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对共产党态度多次转变

2016-06-11 12:54
党史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李光耀蒋经国共产党

蒋经国与共产党有着特殊的渊源,他加入过共产党、反对过共产党、感谢过共产党。他对共产党态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那么,他对共产党的态度为何发生重大转折?他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究竟是怎样的?他为国共关系留下了什么样的政治遗产?

“共产作风”惹国民党非议

蒋经国是蒋介石的长子,是蒋介石的第一任妻子毛福梅所生,乳名建丰,号经国。1925年,15岁的蒋经国终于争取到蒋介石同意,前往苏联留学。

在莫斯科的中山大学,蒋经国有了一个俄国名字: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扎洛夫。不久,蒋经国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他的团小组长是邓小平(当时名叫邓希贤),两人交情甚笃。

1927年,从上海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宣布实行“清党”,开始“反苏反共”。作为蒋介石之子,蒋经国一下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内心彷徨矛盾的蒋经国终于在一次会议中步上讲台,宣称“不是以蒋介石儿子身份发言,而是以共青团之子的身份讲话”,谴责父亲是“叛徒、杀人凶手”。在1935年至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前这段局势混沌不明的时间里,蒋经国数次被斯大林召见。1936年11月16日,蒋经国申请加入苏联共产党,成为正式党员。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建立起抗日统一战线。蒋经国于1937年4月19日抵达杭州,回到了阔别整整12年的祖国。父子终于见面之时,父子情和中国传统孝道战胜了意识形态的分歧。杭州国民政府主席别馆的大门一关上,蒋经国便扑通跪下,向父亲三叩首。

年轻时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留苏12年的经历,对蒋经国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日后他以苏联式的组织培训机制,改革国民党干部体系;经济上采取的决策措施,也带着浓重的苏联色彩。蒋经国曾邀请苏联军事顾问到南昌反法西斯集会上演讲,他本人还受邀到新四军驻南昌联络办事处演讲。这立即为他招来了许多非议,越来越多的国民党要员形容他有严重的“共产作风”。蒋介石在流言之下,交代特务头子戴笠插手此事。

曾经在戴笠手下担任要员的文强少将回忆说,蒋经国刚回国时,蒋介石通过戴笠指示文强,每个月找蒋经国谈话一次,做他的思想工作,消除共产党的影响。回国后的蒋经国,从担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开始,逐步成长为父亲的左膀右臂。目睹蒋经国在赣南整顿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取得骄人成绩之后,蒋介石安排他一步步实现了对政权的掌控。

高调“反共”,进入权力核心

抗战胜利后,蒋经国一直跟在蒋介石身边。虽未在政府中担任职务,但他积极扩充自己在“三青团”内的力量,在国民党内羽翼渐丰。而蒋介石在内战节节失败、众叛亲离之下,对儿子也愈加信任,父子感情终于重归亲密无间。

1949年,蒋经国随蒋介石飞往台湾,从此永别大陆,再没有回头。又一个12年,他完成了由“红”转“白”的全过程。曾经的红色经历在他身上留下的,唯有在苏联养成的清廉与亲民的作风。这也成了他日后能够在台湾力行“革新”、赢得民心的关键。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为了培养蒋经国,帮他进入权力核心,可谓煞费苦心。他让蒋经国进入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负责“武装国民党员的精神意志、强化他们反共的力量,来稳定台湾的情势”。一时间,参与国民党的改造、宣传“反共”成了蒋经国的主要工作。台湾问题研究者认为,“中央改造委员”的身份对他后来的升迁最为关键。

1973年,蒋介石把许多事情都交给蒋经国。同年3月,邓小平回到中共中央,周恩来首先把大部分涉外事务交给了他。邓小平立刻宣布:北京已经准备好,可以跟台北直接谈判统一的问题。邓小平说,在现阶段,“优先考虑用和平方式(统一)……”。

蒋经国与蒋介石一样,一生奉行“一个中国”立场。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两岸是血脉同根。政治歧见难道一直能够让台湾海峡成为阻隔民族来往的鸿沟吗?重建一个自由、民主、统一的中国,既不是梦想,也不是幻想。”

滞留大陆的老国民党人,透过公开、私下的渠道,向蒋家父子不断招手。卧病在床的蒋介石顾不了这些,负责台湾党政军大事的蒋经国,迫于两岸政治角力,他亲口告诉《纽约时报》记者:“与中国共产党接触(谈判),就是自杀行为,我们没那么愚蠢。”

