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亲情家事

2016-06-11 15:27
党史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苏联医生

中南海丰泽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与其家人就居住在这里。他们在此度过了一段美好而宁静的时光,共享着平凡又伟大的亲情。

江青首坐飞机脸吓得刷白

在万紫千红的四五月,北京披上节日的盛装,人民喜气洋洋,庆祝胜利的锣鼓日夜不停,江青心中之喜,更不待言。在国内的土山沟里关苦了,江青一直向往国外,她从未出过国,而那时出国,诱惑力最大的是“老大哥”苏联。在西柏坡时全国解放战争正在紧张地进行,她不便离开毛泽东。如今解放了,可以松一口气了,她迫不及待地向毛泽东提出到苏联去检查身体。她要求把八岁的李讷一块带去,顺便割扁桃体。毛泽东最后同意了她的要求,他希望江青能借去苏联治病之机开开眼界,学点东西回来,因为她还年轻。

江青第一次坐上飞机,而且是专机,使她第一次尝到了飞机的“恶作剧”。

飞机在离贝加尔湖不远的上空,突遇寒流来袭,气压骤然变化,飞机猛地下降2000米,飞机里所有人的五脏六腑仿佛被掏了出来,幸亏驾驶员的技术高超,没有出事。江青的脸色“刷”地发白,两只眼珠子凸出,大叫一声。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也使机上的保卫人员大惊失色。惊险过后,江青在飞机上躺着哼个不休,几乎不能说话了。大家全不顾自身的反应,忙着侍候她。当时飞机航程有限,江青经过三天的时间,空中的生活才得以结束。

因为知道江青是毛泽东夫人,苏联方面很尊重她,安排她到南方海滨,住进疗养院高级房间。

在苏联期间,江青遇到的也不都是舒心事。苏联医生对她的检查在她看来又是一场“恶作剧”。

苏联医生安排她到皇宫医院作全面身体检查,结果确定心血管及肺部正常,血液正常,肠胃过敏,子宫颈口糜烂,体重不够,当施行胃液检查的时候,她拒绝吞橡皮管。经医生一再劝说,才勉强吞下去。

胃液刚抽完,她已经受不住,似乎要晕倒,这一下子,医生、护士手忙脚乱地侍候她,紧张忙碌了一阵,才安静下来。她向随行的中国护士说:“真倒霉,吞这橡皮管,我本来就不愿意,来这儿是样样要听从他们的,真野蛮!剥夺了我的人生权利,我几乎死过去!见鬼!”她躺在床上生着气,又小声咕噜:“我难过时,又没有一个贴身翻译,哑巴吃黄连,真受罪!这个苏联翻译像上班似的,中文又不好。”

中国小护士不知怎么回答,自己不会讲俄语,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江青吞管子难受时,只能干着急。然而,小护士又想,既然来苏联是为了检查身体,一切应信赖医生;既然要把身体弄结实,则一切必须服从医生。所以,她不同意江青的牢骚。

皇宫医院医生检查的结果是:除了官能性神经过敏之外,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用不着住医院治疗,只决定疗养一段时期。

毛泽东喝假酒:苏联专家惊呆称海量

毛泽东不善饮酒,即使喝一杯葡萄酒也会脸红,所以极少喝酒。但是有两个例外:一是安眠药用完的时候,他为了睡觉,要喝一杯。喝一杯就会晕,喝三杯肯定躺倒。另一种情况就是打仗或写作,连续几天不睡觉,也需要喝点酒,以刺激神经兴奋。酒对毛泽东好像既能提神又可以安眠,关键是掌握好用量。

然而,作为领袖,毛泽东总有应酬。因此,毛泽东在各种应酬场合便不得不随大流,喝上几杯。

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经常出席各种宴会。有一次,他去知名人士鲜英家私访。鲜英很好酒,特意取出封存多年的自制的枣子酒招待毛泽东。毛泽东认为不能辜负主人一片盛情,于是便一杯接一杯地对饮起来。他们一边饮酒,一边对诗。当然,不善饮酒的毛泽东这次尽管借着酒兴尽情地潇洒了一回,但他却平生第一次大醉而归。后来,谈判结束前蒋介石也举办了一个招待会。宴会上,蒋介石举杯向毛泽东敬酒。但毛泽东却不领他的情,只是礼貌性地与蒋碰了杯,未喝一口酒。也许,这也是毛泽东的一种性格,一种“不逢知己酒不香”的性格。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很少喝白酒。1949年10月1日,是毛泽东高兴的一天。这天,他站在高高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晚上,中国共产党举行盛大庆祝宴会,招待来自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宴会前,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很担心有的中央领导会喝醉,因为苏联人很能喝酒。于是,中央办公厅指示保健医生、首长贴身卫士用茅台酒瓶装了白开水为我方人员斟酒。宴会上,毛泽东喝的是红葡萄酒。工作人员便以红茶水代替葡萄酒给毛泽东斟了一杯又一杯。毛泽东对此很满意,因为他已喝过几杯真正的葡萄酒了。如果再不玩点名堂,结果难以预料。当然,苏联人并不知道这一内幕,他们在酒意蒙眬中只觉得眼前的中共领导人一个个都很善饮,个个都是“海量”。

