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过祝寿诗的抒情主题及其成因

2016-06-03 08:17刘鑫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成因

刘鑫

内容摘要:苏过的一生与父亲苏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父谪居黄州至贬官岭南,苏过一直伴其左右。苏过的一生以父亲的逝世为分水岭,前半生与父亲相依为命、历经政治磨难,后半生带着家人艰难度日,承袭着“苏门文化”,其间一直笔耕不辍、佳作累累,有诗文集《斜川集》留世。现存《斜川集校注》收录苏过诗303首,祝寿诗19首,其中包括贺叔父生日诗8首,祝寿诗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侍父之笃孝跃然纸上。本文试图分析其为数不多但包含真挚情感的祝寿诗的抒情主题及其成因并阐释其对“孝”的独特践行。

关键词:苏过 祝寿诗 抒情主题 成因

苏过(1072-1123),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季子。生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卒于宋徽宗宣和五年,终年52岁,有《斜川集》遗世。苏轼育有三子,家族的文化气息,祖父的治学遗风,父亲、叔父的过庭之训滋养着他们弟兄的成长,所以皆能“倶善为文”。尤其是苏过,以自己的诗文和品行秉承着家门的治学之风,但正是由于父辈们文章灿然,成就卓著遮蔽了他的文学才华。《宋史》中关于苏过仅有201个字的简略记载,他的文学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几经散佚,但近年来对于苏过的研究有被重视的趋势。细细品读《斜川集》之诗文,考察与其相关的史料,虽一生蹭蹬,默而无闻,却明显可以看出其学问追求和文学观念源于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祖父苏洵、父亲苏轼、叔父苏辙治学态度的承袭。苏过是三苏之后,子弟中最承家风者,因诗文有其父之风,时称“小坡”。

苏过的诗歌不但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寄托,而且有着深刻的哲思,内容无所不包,形式绚丽多彩,尽现其文学功底。他以拳拳的孝心躬行随侍父亲漂泊,以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学术的价值。其《斜川集》尽现文笔风致,诠释着他思想的自由、超脱的人生态度,同时也闪耀着苏门家族文化的光芒,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学术思考价值。

一.人生五伦孝为先,独侍先生以往来

在中国古代,“孝道”是获得良好声誉和人生成功最根本的衡量准则。中国是伦理社会,孝为伦理之根本,“孝道”是中国固有文化的精华。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这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孝道的重视。同时“孝”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先秦典籍中,《论语》、《孝经》很好的诠释了中国的孝文化传统和内涵以及中华子孙对孝道的躬亲实践。苏过在士林中美誉的获得以及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他的“纯孝”之实。苏过十三岁至二十三岁的十年间,苏轼频繁调动,他随父漂泊,宦游南北;二十三岁到三十岁的七年,随苏轼贬迁岭南、海南直到遇赦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苏过的前半生,与其说是与苏轼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如用形影相吊形容更为贴切。苏过得以极尽孝道的时间,正是侍父岭海时期,他总是怀着极为尊崇的感情去侍奉父亲,这从他每年为父所作的饱含真挚情感的祝寿诗中可以体察。

苏过之孝,在苏氏家门中也成为榜样,乃至“其叔辙每称过孝,以训宗族。”①贬官岭南至卒于常州是苏轼最艰辛的时期,也是他人生的最后几年。苏过的陪伴带给苏轼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照料“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需者,(过)一身百为,而不知其难”。②晁说之为苏过作墓志铭,说东坡先生晚年投荒,“邈乎九死不测之险也,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翁板则儿筑之,翁樵则儿薪之,翁赋诗著书则儿更端起拜之,为能须臾乐乎先生者也。”③并称他为“纯孝”,这个词是古代对“孝道”的最高赞誉,也是对苏过人格的称赞,而这些都来源于他对父亲多年如一日的陪伴和照料,苏过一直在用自己的宠辱不惊,淡然处之,支撑着苏轼来之不易的心态。

二.不待丹砂锡难老,自凭阴德享长年

倘若侍父南迁是苏过孝之践行,那么祝寿诗便是苏过孝之发抒。现存《斜川集》有祝寿诗19首,包括贺叔父生日8首,祝寿诗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拳拳的孝敬之心宛在眼前。

从绍圣元年苏轼由定州知州被贬岭南瘴地,苏过侍父随行,既经历了元祐时期父亲富贵荣宠的岁月,也经历了远贬南荒瘴地的苦难岁月。在这期间,对父亲受到的政治打击有了真正的体验。苏过此时还未涉足官场,对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无法感同身受,面对父亲突然遭贬,心中更多的是愤慨,而父亲在经历了被贬黄州的炼狱生活后对此却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心理上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纵观苏过在岭南所作的多首《大人生日》诗,对此都有所表述。例如作于绍圣元年的《大人生日》:

一封已责被敷天,十万饥民粥与饘。不待丹砂锡难老,自凭阴德享长年。寿條固已占黄发,珠火还应养寸田。况是玉皇香案吏,御风骑气本泠然。

自绍圣元年至元符三年七年间,苏轼一路南迁。绍圣元年,苏轼以六旬之躯千里迢迢赴惠州,心里的绝望可想而知。父子居惠已久,却迟迟不见朝廷赦诏,生活上的困顿、经济的困窘、心理上的绝望是可想而知的,苏过作于绍圣三年的《大人生日》其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境况:

穷寓三年瘴海滨,箪瓢陋巷与谁邻?维摩示疾原非疾,原宪虽贫岂是贫?纺妪固尝占异梦,肉芝还已献畸人。世间出世何由并?一笑荣枯等幻尘。

苏轼绍圣元年,贬惠州,至此已三年。苏轼生计所需,过一身任之,苏过是用心去孝敬、体察和理解父亲的,并“以山芋作糁羹”④希望能暂时缓解父亲在穷苦瘴地的生活,苏轼甚是欣慰,赞之“人间决无此味”。苏过的陪伴给父亲在生活和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慰藉,与经济上的困窘相比,精神上却是富足的。老庄哲学与佛老思想的处世之道指引他们战胜了生活上的艰苦,并且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苏过九岁随父贬居黄州直到苏轼去世,二十多年的形影相随,耳染目濡,苏过自然少慷慨意气,多随缘自适。绍圣元年,苏过随父初到惠州之时,写《和大人游罗浮山》不仅透露了诗人的生命态度,同时奠定了《斜川集》的哲学格调。诗中弥漫着对含冤受屈父亲的宽慰之情,视功名利禄如“敝屣”、“露电”的品格,就算过着艰辛的耕读生活,但他的内心却是淡泊自适的。

苏过的19篇祝寿诗,其中包括贺叔父苏辙之8篇,在苏过的心里其与叔父的境遇是同病相怜的,堪称知己。苏过有许多咏颂苏辙的诗篇,“枕上轩裳何足梦,壶中天地本来宽。幅巾从此追巢许,永愧苍生起谢安。”以隐居不仕的巢父、许由、谢安比叔父,赞扬叔父高洁的品格。“退藏欲逐箕山志,谈笑归来颖水滨。谩笑儿童祝难老,楚南靈木不知春。”说叔父淡泊名利,甘于隐居颖昌。可以说,从苏轼去世直到苏辙去世前几个月的十二年里(建中靖国元年到郑和二年),苏过与叔父苏辙潜心学术,谨守着“闭户治田养性而已”的策略。

三.人颂高名琼海外,苏门会策汗青功

苏过是苏轼晚年南贬荒地侍行的唯一亲人,史料极称其侍父的孝行,使晚年遭贬瘴荒之地的苏轼在心理上和生活上得到了很大抚慰。古人所谓孝养有两种涵义:一是寻常的黎明百姓的“养口体”,一是孝的最高境界即“养志”。养口体是指让父母在饮食上餍足,养志则是指当子女的顺从父母之意,不辜负父母的冀望,使父母获得精神上的欢喜,这二者往往难以兼得。在苏轼的贬窜生涯中,苏过一直随侍左右陪父亲渡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旅程,这也是苏轼生命的终结。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⑤真正的孝就是善于继承父辈的志向,善于传述父辈的事迹。苏过拳拳的笃孝之心并没有随着父亲的离世而终止,苏过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弘扬苏氏家族的文化和家风。纵观苏过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侍父迁谪和闲居颖昌中度过的,前半生侍父辗转漂泊,后半生携家人艰难度日,长眠后仍与父黄泉相伴,谱写了父子情笃的美妙乐章。在一个以孝为先的国度,苏过“纯孝”之品行,成为他一生所有成就和盛誉的开端,轼赞之:“非此父不生此子也。”⑥其《斜川集》诗文之精华,尽现文采风致,闪耀着苏门文化的光芒,延续着苏门的高尚品格和对学术的执着的追求。

四.结语

苏过得以在士林中立身的根本就是他至诚的笃孝,“百行孝为先”,这也是最为后人称颂的。苏过侍父时日最多,其为人、学问与文风,均承袭苏轼。“峻壮”亦是苏轼对其诗歌的评价,并称之为“有家法”,从而使“老坡”家法得以一脉相传。多年侍父左右,漂泊动荡,他总是怀着极其崇敬的心理去侍奉父亲的,荒蛮之地,条件艰苦,苏轼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不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他都希望能缓解父亲的孤寂,带给父亲一丝慰藉。如果说苏过侍父南迁之行是他对孝的躬行,所书写的祝寿诗便是他对父亲拳拳孝心的体现。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苏过著,苏大刚、蒋宗许等校注.斜川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

[2](宋)苏过撰,王云五主编.斜川集.从书集成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

[3](元)脱脱等撰.宋史(全四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4](清)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全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全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6]陈天宏、高秀芳点校.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8]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9]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王水照,朱刚著.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论文类:

[1]丁沂璐.苏过及其诗歌研究[J].兰州大学,2007年

[2]庞明启.苏过研究[J].西南大学,2011年

[3]蒋宗许,舒大刚.苏过的生平行事与文学成就考论[J].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古籍所,2012年

[4]曾枣庄.苏叔党的《斜川集》[J].四川师院学报,1982年

[5]杨胜宽.老坡与小坡:“家法”一脉承[J].乐山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6]李景新.惠、儋瘴地上的特殊逐臣——岭海时期之苏过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7]张海鸥.苏过斜川之志的文化阐释[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

[8]潘殊闲.叶梦得:苏门渊源与学术旨趣[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

[9]朱佳鸣.苏轼苏辙后代研究[J]浙江大学,2009年

注 释

①脱脱等:《宋史》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18页。

②脱脱等:《宋史》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18页。

③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景迂生集》卷二十,《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三七三

一三七四册,集部·别集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④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二十,《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316页。

⑤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0页。

⑥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五十二,《与王定国书》,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531页。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成因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
山东主雨季突变特征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