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比”最“合理”

2016-05-30 08:20秦艳霄
心理与健康 2016年2期
关键词:英雄人生生活

秦艳霄

Q老师:

您好!一篇《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曾经在微博、论坛里处处可见,虽然现在这篇热帖已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别人家的孩子”依旧是我们的阴影。我是一名高中生,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会拿别的班的同学或者别人家的孩子跟我们比,比学习成绩、比学习习惯、比兴趣爱好,在这种比较下,只能让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让人心烦,老师,您说,怎么样的比较才更合理呢?

飞儿

A飞儿:

你好!你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所以才会对可能习以为常的现象提出疑问。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或老师都想借助“别人家的孩子”的威力来鼓舞孩子,激发孩子的动力,希望孩子更加努力,但是事与愿违,这种比较只会招来孩子的怨恨和退缩。

自古军事上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出“比较”的重要,这里面的比较包含“横比”和“纵比”。横比就是和某个群体,如全年级、全班同学比,看自己的成绩在群体中的大致位置,弄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是好、较好,还是中等或中等偏下呢;纵比就是和自己的过去情况比,看学习的发展趋势,是进步大、有进步、还是没什么变化,或者有退步、或者退步很大。你信中说的内容就体现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横比”现象。

其实,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成长经历等都不相同,因此,孩子即时的、外显的行为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可比性。那么,如果真的要比较的话,怎么“比”才更合理呢?

1要仔细挑选比较对象。有人说:“我想要有范冰冰的长相,鲁豫的亲和力,杨澜的优雅,马云的聪明才智,蔡康永的说话之道,韩寒的文笔。”听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觉得这人是在痴人说梦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确,有些人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和偶像,成为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标杆和方向,但是他们不是我们的比较对象,不是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尤其不应该作为衡量自己外貌、财富、地位、智慧的标准。

2不要忽略努力的过程。如果跟别人一味地进行不恰当的比较,那么不仅会产生挫败感,还会产生嫉妒感。在比较中,我们会迷失方向,丧失自我,一味地只想追赶上比较对象甚至超越他。殊不知,“比较”只是设定了一个目标而已,而努力拼搏的过程才弥足珍贵。

一位青年去拜访画家门采尔,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卖掉它却要整整一年?”门采尔说:“请你倒过来试试。你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兴许一天就能卖掉。”青年照办,观察,写生,构思,创作,后来事实果然如门采所说。其实,即使这位青年的画最后没有卖出去,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享受到绘画的乐趣,提高了绘画技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3思考比较对象背后的付出。英国的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原来只不过是替人看管马匹的剧院打杂工,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凭着这种执着的“偷学”精神,终于使自己闻名于世。西汉著名大史学家司马迁身受“腐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残体的折磨,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世称司马迁为“中国历史之父”。再来看看我們喜欢的偶像明星,他们可能永远没有时间阅读一本好书,无法经常和家人团聚,没有时间欣赏自然风景,他们要在公司的安排下,不断练习唱歌,接受跳舞技能的培训或者演戏到深夜。当我们了解了成功者付出的代价时,我们可能就不会盲目渴望成为他们了,而是关注于他们执着的勇气和付出的艰辛。

4跟别人比都是相对的,跟自己比才更合理。成绩、智慧、成就、美貌,绝大多数人追捧的目标,都有特定时代的标记,是特定社会环境和情境的产物。但是,我们常常把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看得过于绝对。当环境或者标准改变,我们就无所适从。就像把小池塘中的大鱼放到大海中,当环境改变了,所谓的“大鱼”就变成了更高食物链的鱼的食物。再比如,小学的优等生考入重点中学,在众多佼佼者中,他可能就不是成绩最优异的人,也许处在中游水平甚至更差。那么,这位同学就应该意识到不是自己变差了,而是环境改变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应该为身处在水平更高的环境而感到高兴。

5你很重要,你的人生你做主。毕淑敏说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很重要;面对无法承载的亲情,我很重要;面对现在身旁的知己,我很重要;面对未来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很重要;面对素未谋面的孩童,我很重要—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仔细想想,别人的生活与你无关,不管别人生活得好或坏,都不能代替你,如果一味地活在别人导演的生活中,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不可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作为有着完整自我意识的个体,应该越来越重视自己人生的剧本。相信自己,积极参与到生活剧本的写作中来,从而主宰自己的人生。

最后,跟你分享一个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近500名职业和业余登山者曾向珠穆朗玛峰发起过冲击。而真正登上世界屋脊的,却还不到其中的五分之一。对于英雄,人们习惯地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国籍,史册上会有他们的一页,他们是英雄。而那些没有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们,后来又是怎样的呢?

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著名的高山风景摄影师,有的成为优秀的登山俱乐部教练,有的干脆把自己四次攀登失败的经历成书出版……

在这个世界上,登上顶峰的人是英雄,可是那只能是少数。如果我们是多数派,如果我们当不了英雄,那么,不妨换个角度,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成功可以是另外一种样子,谁能保证不会成就一番别样的辉煌?!

猜你喜欢
英雄人生生活
英雄犬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重走英雄路
漫生活?阅快乐
绛红英雄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