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

2016-05-31 02:39邹文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邹文辉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



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

邹文辉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CT血管造影(CTA)与MR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同时行CTA检查(CTA组)与MRA检查(MRA组),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A组和MRA组的诊断符合率和图像质量。结果59例患者共检出肿瘤72个,DSA、CTA、MR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9%(71/72)、85%(61/72)、82%(59/72),CTA和MRA的诊断符合率均低于DSA(P均<0.05),但CTA和MRA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MRA与DSA在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P<0.05)。结论CTA、MRA对颅内动脉瘤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A的显示效果略优于MRA,尤其是在小直径肿瘤方面有优势,但MRA具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无辐射、检测费用较低等优点,建议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这两种检查方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A;MRA;DSA;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向外膨出而形成的永久性局限性扩张,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1]。有统计表明,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致死率为8%~32%,发病后1年内、2年内的致残致死率为60%~85%[2]。因此,及时、正确的临床诊断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非常关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极高,其结果是临床判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该方法有创、耗时、价格昂贵,且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与永久神经功能损害的风险较高[3]。但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CT血管造影(CTA)与MR血管造影(MRA)已经成为了诊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该方法微创或无创、省时、费用低,且图像质量高,但不同文献报道的临床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对比分析了CTA与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结果,并探讨了其临床价值。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9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神经病学》[4]中的相关标准。纳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行DSA,同时行CTA检查 与MRA检查。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24~70 (40.7±8.2)岁;患者均以突发剧烈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其中短暂性意识障碍25例,持续昏迷8例,动眼神经麻痹6例,癫痫4例,伴精神症状4例;体格检查:脑膜刺激征阳性54例,视盘水肿39例,眼底出血8例,单侧病理征阳性18例,双侧病理征阳性10例。本研究报经我院医学伦理会研究同意,与患者充分沟通,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查方法

1.2.1DSA检查方法检查设备为PHILIPS V3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比剂为碘海醇(300 mgI/mL)。以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植入导管套鞘,常规应用肝素抗凝,于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开口处注射对比剂行脑血管造影术,每位患者均行正、侧、斜多体位投照,角度采集图像以保证病灶显示完全及病灶显影满意,满足诊断需要。

1.2.2MRA检查方法检查设备为PHILIPS Achieva 3.0T双梯度双射频磁共振,选用标准头部线圈,常规矢状位和横轴位双定位,行横轴位及矢状位T1WI及T2WI扫描,层间距0.1~1.2 mm,层厚5~6 mm。扫描范围包括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动脉环与大脑前、中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1.2.3CTA检查方法采检查设备为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动态800层双源螺旋CT,扫描参数:电压120 kV、自动毫安、扫描层厚0.625 mm、螺距0.969:1、转速0.4 s/周、床速19.37 mm/s。先行常规Headfast序列行颅脑平扫,而后以4.5~5.0 mL/s速度缓慢注入40 mL造影剂(20 mL造影剂+20 mL生理盐水),并在C4水平监测双侧颈动脉充盈时间-密度曲线,以此计算出最优延迟时间,采用平扫+增强双期自颅底至颅顶进行头部扫描;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并经此以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60 mL优维显,注射速度为4.5~5.0 mL/s,而后再以相同速度注入30~40 mL生理盐水。

1.3图像后处理MRA原始数据通过西门子控制台内建操作软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局部进行重建。CTA原始数据通过图形工作站进行处理,采用MIP容积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进行图像处理。

1.4图像评价由神经外科和CT中心的经验丰富(至少5年的工作经验)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各2名,对瘤体大小、瘤颈宽度、瘤顶指向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进行观察。其中梭型动脉瘤以最长径表示大小,囊状动脉瘤以瘤颈至瘤体顶壁的距离表示大小。评价方法为双盲法,对于不同评价结果则由4位医师通过商议达成一致。

1.5观察内容观察5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MRA、CTA的影像学结果,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同时评价3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等形态特征的诊断情况。

2结果

2.1诊断符合率59例患者共检出肿瘤72个,DSA、CTA、MR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9%(71/72)、85%(61/72)、82%(59/72),CTA和MRA的诊断符合率均低于DSA(P均<0.05);但CTA和MRA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肿瘤形态特征诊断情况CTA与DSA、MRA与DSA在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CTA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的检出率高于MRA(P<0.05),见表2。

表1 DSA、CTA、MRA所测得瘤体直径和瘤颈

注:①与DSA比较,P<0.05。

3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以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以及颅内压增高为多见病因,多与血管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情进展有关[5]。颅内动脉瘤首发症状多为颅内自发出血,致残致死率极高,预后极差[6],所以早期确诊、积极治疗对于患者康复、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经股动脉穿刺DSA一直被认为是临床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检测结果准确率极高。但是综合临床经验来看,DSA检查也存在诸多不可避免的弊端[7-8]:①DSA为有创检查且创伤较大,存在诱发再出血的风险;②动脉瘤内存在血栓形成时无法显影;③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均较大,对血管显示良好,但对周围结构显示较差,同时存在导管损伤瘤体、动脉内膜、血栓脱落等风险;④操作复杂,两侧大脑半球需分别造影,颈内动脉系和椎动脉系需分别造影。

