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偏差及对策

2016-06-12 13:33胡文英
考试周刊 2016年38期
关键词:成因中学生对策

胡文英

摘 要: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人的身心发展发生急骤变化,周边环境复杂多样,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作者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失衡成因进行简要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对策研究,提出一些预防保健策略,促进中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偏差 成因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高速发展的新世纪,生活在这一世纪的人们将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就人类本身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心理方面的挑战。正如一位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没有一种灾难像心理冲突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心理健康将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是青春活泼、富于激情的,应该对一切都感到好奇,这样才能产生灵感、激发兴趣、积极创造。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失衡的现象。所谓心理失衡,是指一个人不能与其所处的环境保持和谐关系或无法使自己适应周边环境所产生的心理偏差。根据北师大心理学院郑日昌教授对浙江等五省的抽调发现,中学生有心理失衡倾向的占14.8%,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为2.5%。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业负担的加重和竞争程度的加强,心理失衡的比例呈现上升的势头。

二、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造成中学生心理偏差的成因复杂多样,结合平时工作及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的影响。

不同价值的冲突,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宣扬的等价交换、追求利润等原则,与传统价值观所宣扬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等原则不相一致,学生感到疑惑、彷徨……产生心理焦虑、无所适从的心理。一些格调低下的“文学作品”、影视网络中的不良传播对中学生产生了误导,使中学生盲目崇拜、想入非非、情绪低落,甚至思想偏差;中学生好交朋友,朋友间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互相影响,如朋友的不快会使其余人产生相同的感受,进而引发心理负担,严重时产生焦虑、烦躁的心理,特别是有的中学生受社会上一些坏朋友的教唆,有些意志不坚强的中学生上当受骗、变坏,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造成课业负担过大,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和紧张状态中,焦虑过度从而产生心理失衡。学校教育手段运用不当,也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惩罚手段不当、批评过激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进而产生心理偏差;部分学校重智轻德,造成校风不良,不良校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学生生活阅历浅、判断能力低,很多事情都盲目跟从,特别是对于集体中的不良思想缺乏自制能力,易受同化。坏习惯的养成必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三)家庭的影响。

家庭中父母不和、离异、亲人早逝、父母虐待、生活环境发生巨变、家庭期望过高等,都会使学生长期过于苦闷状态,以致出现沉默寡言、偏激、烦躁、逃学、离家出走等心理失衡的表现;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四)个人原因的影响。

个人性格内向、忌妒、敏感、冲动、好强、多疑,在交往中就会受到别人的冷落,产生报复心理,或变得孤僻。先天性的生理不足与个人的愿望产生差异时,会使中学生产生心理失衡现象;个人的各种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学习中遇到挫折时,都会产生自厌自责、积忧成疾等心理。

上述种种原因,都是目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失衡的常见因素,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保健,使新一代中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健康成长。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中学生心理失衡表现繁多,要求对不同的失衡现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和解决,主要分为他救和自救两种方式。下面根据实践,谈谈一些心理失衡的预防和保健策略:

(一)注重“他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心理辅导。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性格的可塑性较强,若能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通过教育,可以明确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自己该怎么做。必要的辅导、谈心,可以及时预知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必要的心理信息;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消除心理的积闷、忧虑,减少心理的压力。多年来,我坚持把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做。主要方法有:

1.目标激励法。所谓目标激励法,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分析思考,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付之行动,通过不断调节自己,从而实现目标的进程。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如自卑、怯场等,逐渐转向积极向上的理智思索过程。目标一旦确定,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产生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并能够排除干扰,并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目标激励既可以抑制或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人们从事实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从而鼓起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中学生往往会因学习或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不顺心而怨责自己,从而产生自卑、烦躁不安,易怒甚至厌学等不良心理。若此时没有给予必要的心理排解,则会使这些学生意志消沉、丧失信心。对这些学生,老师应该及时给予心理帮助和安慰,帮助他们确立为之奋斗的目标,使他们明白一时的挫折不应委靡不振,自己打败自己,而应该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新的生活。

2.谈话理喻法。谈话理喻法,就是通过老师耐心、细致的谈话,帮助心理失衡的同学正视现实,明确利弊得失,正确对待各待各种干扰和消极因素的一种调整心态平衡的方法。谈话是最常见、最方便的心理调节工具,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效如桴鼓。以谈话的方式调整心态,首先要建立在个体心态失衡之后,人具有维护、调节心理平衡的良好愿望,一经别人疏导、劝解、安慰,多能想得开,放得下。言语要顺势指导,一要“告之以败”,即指出不良心态的危害,引起个体的注意和重视。二要“语之以善”,即提出用理智战胜心态失衡,不要自我惩罚、自我折磨,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自己的能力并不那么糟。三要“导之以便”,即告诉个体如何进行调节。四要“开之以苦”,即解除个体的消极心境,恢复其平静的心态。