毛泽东给“儿媳女儿”刘思齐二婚做媒

自从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公开后,毛泽东便对刘思齐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从那时起,毛泽东就格外疼爱刘思齐,时常亲自过问她的衣食住行。在每次通信中,毛泽东总是称刘思齐为“我的大女儿”“思齐儿”“娃”。

1954年,刘思齐高中毕业了。为了进一步深造,也为了换一个环境以减轻内心的痛苦,毛泽东让她去了莫斯科大学学习。但由于身体欠佳,刘思齐重病不断。又由于她原来一直学文,突然改学理工,而且还要跟上俄语课,因此刘思齐感到异常的困难。

1957年,刘思齐回信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的情况,要求转学国内。毛泽东复信说:“转学事是好的,自己做主,向组织申请,得允即可。如不得允,仍去蘇联,改学文科,时间长一点也不要紧。不论怎样,都要自己做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

这封信,毛泽东写得既有感情又有原则,同时希望刘思齐自己做主,充分体现了一个父亲真正的爱。五天后,毛泽东又写了一封信,叮嘱刘思齐要遵照党支部的意见,下决心在国内转学文科,集中精力,学成为国服务。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刘思齐于1957年10月回国后进北京大学学习。

刘思齐回国后,很快,出入中南海的特别通行证被没收了。因为江青开口了:“刘思齐不是我们家的人!”

从1938年到1949年10月15日,这段时间是刘思齐由毛泽东的干女儿发展到儿媳妇的过程。从1950年11月25日以后,对于刘思齐来说,又从儿媳进一步发展为毛泽东的女儿。毛泽东完全把刘思齐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来看待。

1961年秋天,刘思齐被分配到解放军工程兵的科研部门从事翻译工作。这时,离毛岸英去世已有11年了。在这11年中,刘思齐熬过了多少个痛苦的不眠之夜,流淌过多少热泪。她也从青春少女步入了而立之年。毛泽东焦急了,怎么能让她孤单单地度过一生?他多次劝刘思齐找个合适的人,成个家。但心爱着岸英的刘思齐却不焦急。

1961年6月13日,毛泽东终于提笔写了一封信:

女儿:

你好!哪有忘记的道理?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

问好!

父亲

六月十三日

这封信,充满了慈爱,也充满了长辈的关怀。刘思齐被深深地打动了。毛泽东并不只是一般地劝劝,他还托人为刘思齐先后介绍过两位朋友,但刘思齐都觉得不合适。

一天,空军副司令兼空军学院院长刘震对毛泽东说:“我们空军学院强击教研室有位教員,叫杨茂之,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这个人老实正派,我觉得可以,主席是不是……”

毛泽东立即请人去做了了解。

经过了解,杨茂之的人品和刘震介绍的一样。于是毛泽东马上走出第二步棋,让刘思齐和杨茂之来往,让他们相互了解。那时杨茂之三十出头,是个大高个,精壮结实,父母是海边上的渔民,他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忠厚老实的品格。

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刘思齐点头了。

1962年2月,刘思齐和杨茂之结婚了。婚礼是在刘思齐家的四合院举行的。那院子坐落在北京的南池子,隔墙是罗瑞卿的家。毛泽东抄录了一幅他刚刚创作的《卜算子·咏梅》词,算作贺礼。另外还给了300元钱,叫刘思齐代买礼品。

婚后个把月,刘思齐和杨茂之一起到中南海去见毛泽东。那次,毛泽东和杨茂之谈得很投机。看得出,毛泽东对这个干女婿是很喜欢的。

1963年10月,刘思齐生下长子,她和杨茂之商量,取名“小英”,以纪念为国牺牲的毛岸英。

(摘自《回首中南海》,顾保孜著,东方出版社)

猜你喜欢
苏联医生
听医生的话
最美医生
会拔牙的“鞋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