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室友”的魔鬼何在

2016-06-08 14:13阅尽
杂文选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琐事魔鬼室友

阅尽

四川师范大学一男生被室友砍头一事近日传得沸沸扬扬,据警方通报和媒体的报道,3月27日,四川师大舞蹈学院大一学生芦海清被室友滕某用菜刀杀害,芦海清被发现时身首异处,身负五十多处刀伤。

这起校园凶杀案因受害人亲属的网络曝光而迅速被刷屏。两人均二十岁,风华正茂,而且是同乡。人称,同学是没有血缘的亲情,加上同乡同宿舍,可谓亲上加亲。但这样“有缘”的两人,一个沦为杀人嫌犯,而另一个则命丧屠刀。

到底有多大的仇恨令大学同学如此残忍地挥刀相向痛下毒手?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过是“生活琐事”:被害人芦某在寝室内唱歌吵到同室的滕某,两人为此干了一架,竟至演绎出其后的惨痛悲剧。

这是怎样的偏执、暴戾、冷血乃至人性沦丧?而且,这并非孤立的个案。从十余年前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杀四同学案,到数年前复旦大学的林森浩投毒案,再到今时的川师大杀室友案,惨剧的导火索几乎都是“生活琐事”。

每次耸人听闻的校园暴力案都引来汹涌的舆论关注,众声喧哗中,吐槽与质疑往往剑指学校教育与监管的缺憾,但诱发惨剧的魔鬼细节却总被遗忘在一边。不错,事情发生在校园,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客观地说,仅因生活琐事便悍然向同胞挥起屠刀,显然与肇事者的人格和心理缺陷密切相关,如果一定要说是教育的问题,那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几方面的教育都出现了罅隙。

中国的父母重视儿女教育可谓世界闻名,但不能不说,多年来这种教育往往偏重于孩子的书本知识与生存技能的积累,从小学到中学,孩子的考试成绩如何,在班级和年级排名第几,这是父母心中分量最重的标尺,即便所谓特长教育如美术、音乐、器乐等学习,也多为升学加分等考虑,很少重视子女的人格教育,也少有从音乐艺术等美育中汲取人性的营养。

学校教育更是长期听命于“升学率”,连幼儿园也沦为“学前班”。一个学生只要次次考高分,就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在重智能、轻人格的氛围里熏陶久了,不少孩子都是应付考试的高手,但在做人及与人交往相处等方面却显示出“低能儿”特征。正因此,一旦这些孩子升入大学,需单独与人相处时,许多琐碎细小的矛盾便不知如何化解,最终激化膨胀为嗜血的魔鬼。

学医的林森浩本可能会成为宅心仁厚的医生,学舞蹈的滕某亦有可能成长为美的使者,但是,他们却殊途同归,最终沦为夺命的恶魔。诱使其走上不归路的,仅仅是“生活琐事”,以及内心缺失的宽容和理性。“感谢同室不杀之恩”,这句近年的流行语既是黑色幽默,亦是对扭曲教育的嘲讽。

诚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言,学校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格教育,否则,就是教育的堕落,继之以人的堕落。其实,现代社会的教育又何尝不是知识人格化的显现过程?当人们聚焦校园流血惨案的同时,实在应该痛思:我们整个社会对子女的教育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选自光明网】

猜你喜欢
琐事魔鬼室友
猪一样的室友
琐事
魔鬼鱼,翻啊翻
琐事
琐事
我就吃一点
令人生畏的“魔鬼鱼”
魔鬼鱼
魔鬼鱼
考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