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优秀 搭平台 助科技人才向高端

2016-06-11 11:28
科学导报 2016年35期
关键词:科技奖流星科技人才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协九大代表李赞的办公室玻璃柜里,摆放着很多获奖证书,而她最为看重的莫过于2013年获得的“中国青年科技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证书,获奖前我以为就是一个荣誉,拿奖后才了解到,真正的意义在于激励自己沉下心来潜心科研,让科研道路越走越宽。”李赞说。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朱光亚、王大珩等提出设立的一项面向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以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至今已走过近30年,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前行。

这是中国科协多项科技人才奖励计划中的一项,通过奖励优秀人才、搭建交流平台的方式,科协系统一直努力探索帮助科技人才成长的方式。

是荣誉,更让科研道路越走越宽

流星,在普通人眼中,是浩瀚天空中一种自然现象,传说对着未消失的流星许愿,一定梦想成真。但在李赞眼里,流星未消失的尾巴是她研究的对象,是应急通信的“宝贝”。

流星余迹通信,是2001年李赞留校任教后,进行的第一个科研项目。“这个项目是我做科研的起点,从老一辈专家、教授手里接过流星余迹,把他们做的工作继续做下去、传下去。”李赞说,若干年后,她和团队研制出了我国独立自主的流星余迹通信系统,出版了国内该领域第一本专著。

2013年,李赞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后,我有机会加入一些科技组织,通过参加科技组织的活动,开阔视野,拓宽我的科研方向。”李赞说。获奖之前,她的生活一直比较简单,就是闷头做科研。而获奖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其他青年科技工作者联系变得紧密,“不同专业的人,如航天、环境、材料等,通过交流,可以了解不同行业所需,把我的科研跟他们的行业结合起来”。

“以前做通信,都是依据项目指南去做,如果没有人找我,我并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也不知应用方向在哪里。”李赞说,科研实验室工作固然重要,但是科研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更重要,科研由此从被动转为主动。

“而且定期举办的科普活动也很有意义,让我心灵上得到净化和提升,这是以前做科研获一个大奖或者写一篇论文的成就感完全无法比拟的。”李赞说,诸如女科学家奖、科技奖等荣誉,对科技工作者是一种凝聚和引领,把不同学科、实力相当的科技人才凝聚在一起,发挥合力作用。而且通过交叉学科的碰撞,将科研与国家的需求紧紧结合起来。

“青科奖使我坚定地走向科研之路”

1988年,郑晓静成为首批青科奖的获奖人员之一。近30年过去了,提起青科奖,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郑晓静说:“是青科奖让我坚定地走向科研之路。”

1987年,郑晓静从兰州大学博士毕业,凭借对一个非线性板壳力学中的經典科学问题——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精确求解,得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的高度赞扬。

这个问题的基本方程是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于1910年针对航空工业减轻飞机自身重量这一关键和紧迫需求而建立的一个双变量耦合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冯·卡门提出方程后,一直吸引着大量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求解。除国际学者外,我国学者钱学森、钱伟长以及郑晓静的导师叶开沅等都对此有过重要贡献,但均为近似解析求解而非精确求解。郑晓静却不仅给出了圆薄板受中心集中力作用的大挠度问题精确解,还给出了以钱伟长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的近似解法的收敛性证明,并解决了相关遗留问题。

1988年,由钱伟长推荐,郑晓静获得首届青科奖。

“当时我根本都不知道这事儿,觉得就是天上掉馅饼。”郑晓静说,但确实是一种激励,觉得自己可能还真是搞科研的料儿,从而坚定地走上了这条路。

的确,青科奖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激励挖掘作用不容小觑,而通过青科奖,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从无名小卒走向了大家。“就陕西而言,粗略算来,前五届获得青科奖的人中已经有近10位当选为两院院士了。”随行的一位陕西省科协工作人员说。

刚出道的科研工作者更需扶持

如今的李赞,已经成为一名博导,多项国家级项目的负责人,凝聚了一支富有创新力的年轻科研团队。

而谈到最初留校时,李赞形容是“典型的一无所有”。没有项目、没有经费、没有场地、没有学生。“在学校、通信工程学院及ISN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借给了我第一笔科研经费。”李赞说,为了节约经费,搬来其他老师淘汰下来的乒乓球桌,上面铺一块大布当实验台来用,所幸项目过后把借来的钱还上了。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刚开始做科研往往比较困难,现在中国科协出台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相关支持计划,是对青年学者的有力支持。”李赞说。

2015年,中国科协启动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宋军介绍,该项目计划每年选拔200名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连续三年给予每年约15万元的稳定支持,资助“小青椒”们开展原创性研究,支持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期脱颖而出。预计到2020年,累计选拔资助约1000名青年科技人才。“毕业不久的青年科技人员刚刚走上科研之路。各学会通过同行科学家选拔、扶持、评价有创新潜质的年轻人,鼓励、引导他们从科研生涯的初期就安心、专心、沉迷于对未知科技的探索。”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苏小军此前表示。

“这真是雪中送炭,这代人还是比我们幸运,有了这个资助,青年人就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科研了。”李赞说。付丽丽

猜你喜欢
科技奖流星科技人才
纺织科技奖见证行业飞跃
2019年度(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隆重颁奖
我并不尊重水、风、流星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国家科技奖这五年
流星小古灵精怪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湖南获25项国家科技奖等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