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班级的形成与发展

2016-06-11 18:10王琼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同文馆中国大学大学

王琼

[摘 要] 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教学单位。中国学校的班级起源于欧洲“班级授课制”,传入我国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班级制度。班级是中国大学发展中的特有现象,中国大学班级早已超越了“班级授课”功能,同时为“班级”一词注入新活力,“班级”概念也随之宽泛化,其社会性功能不断削弱。

[关 键 词] 大学班级;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8-0012-01

中国大学班级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

中国古代教育最早可追溯到五帝时期(约公元前3076年—约公元前2099年),《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据说所引之说出自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宋王应麟也称:“《春秋繁露》云‘成均,为五帝之学。”[1]成均即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教育大體由官学、私学、书院和科举等组成,五帝时期的成均,虞舜时期的痒、序,西周时期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到之后的汉、唐、宋、元等不同称谓的学习之处都可称为官学。私学主要指民间私人讲学,又称私塾,主要讲授蒙学、经学,目的在于读书识字,开发心智。这时期不分班级和年级。这种状态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

二、产生阶段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在《遵议设立同文馆折》中道:“窃查咸丰十年冬间……携带各国书籍来京,选八旗中资质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俾姿学习……”[2]因此,清朝政府为培养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人才与“外国交涉”,于1862年创办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设立班级的学校,英文班是京师同文馆开设的第一个班级,招收八旗中“资质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十人,由英国教习包尔滕教授英文。1865年俄文班和法文班陆续开班,1867年开设天文算学班,1871年开设德文班,1888年格致班和翻译班相继开设。[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同文馆被迫遣散,后北京建立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三、发展阶段

“班级”在1902年《进呈学堂章程》奏折中屢次出现。这里仅提到“班”,如《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学生班数……每班至多不过四十人……递升一班。”[4]“高等学堂之学生班数,每一班至多不过四十人……教习,宜以一教员任教一班学生……专教各班之物理……”[5]此类论述甚多。笔者认为,此处“班”之意蕴有三,“班级”之意,作为教学单位存在,即“各教习……教各班之学生”。“年级”之意,故曰“每学过一学期则递升一班”。“学科”之意。当时设置不同学科,法文、俄文、算学等,每学科一班,因此,“班”有学科之意。本文将“班”意为“班级”之意。

此外,《钦定学堂章程》对学生入学条件,功课设置,班级规模也有规定。“每年以正月二十日开学……至十二月十五日散学为第二学期”。[6]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朝乃至近现代教育制度的范本。至1905年《会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制被废除,班级在中国学校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

四、确立阶段

“班级”在中国各学校兴起之后,中国已经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期间深受战乱影响,学校教育发展都颇为缓慢,学制短,学员少,夜校、速成班等特殊办学形式随之出现。资料显示,截止1948年,我国共有中学4266所,班级32818个,149.59万在校生,12.3万教职工,7.8万专任教师。[7]尽管如此,但是通过以后发展,班级教育制度我国基本确立,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从“班级”发展轨迹看,大学“班级”这一概念似乎是从广义的“班级”不断扩充到狭义的“班级”,之后朝着比较宽泛的概念发展。“班级”这一概念被引进中国大学时,结合我国古代大学教学形式,逐渐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班级结构与功能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背景下,在学生权利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古代体制大学班级的发展模式必将被体现大学学生观的大学班级发展模式取代。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使大学教学组织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使传统的班级教学受到了极大冲击。在大学的教学中,虽然“班级授课制”依然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其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笔者认为大学班级的概念将继续淡化,其社会性功能也将不断减弱。

参考文献:

[1]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10.

[2][3][4][5][6]陈元晖,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1-42,61,48,

52,259,537.

[7]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财务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Z].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同文馆中国大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简述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得以“衍生”的关键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