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打破“台独”围堵,发展两岸关系

2016-06-11 12:54
党史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习马台独马英九

马英九自2008年出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台独”势力给他戴上“无能”的帽子;一些台湾媒体批评他“毫无魄力”。如今,很少有人再用这两个词来形容马英九,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振兴了台湾经济,使岛内政坛趋于清廉,让两岸关系实现突破……

“习马会”:“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2015年11月7日下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面,在新加坡登场。这是自1949年以后,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事实上,习近平与马英九,从父辈到己身,都直接参与过两岸事务。1990年,曾任国民党要职的陈建中提出回大陆探亲。习仲勋促成了此事,并一连4次会见了这位昔日同窗。2010年,习近平在厦门出席活动间隙,约见台湾企业家廖万隆。两人一见面,就抱在一起,旁边的警卫吓了一跳,原来他们熟识已久。

马英九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时,着手做过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可行性研究。习先生与马先生的握手,使两岸关系变得更加务实。

“习马会”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岛屿大厅举行,现场没有司仪,没有主持人,没有音乐。下午2时59分,习近平系红色领带从右侧进入,马英九系蓝色领带从左侧进入,现场超过600名记者的闪光灯立即闪成一片。

两岸领导人握手的各种细节,注定要被记入历史之中:习近平和马英九的手,握在一起长达81秒,两人随后向记者们挥手的时间是25秒。在记者会被问及握手感受时,马英九形容:“心情很好,而且我们都握得很用力。”

依照大陆的官方表述:“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这已经在最大程度上为两岸的和平协商提供了坚实基础。

為了这次见面,两岸已经走了太长的路,用了太长的时间。“这次习马会是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与之前会见台湾其他层级领导人都不同。”在评价本次习马会的意义时,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原所长余克礼说:“这次习马会将两岸沟通交流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两岸其他层级领导人的互动交流打开了大门,真正打破了禁忌。”

习近平说:“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马英九引用北宋大儒张载的话说:“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两岸领导人都意识到,朝向正确方向的政治决断力,事关每个炎黄子孙,事关整个中华民族。

曾是蒋经国的秘书,以自律重塑政坛风气

在台湾,政坛上像马英九这样还留有父辈乡愁的人已寥寥无几。

1950年,马英九在香港出生,两岁随全家来到台湾定居。父亲马鹤凌曾在国民党任职,教子之道素以严厉著称,不准马英九哭、懒惰或撒娇。

1981年,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马英九回到台湾,被蒋经国选为英文秘书,从事翻译工作,从此步入政坛。工作中,马英九深得蒋经国的喜欢,被赞为“没有缺陷的年轻人”。

34岁那年,马英九被蒋经国破格提拔为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兼“总统府”秘书,风头一举盖过了当时国民党内中生代的领军人物钱复和宋楚瑜。之后,马英九任“行政院研考会主任委员”,成为历来最年轻的“部会级首长”,很多人形容其升迁之快“就像坐直升机”。

1993年,连战出任“行政院”院长,马英九受邀出任“法务部”部长,由于办案力度过猛,马英九成为党内的箭靶,当时李登辉曾言:“差点把国民党搞垮!”但是,马英九在“法务部长”任内的表现,成为其在台湾政坛崛起的重要资本。

马英九与李登辉、陈水扁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上任后,没有利用高得票率展现“政治强人”的气势,操纵岛内民众制造政治对立。相反,他的首要目标是重塑台湾政坛的风气。

“法务部长”任上,马英九频频在台湾电视中以现代“包青天”的形象展露锋芒,大力提倡“反毒”和“肃贪”,并提倡狱政改革,允许犯人携带小电视、收音机及语言学习机进班房,甚至亲睡牢房以体验牢狱生活。

马英九本人的清廉形象,在台湾早已深入人心。1998年当选台北市长后,他力邀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就职后,在一次外出考察途中,自掏腰包买了一只很便宜的杯子,打算送给马英九。没想到,马英九无论如何也不肯要。从此,“一只杯子都不该收”,成了马英九的“清廉传奇”。他所任用的行政部门负责人,在个人清廉方面都无可非议。

2008年11月,陈水扁因贪腐行径曝光被捕入狱;2009年4月,岛内一批现役和退役的高层将领被查处……相较于陈水扁时期台湾政坛的贪污成风,这几年,台湾政治的清廉度得到了明显改善。

马英九说:“许多人批判我不够权谋,太过拘泥法律,但我真心地认为,台湾过去的混乱,正是由于部分政治人物太过权谋,把法律当成可以恣意操纵的权力工具的结果。我怎么可以重蹈覆辙呢?”