表2 DSA、CTA、MRA对动脉瘤大小(最大径)检出

注:①与CTA比较,P<0.05。

MR和CT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无创检查成为可能,为该类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检查方法,但诸多研究对MR和C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的报道存在一定差异[7-9]。在本研究中,以DSA为金标准,CTA、MR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和82%,两者的诊断符合率虽然均低于DSA,但均超过了80%,且两者之间的诊断符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CTA、MRA均能够对颅内动脉瘤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同时本研究还发现,CTA与DSA、MRA与DSA在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测量方面差异不显著,这说明CTA和MRA所获得的颅内动脉瘤的图像质量均较好,都能够比较有效地对肿瘤的形态特征进行判断;另外,CTA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的检出率高于MRA,说明虽然CTA和MRA的图像质量均较好但CTA对小尺寸瘤体的发现率更高。

CTA和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各具优势,也均存在一定局限。CTA评价颅内动脉瘤的优势表现在[10-11]:①能够同时显示多个颅内动脉瘤的瘤体,若患者颅内存在血肿或出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确定究竟由哪个瘤体破裂引起,这一点是DSA无法做到的;②相对于DSA,CT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周围血管以及血管解剖变异评价也更高,而且,对于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和瘤周骨结构关系、瘤颈几何形态、瘤壁钙化、瘤颈处血管分支形态以及动脉支复合体的评价,不仅高于DSA,也优于MRA;③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行CTA检查有利于主治医师掌握动脉瘤与前床突的关系,使其在术中磨除前床突,提高动脉瘤夹的放置安全系数。但CTA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操作者及专科医师的经验丰富程度将会影响甚至决定CTA的结果准确性;CTA虽然可以同时显示动脉和静脉,但无法区分两者,也无法判定血流方向;CTA对微小血管的显示不如DSA[12]。

可以多角度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尺寸、形态、瘤颈、载瘤动脉特征等信息是MRA评价颅内动脉瘤的重要优势[13]。这些信息在保证动脉治疗方案制定正确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MRA检查颅内动脉瘤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14-15]:①MRA会夸大血液涡流的血管病变情况,无法清晰地显示复杂血流与变慢血流,对于较大的动脉瘤,由于瘤体内部的血液涡流使得肿瘤信号丢失,对图像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对较小的动脉瘤,由于瘤体内部的血流量有限、血流变慢,降低了对较小动脉瘤的显影效果,造成漏诊。在本研究中,MRA对最大径≤3 mm瘤体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A,证实了这一观点;②MRA还无法完全显示颅内动脉瘤颈部以及肿瘤实体和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也无法显示瘤体和周围骨结构关系以及瘤壁钙化情况;③MRA检查颅内动脉瘤所需的时间较长,无法满足急诊危重患者的快速检查要求,另外,若颅内动脉瘤患者身体装有起搏器或金属装置时,无法行MRA检查。

总之, CTA、MRA对颅内动脉瘤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A的显示效果略优于MRA,尤其是在小直径肿瘤方面有优势,但MRA具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无辐射、检测费用较低等优点,建议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这两种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凌锋. 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6-147

[2]陈平,吴发银,郑庆生. 64层螺旋CT在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方案中的优化设计[J]. 安徽医学,2011,32(4):504-506

[3]杨正汉,冯逢,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94-299

[4]王维治. 神经病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61

[5]闵辉东,谢文花,姚斯元.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1):173-174;176

[6]孙超,赵俊武. 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106-107

[7]范影,谢玉海,李曼曼,等. 单倍剂量三维对比增强MR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J]. 磁共振成像,2014,5(6):455-458

[8]米建,王勇. 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1(7):932-934

[9]朱斌炜,何翱,王辰果. 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2):154-156

[10] 牛宏图,孙晓丽,徐健华,等. 头颈部CT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与DUS和DSA对比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740-1742

[11] Apruzzese A,SilVestrini M,Floris R,et al. 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asymptomatic patiems with intemal caurotid artety occlusion: a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MR and transcranial Doppler study[J]. AJNR Am J Neuroradio1,2001,22(12):1062-1067

[12] 曾林. NF-κB和VEGF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瘤壁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3):1391-1392

[13] 赵东生,李竹强,乔海舟,等. MRA和DSA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8):171-173

[14] 牛秀兰,都玉梅,王忠民. 头颈部CTA在诊断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5):271-272

[15] Kajimoto K,Moriwaki H,Yamada N,et al. Cerebral hemodynamic evaluation using per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arison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values in chronic occlusive carotid disease[J]. Stroke,2003,34(7):1662-1666

[收稿日期]2015-09-28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2-1348-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2.035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对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与效果分析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
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体会
关于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处理的研究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护理体会
颅内动脉分叉部血管结构与分叉部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