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课程改革看大学课程改革

2016-06-12 15:29罗杰
考试周刊 2016年38期

罗杰

摘 要: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广大高中教师的课程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行为等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大学课程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大学为了顺应高中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要求,已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从改革效果看,大学仍然没能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教师教育的发展仍然停滞不前,教育培养模式滞后于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速度。本文针对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探讨大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高中课程改革 大学课程改革 教学教育

关于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及教学方式和评价等都有了新的诠释,这就对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及教育实践的环节,还有教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教师应该思考课程价值,播种学科专业,促进学生发展,同时教师也是协作合作探究的、服务资源保障的、示范终身发展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素养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大学,尤其是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只有将水平高的教师培养出来才能满足高中新课改的要求[1]。

一、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正在进一步地深化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广大高中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学行为及知识能力结构等对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提出以下要求:

1.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适应,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必须掌握,教师的教育思想要新,教育理念更要新。

2.教师的人文精神要深厚,专业基础知识不但要广博,而且要牢固,要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的实施,不但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创新能力。

3.教师要有对新教材驾驭的能力,还要有对提高学生课程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有效指导的能力[4]。

4.教师的信息素养要高,在教学时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程,培养教学评价能力。

5.教师要具有新的价值观以评价课程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还要具有以新价值观为指导的教学评价能力和组织能力。

从高中新课程针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理念要新,知识要广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都要强。目前大学培养出来的“准教师”显然还不具备上述的各种能力。

二、大学课程改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虽然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但教学内容依然陈旧。

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学都调整和改革了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必修和选修是改革后的两大类课程,选修的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对于实践课程的课时和学分在改革后的课程设置中加大了,除此之外,创新教育的课程被加入。改革后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看,比之前更合理,也有利于培养出人文精神深厚、专业基础知识广博而牢固的教师[2]。

部分高校改革了课程内容的设置,虽然规定各门课程的教材尽可能地使用最近版,但是对于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对宽泛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其课程内容远远达不到,同时随着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其对师范生教育理论与技能的要求,改革后的课程任务根本完不成。在大学里,教授们对老教材用惯了,主要是用老教材讲授课堂内容。新版教材很多拥有较低的更新率,有些作者只对教材结构加以改变,和老版比起来,新版教材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特别是一些教育类课程的教材虽然在更新,但是对于高中新课改的需要仍然无法满足。

2.滞后的教学理念与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对新课程的认识,大学师生从整体上比高中迟缓,这在教师方面表现比较突出。大多数大学教师基于各种原因对教育理论的新进展无暇跟踪,大多教育理论在先前学习的已经陈旧,基本上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及教学观等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发生变化。在学生方面,教育理念的滞后表现得比较突出,虽然大学将新课程的通识教育对学生在相关课程中进行了,但是空洞的教学内容只能从理念上灌输,没有实用性,也缺乏实践性,这就使得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新课程理念,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知半解。这些学生走上讲台,在以后的教学中反映出来的就是先进的新课程理念无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依旧是对知识的传授过多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过多关注,重教师教,轻学生自学,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没有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3]。

3.实践过程虽然增设了,但是封闭的过程导致竞争力与活力缺乏。

高校在改革实践课程上除了设置教育见习和实习及社会实践之外,将一些教师技能课程,如教师的口语训练,板书训练及微格教学等也增设进去。但是其过程并不理想,缺乏竞争,也没有活力。以微格教学实践为例,一个学生一次只有十分钟,这时间实在太少,基本不会有效果。这种环节严重缩水的实践课程,导致一定的缺陷存在于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上,使得其入职的适应过程被延长。

三、为了对高中新课程更加适应,大学要加大改革力度

首先,大学要将管理实践课程的力度加大,使得实践课程真正发挥实践作用。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形成教育教学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内化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高校可以加强管理教育见习,改变走走过场的教育见习现状,同时主抓微格教学训练,对实习模拟、试讲。除此之外,对教育实习的各环节也要加强管理,主要变为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加强建设实习基地、加强管理实习过程等,切实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质量。其次,对教学内容要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要改进。对教学内容要设置得少而精,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开设。在教学方法上,以前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在要对这种传统进行改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学方法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及讨论式和案例式等,对于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做法要反对,这样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最后,大学要加强高中的联系,密切合作,这样教师才能实现职前职后统一[5]。

参考文献:

[1]胡青,蒋喜锋.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5):59-62.

[2]顾明远.师范院校的出路何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6,(6):3-5.

[3]江家发.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6):68-72.

[4]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

[5]顾明远.多样化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J].全球教育展望,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