打破“台独”围堵,发展两岸关系

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公然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使两岸关系走到濒临决裂的边缘。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大陆提出“听其言,观其行”的处理原则。3年后,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彻底断绝了与大陆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在此后不到5年的时间里,陈水扁屡屡用“公投入联”等“台独”活动,一再对大陆进行挑衅,造成两岸关系多次出现高度紧张,他因此被国际社会称为“麻烦制造者”。

2008年5月,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关系出现了难得的良好气氛,逐渐进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马英九上台后,两岸领导人按“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的原则处理两岸问题,降低了爆发冲突与矛盾的可能性,尽最大可能延长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期。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领导人举行了4次会晤,顺利签订了12项协议。这一数字超过过去60年间两岸所签订协议的总数。随即,两岸谈了30年的“三通”迅速成为现实;有关金融、食品卫生、检验检疫、产业标准等合作的一系列协议,也不断将两岸之间的合作推向更深层次。

2008年7月,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在马英九事先许诺的日期如期实现,且人数屡创纪录。与此同时,大陆赴台采购团络绎不绝,为台湾经济注入了旺盛的动力。2009年5月,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赴北京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进行会谈,两党高层对话朝机制化方向发展……此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马英九的立场也很坚定。如在“台独”分子邀请热比娅访问台湾时,马英九以“热比娅与恐怖分子有牵连”为由,不允许其到台湾窜访。这一做法,打击了“台独”势力,也被视为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举。

2012年1月14日,马英九顺利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而2015年的“习马会”,可以说是两岸在“九二共识”下交流的成果。

台湾回应李光耀“两岸统一”的预言

“习马会”能够达成,事先并无半点征兆。2015年11月4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正式对外宣布,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他的新书《李光耀观天下》一书,谈到他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李光耀说,“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是时间的问题,这是任何国家无法阻挡的。事实上,台湾的国际命运早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就被确定了”。

李光耀“两岸统一”的预言要成真的吗?“习马会”将要举行的消息立刻在岛内引发巨大反响。11月5日早上,马英九特别召开记者会,对外说明“习马会”达成的始末:2013年,在印尼巴厘岛的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当中,当时“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跟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第一次碰面,两人互称官衔。后来“陆委会”主委换成夏立言,他2015年在金门与张志军举行“张夏会”时,双方在闲聊时候就提到了“习马会”。

马英九透露,夏立言特别问张志军,2015年在马尼拉APEC会议上是否可以“习马会”?张志军就说,这是国际场合,不方便。但他说,第三地是可以考虑的,夏立言就建议到新加坡。后来双方向高层请示,最后慢慢达成了共识。

马英九在记者会上特别提到,此次“习马会”上,双方不签订协议、不发布联合公報或者联合声明,而只是各自发布新闻稿。

“马英九现在的处境比较艰难。”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员分析,“在他任期只有半年多的情况下,能够做出这样一种举动,确实是要有勇气和胆量的。”

虽然过去台湾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都曾经访问过大陆,但在王建民看来,“不论连战还是宋楚瑜,他们主要与大陆进行党际交流,没有行政和法律效力,习马会的意义跟之前是有很大不同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最好的当然是在中国领土上,大陆或者台湾,但为什么选择第三地,当然是妥协的结果。”

此前,困扰两岸领导人见面的称呼问题,也得到解决。双方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见面,互称“先生”。“大陆做了很多妥协,对马英九目前的处境很是包容和谅解。”台北大学教授郑又平说,“习近平务实、有弹性,还有他的政治能量足够,才能化解掉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头衔问题。”

郑又平记得,2002年海峡两岸在讨论“三通”时,到底要使用什么航线名称,是国内航线还是国际航线,两岸各有各的坚持。“很多航空公司都给台湾出谋划策,认为应该坚持国际航线,这样做的好处是西方航空公司以后就可以介入。”郑又平在两岸协商现场,听到一位大陆领导人当场拍板,不要用国际或者国内,就叫“两岸航线”,“这就是非常高的政治智慧”。