3.心理引导法。所谓心理引导法,是通过教师心理指导的形式,使学生自己认识和解决本身的问题,矫正自己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运用心理引导法是否成功,关键是需要老师的耐心和爱心。著名心理学家陶布森博士说过:教育学生犹如开垦一片荒地一般,需要教师的耐心、信心及爱心的滋润与浇灌,才能劈荒地成良田,优光秃为青翠。当学生心中烦闷无处倾诉和不想倾诉,或者思想偏激、心理失衡较严重时,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发泄,对学生的心理将产生较大的压力,时间长了,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时,老师应该及时发现情况,想方设法接近这位同学,从学生的心理世界出发,真诚地与他进行沟通,开启他的心扉,了解事情的起因,并与他一起分析事情的起因和寻求解决的方法;鼓励他积极面对人生,密切与周围的人的联系,敢于表明自己的心声。这样,才能不断成熟,为自己以后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W同学是高三学生,升上高中后,由于接触了外面的朋友,他无心求学、成绩差,还学会了抽烟、喝酒等。上高三后,他所在的班换了班主任,作为新班主任的我上任后,了解了有关他的情况,多次找他谈话、关心他,态度诚恳。刚开始我找他谈话,他借故避开。这时,我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关心他,经常借机接近他,态度友好,言语间充满爱心。在我的感化下,他将处盛情的经历告诉了我,并在话语中流露出自己长大后想当一名老板的理想。我趁机从中启发他:长大了做一个像南存辉这样的温州企业家,这个理想很好,但目前首先要搞好学习;我还介绍了南存辉等著名温州企业家创业故事,点明他们目前还在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些话敲击了他的心灵,之后他还主动找我谈话,我不时地点醒他,并且推荐了一些立志成才的书给他看。在我的细心引导下,W同学终于改掉了坏习惯,经过一年努力考上了大学。

4.叙事心理治疗法。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处理心理问题。

例:有一个寻求帮助的L学生,他觉得自己不受别人的重视,因此感到挫折、沮丧、自卑。当他讲述生命故事(个人经历)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我要求他回忆过去生命中哪个人对他“还不错”,原本脑中空白的他,勉强回忆起一个小学老师的名字。我鼓励他打电话给那位老师,结果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名教师虽然已经忘了他的姓名和长相,但还是向他连连道谢,并且表示,因为他的电话,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对教学工作已经深感疲意的他,又重新获得了动力。

通电话的结果是:学生不仅帮助了老师,而且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原来这么重要。

(二)重视“自救”,让每个中学生都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保健方法。

每个人在人生历程中都难免碰到一些突发事件,再加上个人先天性格特征的影响,有些事情不是外人所能帮助的,诸如“时间、空间上的差异”等。而且个人所思想不会完完全全形之于色,外人不易察觉,这时,唯一能帮助自己解脱心理困境的当然还是自己。我在平时工作中经常渗透一些心理保健的知识和方法:

1.情感宣泄法。当学生由于某件事件产生不愉快时,要把那份怨气发泄出来,我引导学生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找人倾诉,二是大哭一场。随着语言的倾诉,心理逐步得以转化,特别是向较高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或好朋友的倾诉,将会对失衡者的心理予以适当抚慰,很快会使你鼓起奋进的勇气。有的中学生存在害羞的心理,对个人的情感有所保留,不轻易向别人倾诉,可以采用疏泄法,疏泄法是指运用哭、笑、骂、喊等语言宣泄心中不快的方法。

2.注意力转移法。注意力转移法是指个体为达到减轻、消除不良心境所采取的一种转移行为,其目的是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心理平衡。情绪受认知的调节,人的忧虑、悲伤、愤怒和负面情绪可以在大脑里产生兴奋中心,按照巴甫洛夫外抑制的原理,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外力使原来的兴奋中心得以抑制和转移。不愉快的心态形成后,可以把注意转向所愿意做的事情上,使个体的不良心境较快从烦恼和不快中解脱出来。看花消愁、听曲解决地转移,奔走于途中,攀缘于岭上,也是转移。注意力转移即“在于彼而忘于此”,是一种以建立新的行为而分散、转移原有的心境情绪。我平时告诉学生当因某件事情使自己的心中不快时,可以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把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件事情上去。如打打球、唱唱歌、下下棋、外出郊游等,过后会发现原有的心理压力已经减少,甚至消除了。

3.自我安慰法。自我安慰法是指用安慰的语言以消除心中的不满,达到心态平衡的一种方法。当因某件事不成功或得不到某件东西时,自己可以从心理上安慰自己,如运用一些格言、谚语可起到宽慰的作用,最常用的格言有:“知足者常乐”、“吃亏者常在”、“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胜败乃兵家常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等。工作中我常常讲一些辩证的小故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能接受这些观点,认可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方法。

4.主动遗忘法:心理学家认为,遗忘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自然的必要的心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主动地忘掉一些事情,也是调整心态的一种方法,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我经常跟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人的耐受力毕竟有限,主动忘却烦恼,不再回忆,不再谈论,是一种能力、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正如鲁迅所言:“我们都不大有记性,这也无怪,人生痛苦的太多了。”主动遗忘不是健忘,健忘是病态,是该忘不该忘的都忘了。主动遗忘是一种洒脱、一种大度、一种坦荡,是减轻心理负荷,忘记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可以换回平静的心态,轻松地生活。

教育事业要求教师把全部的爱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学生,有时候我感觉教育就像一片广袤无边的麦田,我就像一个幸福的农夫,在希望的田野上拾掇沉甸甸的麦穗。通过多年努力,我逐渐成了学生的人生顾问,为他们提供了心理支持,我所倡导和渗透的心理预防和保健方法,使很多心理失衡的学生能把握青春的船桨,驶向成功的彼岸。我幸福地感觉到学生的心理像春天的原野——阳光明媚。

参考文献:

[1]张世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成因中学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