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萍:彭德怀的参谋长,长征中牺牲的红军最高将领

2016-06-11 06:58
党史天地 2016年21期
关键词:红三军团彭德怀红军

职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红三军团参谋长;牺牲年龄:27岁

1966年4月,彭德怀在途经四川省富顺县境内时,急令停车,驻足感慨:“30多年前,我有一位亲密战友,就是这里的人,可惜他早已在长征途中牺牲了。”语罢,沉默良久。彭德怀所说之人,正是鲜为人知的在长征中牺牲的红军最高将领———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自1927年两人结识,他们并肩战斗7年之久……

组织彭德怀入党宣誓仪式

邓萍原名邓少章,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今自贡市)。邓萍幼年时过继给做盐工的叔父家,曾在本村读观音阁私塾数年,学业过人。他自幼胆大,颇好打抱不平。

1920年代中期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大革命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在自贡盐场激起了空前的反帝斗争怒潮。1922年,邓萍在家乡聆听了在川南教书的著名革命家恽代英的演讲,深受鼓舞,之后多次投身学生运动。

1926年,刚满18岁的邓萍背着家里人,跑到千里外的武汉,考进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邓萍在那里见到了久违的、已在该校担任政治总教官的恽代英。学习期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武汉革命政府组织主力军北上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鄂军师长夏斗寅趁武汉空虚,率叛军进攻武汉。武汉军分校学生在叶挺及其独立团的领导下,于武昌附近击退夏斗寅叛军的进攻。在这些战斗中,邓萍机智勇敢,初露才华。

当年12月,邓萍受党的派遣,来到湖南南县,在彭德怀担任团长的国民党湖南陆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做兵运工作。邓萍了解到,时年30岁的彭德怀早在北伐时期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几个月前,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彭德怀义愤之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邓萍此行的目的,就是负责团部党的工作,代表党组织在思想政治上关心帮助彭德怀,促使一团今后成为一支革命生力军。

邓萍到来后,彭德怀很高兴地把他安插在团部作副官,以便就近请教和商议。邓萍与彭德怀多年的革命友谊就此开启。

在彭德怀配合下,邓萍积极地在一团开展革命活动。他在士兵中秘密组织阅读进步书刊,向官兵讲解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外形势,用反动派残杀工农、克扣军饷等事实,对士兵进行革命教育。

1928年的一天,上级秘密派人来通知邓萍:中共湖南省委已批准彭德怀入党。邓萍当晚便组织了彭德怀的入党宣誓仪式。作为监誓人,邓萍亲手绘制了马克思、恩格斯像。这时,独立一团已有了8名党员,正式成立了团党委,由彭德怀任书记。邓萍提出:以后上级来人,先由自己接应,辨别后,向彭德怀引见,以避免团长暴露身份,增添危险。邓萍的意见也让彭德怀看到了他考虑问题的周到细致。

带领独立一团起义

不久,为适应武装斗争形势,上级指示独立一团党委尽快策划举行起义。1928年7月17日晚,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来到平江,与彭德怀、邓萍商定,起义定在7月22日。

18日夜,3人研究了起义的军事部署,邓萍对着军事地图说:“平江县城内除警察、民团外,再无其他兵力,我们放一个营绰绰有余,但出县城100公里,就驻有敌人正规军一个团,这是对起义最大的威胁。因此,我建议在起义开始前派小股部队占领电报局,截断电报、电话,避免敌人向外面呼救。在离城30公里援敌必经的两个方向分别部署一个营的兵力,并将城内这个营的重机枪、迫击炮全部调配给他们。明天即可以训练为名将部队开赴目标。同时,工兵连在援敌必经的两座大桥上预埋好炸药,这样就可断绝敌外援之路,确保城里举事成功。”

听完邓萍分析,彭德怀不由连连称叹:“邓萍同志不愧是黄埔出身,比我这个讲武堂出来的强多了!”

