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2016-06-11 13:55林淑贤白世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10期
关键词:坚韧性主观弹性

林淑贤 白世国

[摘 要] 目的:研究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两个群体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SSRS和CD-RISC量表在福建省某乡镇随机抽取221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问卷210份,其中包括留守儿童102名与非留守儿童108名。结果: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在力量性上与留守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只在支持的利用度上与乐观性上存在相关。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的水平。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B8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8-0005-03

一、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双亲都外出打工或只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往往是与隔代监护人、亲戚生活在一起[1]。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频发,触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农村留守初中生高达665.89万人。有学者经过多年多地的调查走访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自我封闭,一部分儿童有敌对憎恨的心态,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留守经历关乎孩子一生,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全社会、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更需要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两个样本群体各自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情况,对比分析两个群体在各自的社會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差异,以寻求导致差异的因素。Raschke对社会支持的定义是,主体所能感受到的来自于他人的支持与关怀。主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便能更好地处理来自外界的挑战。社会支持系统一直是保护个体心理弹性不可或缺的资源。美国心理协会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是:在面对糟糕的境遇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及反弹能力,不被逆境所吞噬,反而能很好地处理、战胜挫折。良好的心理弹性有助于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被试群体为福建省漳州市某县(该县属工业欠发达地区)的5所乡镇初中学校的初中生共221名,自我报告为留守儿童的共计111名。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221份,收上来有统计意义的调查问卷总共210份。男女分布为102(含留守50位)位男生和108(含留守52位)位女生。

(二)方法

1.研究工具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由肖水源编制。分三个维度,即客观支持(主体所获得的物质支持)、主观支持(主体所能感受到的情感关怀)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主体主动利用所获社会支持的情况)[2]。该量表拥有很好的信度及效度,可以很好地从各方面测量被試的社会支持情况。由于被试为初中生群体,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修改量表中的部分条目,如,“同事”改为“同学”,“配偶”改为“老师”等。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由Block和Kreman编制并已经过翻译并修订。本次问卷分析采用张建新和余肖楠修订的3维度分法,分别为坚韧性(遇到挫折时,能有意识地整合自己的控制能力、目标设定能力和决策能力去解决问题)、力量性(把变故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阻碍,可以很好地战胜逆境并从中吸取经验实现自我成长与超越)和乐观性(用阳光向上的心态对待不如意之事,并且认识到依靠自己和他人的支持是可以渡过一切难关的)。

2.施测方法

将两个量表编排于同一份问卷上,两量表前均附有指导语。由任课教师担任主试念完指导语并让学生开始答题,答完后当场回收。剔除无效问卷:答题有缺漏、有明显规律性等。采用SPSS17.0系统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特点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的差异性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群体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由结果可知:(1)在社会支持上,两群体儿童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非留守儿童的总分明显高于留守儿童。(2)就社会支持的各维度来说,两群体在三个分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高于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差异性比较

同样采用以上方法对两群体儿童在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1)在心理弹性上,留守儿童的总得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2)在三个维度方面,只有在力量性维度上,两样本群体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1.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达到显著的正相关。(2)就两量表的各分维度来说,非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分维度皆与坚韧性和乐观性有显著正相关。此外,主观支持和力量性间体现出十分显著的正相关。支持利用度与坚韧性之间的相关也很显著。

2.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

采用以上统计方法,对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可知:(1)在总维度方面,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2)就各分维度方面而言,留守儿童只在主观支持和乐观性上表现出明显相关。此外,留守儿童的支持利用度与CD-RISC量表的坚韧性和乐观性也有明显相关。

四、讨论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讨论

本研究显示,在社会支持总量及其各分维度方面,两群体儿童的差异达到了统计显著性水平,留守儿童的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一是来自父母的物质支持较少。二是来自亲朋好友的物质支持少,父母虽然外出打工,但多数家庭还是能给予孩子基本的经济支持,甚至有些父母因为感到亏欠,在经济上对孩子更加大方。但由于父母不在,大多数亲戚和朋友可能对留守儿童个体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心,甚至更容易忽视,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得到的客观支持较低。三是留守儿童相比较非留守儿童而言,更容易出现消极的人格,甚至产生嫉恨心态和暴力化行为。而这一类孩子不容易跟人产生亲密感,自己也相对不主动,因此得到的客观支持也较少。在主观支持上,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的儿童可以得到更多更全面细致的关爱与管教。与之相比,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情感支持就相对较低。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上看,非留守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全面满足的概率比留守儿童大[4]。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甚至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可能都无法得到保证。在支持利用度方面,非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客观支持与情感支持,人格相对健全,更加自信和主动,因此对支持的利用度也相对更佳。而留守儿童不仅获得的客观支持与情感支持相对匮乏,对支持的利用度可能也会因为长期留守产生的消极心理而受到影响。

据结果显示,两群体儿童在心理弹性上也有显著差异,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而相比其分维度,两群体儿童只在力量性维度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可以看出,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逆境时的应对能力较非留守儿童弱。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留守儿童对自身力量的不确信,内心深处有更多的无助感,而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的缺乏也可能加剧这种情况。然而,在坚韧性和乐观性的维度上两群体儿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其一,个体的性格对坚韧性和乐观性两因素的作用可能更大。后天的环境虽然起很大的作用,但自身性格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比环境的影响更胜一筹,所以不存在较大差異。其二,不排除一种情况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寻求社会认可阶段,迫切想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期望,所以大多存在防御。其三,逆境不一定就使留守儿童的心灵都变得脆弱敏感,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此而更加坚强。

(二)两群体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上的相关关系讨论

两群体儿童在主观支持与乐观性的相关上都达到统计显著水平。此结果表明,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与否影响儿童的乐观性。而对支持利用度与坚韧性的相关也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这表明支持利用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坚韧性。不同的是,在心理弹性的其他分维度上,留守儿童的乐观性与对支持利用度上只有明显正相关,非留守儿童则在客观支持与乐观性上体现出显著正相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在主观支持上得到的满足较少,处于较低的心理弹性,所以对主动去利用社会支持存在畏惧心理,不会积极参加活动、不主动找他人倾诉以及寻求帮助等,而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会降低个体的乐观性。相比之下,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与乐观性之间体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原因可能是,非留守儿童的主观支持相对较高,所以内部的情感需求得到相对好的满足,因此更注重外部世界的客觀支持。外部世界给予的客观支持越多,非留守儿童的乐观性就越强。

今天留守儿童的伤痛,也是社会的黯然。而我们更不愿看到的是,低社会支持度与低心理弹性间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恶性循环。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不仅需要外界多方面共同的努力,也需要留守儿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为自身构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要先入为主,以为别人不愿意帮助自己而不敢迈出第一步向别人提出请求。树立正确认知,摆正态度,不吝助人、不惧求助,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才能更好地生活。

五、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0-65.

[2]Block J.Kremen.IQ and Ego-Resilienc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 and separateness[J]. Jour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2).

[3]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3-26.

[4]秦树文.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猜你喜欢
坚韧性主观弹性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研究:结构模型、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
某部参演官兵坚韧性人格水平现况及影响因素*
心理资本、心理安全感与失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