数学教学语言应明确,避免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例如,某教师问幼儿:七星瓢虫是数字几?此语言就很不明确,应该这样问:七星瓢虫身上的7个点用数字几表示?再如,某教师这样提问4的相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小朋友,3比4少几?4比3大几?”教师前半句用多少,后半句用大小,前后问法不一致,造成幼儿认识上的混乱。

此外,数学教学语言应条理清晰,表达严谨。例如,某教师教幼儿认识序数时,呈现横排的6只小动物图片,提问:小朋友,小兔子排在第几?结果有的幼儿说排第2,有的幼儿说排第5。原来幼儿是从不同方向数的。教师这种问法不严谨,应该给幼儿指明从哪边开始数。因为序数具有方向性,从不同方向数,物体的排列位置当然不同。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判断、推理要准确。

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语言中的失误主要源于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幼儿年龄小,讲不好甚至讲错都没关系,往往不介意脱口而出。另外,教师数学专业知识欠缺也是原因之一。幼儿教师需加强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幼儿数学的核心概念,明确幼儿数学内容的科学定义,不断提高自身数学教学语言水平,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平.教师的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2]宋玮,李哲.幼儿教师口语[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猜你喜欢
逻辑性小兔幼儿教师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例说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