与邓小平联手搭建两岸和平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为了安抚党内和民众的情绪,蒋经国奉行“三不”政策,即与大陆“不妥协、不谈判、不接触”。此提法一出台,立即遭到海内外舆论的批评。“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就成了突破口。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带来数10万大陆籍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兵们处于被排斥和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时,台湾当局禁止退伍军人返乡。这些已近垂暮之年的老兵无法回归故土,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此时,中国大陆用行动争取两岸统一。1979年1月1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布消息,称金门炮击正式停止。同一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示好。北京的对台办负责人廖承志也發表了致蒋经国“老弟”的一封公开信,提议国、共第三次合作。

但蒋经国对邓小平的这一和平攻势,反应相当敏锐。台北方面一方面很坚定地谢绝廖承志来访,蒋经国说:共产党提议两岸对话,是“旧瓶装新酒”。但另一方面,蒋经国也认为:北京现在热切鼓励两岸之间扩大经济、社会、文化交流,长此以往,对台湾必然是利大于弊。如果两岸人民旅行、贸易往来审慎发展,必可提升台湾在全中国的形象和影响力。

可以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将开始的时候,两岸修好的舞台,已经由邓小平和蒋经国“联手搭建”完毕。

1981年,邓小平进一步向蒋经国“示好”。中共中央下达指令给浙江溪口地方党委,修缮丰镐房以及蒋经国母亲、祖母的坟墓。因为邓小平、廖承志清楚地知道,蒋经国是个大孝子。溪口墓地修葺一新的照片,被迅速但又秘密地送进了台湾“总统府”。蒋经国看到故乡,不禁老泪纵横。

邓小平还对“一国两制”统一模式,提供法理架构。他指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特殊地位。“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亦即对它们现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司法制度有控制权。

随着时间推移,蒋经国认为两岸谈判的时机已经慢慢成熟。但在台北和北京之间进行正式对话之际,“中间人”是不能缺少的。蒋经国把这个敏感角色只托付给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1980年,李光耀二度访问中国,翌年,邓小平派出中国总理率领大批官员访问新加坡,考察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李光耀试图让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高级官员了解台湾的情势。

蒋经国与李光耀意气相投。李光耀每次到台北,都和蒋经国单独交谈好几个小时,交换彼此对中国、对两岸议题的看法。蒋经国认为:李光耀对两岸议题的了解,比任何人都深入。至于邓小平,至少有一次通过李光耀,向“我在莫斯科的同学”蒋经国致以问候。

到了1983年,蒋经国私下指出:由于邓小平推动经济改革和务实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日渐茁壮强大。如果台湾和大陆能够结合,“中国的未来,必定会有伟大的前途”。

1984年9月26日,中、英达成了关于香港未来的协议。在这种大背景下,1986年夏天,李光耀又在台湾访问了3天,与蒋经国私下长谈,这一次,蒋经国明确告诉李光耀,对于改造台湾的政治体制,他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和最新的想法。

1987年,台湾发生多种变化,其中最富戏剧性的当推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继开放党禁、报禁之后,再全面开放岛内民众前往大陆旅行,这一举动,等于背叛了蒋家王朝整个的反共斗争。接下来两个月里,申请到大陆探亲的台湾居民有几万人。蒋经国很满意。邓小平:“经国死得太早了”

1988年元旦,在蒋经国的指示下,台湾正式结束对报纸的限证(维持在29家)、限张(维持在每天对开3张)的禁令;数天之内,就有200家左右的新出版物,向有关机关办理登记,街头立刻出现许多新兴画报。同时,也有60多个政治团体申请注册成立政党。后来,包括民主进步党在内,共有20个政治组织获得通过,正式成立政党。

1988年1月12日,由马英九主持起草的结束大陆人掌控台湾政治过程的草案,获得通过。马英九准备翌日晋见蒋经国,报告这个好消息。可是,13日下午,蒋经国在午睡中突发胃肠道大出血,经抢救无效去世。中共中央发了唁电:“惊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蔣经国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蒋经国死后,台湾局势日益演变,邓小平曾感慨地说:“如果蒋经国还健在,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摘自《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6期,《东西南北》2011年第15期,《作家文摘》2015年11月10日)

猜你喜欢
李光耀蒋经国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蒋经国不用日货
蒋经国曾贫困潦倒舀地沟油做饭
中国知识分子观念中的李光耀图谱
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
李光耀生病住院
蒋经国统驭台湾情报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