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

2016-06-07 09:28邹显巍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安哥拉医疗队非洲

文/邹显巍



走出非洲

文/邹显巍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这是一个美好的清晨,温暖的阳光洒满雨后的非洲大地,近处的草地、远处高大的面包树和绚烂盛开火焰般的凤凰树在温度和湿度恰好的时节散发着勃勃生机……气势恢宏的《走出非洲》的电影音乐回荡在房间,带我掠过狂野、壮丽、广袤的原始森林、草原、山川瀑布河流,野生动物在奔跑跳跃,原始部落的炊烟在林中袅袅升起……在非洲,万物生生不息。三年前也许正是这部电影,这段音乐让我对非洲充满无限的向往,做出参加援外医疗队走进非洲的决定。而今,两年的援外工作已经结束,即将踏上归国的旅程,记忆的胶片一幕幕展开,这是属于我们的《走出非洲》的电影。

电影胶片快速回放,回到故事的原点。2012年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四川省卫生厅在成都和达州地区选拔中国援安哥拉医疗队第3队11名队员,2013年1月开始为期9个月的脱产葡语培训,外事礼仪(西餐礼仪、服饰礼仪、涉外礼仪、交谈礼仪、礼品礼仪、出国旅行等)、新闻写作、摄影、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培训。2013年12月5日,成都双流机场,中国援安哥拉医疗队第3队在此集结,向恋恋不舍的亲人朋友挥手告别,经过近20小时的漫长飞行抵达位于非洲西南部濒临大西洋东岸的国家安哥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全球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出国前检索了安哥拉的相关资料,但在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仍然被她的贫穷落后、脏乱差所震惊。首都罗安达,规模相当于国内县级市大小,却容纳了700多万人口,而全国总人口才2600多万。城市道路狭窄、车辆拥挤、垃圾成堆、尘土飞扬,路边及车辆之间兜售日常物品的小贩穿梭其中,破烂的贫民窟随处可见……脑海中顿时浮现出电影《血钻》中的场景。2002年才结束内战的安哥拉百废待兴,数十万中国人在这片非洲大地上辛勤打拼,推动着安哥拉的现代化进程。我们的工作地点位于罗安达南郊的罗安达省总医院,是中国政府无偿援建的医院,为当地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医院紧邻贫民窟,周遭卫生和治安环境很差。

中国医疗队第3队与第2队顺利交接后,抵达罗安达的第3天即投入工作。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一直在集装箱改成的临时周转房里看病。空间狭小,条件异常简陋,恰缝非洲雨季,持续高温,发电机也经常出现故障,停电后没有空调,诊室闷热难耐、气味难闻,到处飞舞着蚊子苍蝇……医护人员短缺,病人多且病情重,面对的大多是疟疾、伤寒、艾滋病、肺结核等高危传染病,我们不得不全副武装,戴好口罩手套,加强自我防护,避免职业暴露。经常停水也是常态,无法洗手,只能用免洗消毒液消毒。

中国医疗队虽然只有10名医生,却承担了医院的大部分诊疗工作,特别是骨科,长期只有两名中国医生上班。在国内我们都是专科医生,有自己的主攻方向,但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全科病人,而且缺乏相关的检查措施,病种与国内大不相同,诊断依赖详尽的病史及体格检查,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更增加了难度,但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工作强度。内科急诊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连续工作10小时,中间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午饭匆匆解决,每天急诊班处理病人70-80例以上,工作中挥汗如雨,对于我来说体力透支远远胜于脑力,一天下来几近虚脱。夜班从1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通宵看急诊并且要处理病房的病人,忙得一刻不停……当成功抢救急性心衰、脑型疟疾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重症病人时;当看到病人病情缓解,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时;当他们竖起大拇指感激你称赞你时;医生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劳累也在一笑间变得云淡风轻了。

邹显巍医生为病人做检查

郭子衣医生在给病人针灸

除了要适应恶劣条件下的高强度高风险工作外,我们还要适应各国文化和气候饮食上的差异。一起工作的有古巴、安哥拉医生及护士,语言和思维行为方式上需要逐步融合,减少冲突。古巴医生和中国医生一样很勤奋,对我们很友好,乐于助人,他们说的西班牙语和葡语很接近,不存在语言障碍,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和我们相处融洽,也经常一起开玩笑。安哥拉医生护士大部分也是友好的,但工作效率较低,护士也是经常不执行医嘱,让你无可奈何。由于医疗队没有厨师,罗安达的物价水平又是全球最高,平时只能在安方食堂就餐,条件不好,饮食单一,尤以油炸食品为主,而且缺乏蔬菜,因此经常出现腹泻和便秘的情况,好几个医生得了痔疮,也曾得过疟疾和伤寒。为了减少生病的几率,每天抽出时间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刚开始工作的前3个月还面临语言关,下班后大家努力学习葡语以便尽快适应工作。

安哥拉治安环境差,绑架抢劫华人的案件频发,夜间驻地外经常响起枪声,驻地楼下就曾上演过警察开枪追逐逃犯的一幕。古巴医生的房间曾遭受流弹袭击,差点丧命。因此除非有事,从来不能随意出行,每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医院和驻地。最怕空气突然安静,夜间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孤独和寂寞如影随形,仰望着非洲Windows桌面一样美丽的夜空,思念遥远的家、遥远的亲人和朋友。

2013年5月8日,李克强总理访问安哥拉,接见了医疗队,让我们深受鼓舞。每当劳累难耐,心情沮丧时就会想起总理的话:用心灵感受患者疾苦,用精湛技艺救死扶伤……生活在经济发达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是无法想象在地球另一端人的生活际遇的,战争、饥饿、贫穷、疾病让非洲人民饱受痛苦,死亡和苦难从未走远。每天医院急诊都上演着生死离别,失去孩子的绝望的母亲、失去壮年丈夫的妻子、失去母亲的一群年幼的孩子……一幕幕撕心裂肺、哭天抢地、跳着祭祀样原始舞蹈的情形,如同非洲炙热的阳光一样,刺痛着我的内心,撕裂着文明与荒蛮、富有与贫穷、同情与冷漠的伤口,这是人类现代文明没有辐射到的角落。作为一名医生,我只能以一己之力努力做好一名医生该做的事,尽可能地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医疗队的医生定期为安哥拉医护人员、实习医生举行专业讲座,为他们带来新知识新技术,帮助提高其业务水平。

医疗队除了在罗安达总医院工作外,也为中国驻安使馆、中资机构的华人华侨、安哥拉高层官员提供医疗服务。在安期间,我们也得到使馆、经商处、各大中资机构的关心和大力帮助。

转眼两年的援非工作已经顺利结束。驻地的芒果树、凤凰树花开花落,在非洲的第三个雨季,我们即将离开。难忘我们挥汗如雨曾经奋斗过的病房,难忘非洲人民淳朴善良的笑脸,难忘和同事、朋友们相处的快乐时光,难忘开车驰骋在非洲大地上豪迈如同美国公路片的感觉,难忘非洲第二大瀑布Culandula的壮美神奇,难忘大西洋的碧海蓝天,难忘国家野生动物园中的那些美丽生灵,难忘非洲变化莫测的云、绚丽的晚霞以及壮美的令人落泪的非洲日落……当经历转换成文字,文字转化为记忆,这也许是最好的告别仪式,就让Culandula瀑布上飘荡的那抹彩虹成为这段记忆的丝带吧。

再见,安哥拉!再见,非洲!

医疗队在中资机构举行义诊活动

猜你喜欢
安哥拉医疗队非洲
An Uncommon Trip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保函在安哥拉的应用
非洲鼓,打起来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