经过严密筹划,7月22日下午,邓萍和起义官兵一道分别向预定的目标发起进攻。不到一个半小时,便将全城反动武装肃清。

起义胜利后,士兵委员会在团部召开会议,选出彭德怀任红五军军长兼13师师长,邓萍任红五军参谋长。同时,成立了由邓萍、彭德怀、滕代远等组成的中共红五军委员会,邓萍任书记。此时,邓萍年仅20岁。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决定,红五军向南冲破敌人包围,进军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合。从此,红五军与红四军一起,投入了保卫井冈山,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

国民党有“黄埔”,我们办“红埔”

1930年6月,根据中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在湘赣边区活动的红军第五、第八军团组成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军团长,22岁的邓萍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同年7月,邓萍协助彭德怀指挥攻打长沙的战斗。红军胜利占领了长沙后,他被任命为长沙市警备司令。邓萍履職后,立即发出布告,惩治反革命分子,市镇秩序井然,贫苦人民热烈拥护。

两年后,红三军团与红七军团的19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彭德怀为总指挥,滕代远为政委,邓萍为参谋长,东出福建,连拔清流、归化、将乐、顺昌、连城五城,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12月,再次入闽击溃国民党军队8个团,俘获6000余人。

在残酷的根据地斗争中,红军指战员伤亡很大。1931年10月,在井冈山,红军总部通知时任红5军军长兼红五军随营学校教育长邓萍和红八军军长何长工报到。

毛泽东握着两人的手说:“猜猜这次请你们来有什么要事?”邓萍说:“我们两个军的训练和整顿的事?”毛泽东却说:“今天是专门‘撤你们两个军长职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你们又有重任了。”毛泽东接着说:“北伐时期,国民党有个‘黄埔,我们现在要办一个‘红埔。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虽有人民的支持和参加,但为战胜敌人,也需要办校、治军,学习战略、战术,培养自己的建军人才。”

当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瑞金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邓萍兼任该校副总队长和教育长。

从1931年秋到1933年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共办了6期,培训了1万多名军政干部,极大地增强了红军干部队伍的建设。

“遵义城下洒热血”

1933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邓萍协助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指战员担任右路前卫,负责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实施转移。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地位后,毛泽东指挥红军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转战在黔北、川南一带。贵州军阀王家烈急忙派4个团的兵力抢先占领娄山关,妄图阻挡红军回师遵义。

为红军重占遵义打开北上道路的任务,又落到久经战火锻炼的红三军团身上。2月27日,红三军团把敌军追到遵义城下,接着一鼓作气抢占了新城。为了迅速拿下遵义老城,邓萍冒着危险,率十一团政委张爱萍等到城北门外,隐蔽在一个小土墩的草丛中,观察敌人的守城部署。

当时,张爱萍和团参谋长蓝国清,陪同邓萍抵近敌前沿,三人隐蔽在距护城河50米远一个小土坡的草丛里,他们要寻找一条便于部队向前运动的路线,以便夜幕降临时发起总攻。按作战条令,这个距离比一线步兵班的冲击发起阵地还要靠前,太危险了。

也许是担心停留时间过长,蓝国清曾建议转移,邓萍没有同意,说这里便于观察。这时,一个小通信员从后面摸上来报告情况,邓萍交代了一句,那个小战士就趁着薄暮飞身跑回。但这一下,运动的小通信员把他们3个人给暴露了。那样近的距离,敌人一排子枪弹扫过来。邓萍被击中,不幸牺牲,年仅27岁。

事后,张爱萍在电话里向彭德怀报告邓萍牺牲的情况,彭德怀悲痛欲绝,“他在电话里就骂开了,说你们这些猪狗养的,都给我去死光好了!”

1957年夏,在中央军委和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关怀下,当地政府在遵义老城找到邓萍的遗骸。随后迁葬在青松覆盖、绿水环绕的凤凰山下,供后人缅怀。

在邓萍牺牲后,张爱萍曾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挽诗:“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围剿粉碎苦运筹,长江转战肩重担。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这,也正可为邓萍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作传。

(摘自《环球人物》,余驰疆/文)

猜你喜欢
红三军团彭德怀红军
少寨红军桥
老党员们的“新党课”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彭德怀红三军团消失始末
东方军入闽作战的经过及得失
彭德怀咬文嚼字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谈彭德怀
红三军团攻打长沙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