“很多人把这次“习马会”与台湾2016年的领导人选举挂钩,其实没有必然联系。”社科院王建民研究员认为,习近平在台湾问题上有很大的政治自信和战略眼光,他不会以一时得失来计较,“他所考虑的是两岸未来大的历史框架”。

“见面的意义最重要”

“习马会”从宣布到登场,中间只有3天时间,这让要目睹这一盛况的两岸媒体记者猝不及防。香格里拉酒店周围有树木遮蔽,出入饭店也只有一条通道,非常便于安全管制和封路。“习马会”主要在酒店里的岛屿大厅举行。这间会议厅位于饭店大厅右侧,可以容纳千人。香格里拉酒店专门将岛屿大厅划分出A区和B区,A区是两岸领导人举行会谈的场所,B区是见面握手的地点。90%的两岸记者只拿到了B区的证件,能够去A区的只有极少数媒体。

习近平与马英九握手之后,便转到A场地进行双方的正式会谈。会谈时长大约1小时,分公开和闭门两个阶段。公开会谈时,习近平和马英九先后致词,媒体可以摄影、拍照。

“会谈场地只有少数人才能进,比如《人民日报》一共来了十几个人,但是A证也只有几个。”一位在B场地的香港媒体记者说,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说,都是在B场地等待双方会谈后的记者会。在会谈中,马英九提出了五点主张:巩固“九二共识”,维持和平现状;降低敌对状态,和平处理争端;扩大两岸交流,增进互利双赢;设置两岸热线,处理急要问题;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

“马英九说的最后一点主张‘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最有价值,因为民族振兴里有很大的政治含义。”在社科院王建民研究员看来,“民族振兴就包括民族团结、民族振兴、国家统一、主权领土完整。”

马英九还提到,“根据一个中国原则,确立九二共识”,王建民觉得这也是一个突破,“这是马英九第一次明确一个中国原则。”

关于马英九的第四点主张,在两岸主管对岸事务部门首长间设立热线,习近平也积极回应。台湾方面也十分看重。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在“习马会”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台湾“陆委会”主委夏立言就赴台湾立法机构报告热线的相关规划和运作方式等。

王建民说,这次大陆考虑到台湾社会现实,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包括大陆回应台湾参与国际区域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这些其实都是两岸讨论多年的事情。”

“两岸领导人见面的意义最重要,”在凤凰卫视评论员石齐平看来,“会谈内容不能说不重要,相对来说是次要的。”前美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也表示,习马“见面本身就是主要成就”。

作为台湾最大的在野党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已经确定参加2016年1月16日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习马会”正是在台湾政党可能轮替的前夜,坚守了“九二共识”原则底线,并且明确划出了“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红线。石齐平认为,这次“习马会”提供了另一个选择,如果蔡英文愿意承认“九二共识”,就有一个两岸领导人见面的框架,“究竟她要怎么选择,自己看着办吧”。

事实上,在得知“习马会”的消息后,蔡英文和绿营人士明显变得很慌张。绿营政治人物在选举策略上也开始调整,“他们是打蓝不打红,批马英九,但肯定两岸交流,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一旦执政,留下足够弹性的回旋余地。”台北大学教授郑又平说。

在“习马会”最后一个环节———双方共进晚餐过程中,习近平提到当年担任厦门市长时,就有人建议,金门可以向厦门买水,他现在看到计划终于落实,2016年可望供水,感到很欣慰。

11月7日晚上7时,习马会的最后一项行程结束。在返程途中,当记者问马英九有没有可能在任内举行第二次“习马会”时,马英九回应:应该要先等些成果出来,看有哪些进展,至于之后要不要邀请习近平来台湾,可以再行协商,“循序渐进,就能水到渠成”。

(摘自《环球人物》201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2015年11月12日)

猜你喜欢
习马台独马英九
斥“台独”狂人
卖水果
不够用
80秒握手背后 惊心动魄30小时——媒体见证者“习马会”背后的故事
浣溪沙·习马会
浅析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的报道特色——以“习马会”报道为例
鹧鸪天·习马会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