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人物,写活故事

2016-06-12 22:42廖苏珊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内容

廖苏珊

【摘 要】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以侯德云的小小说《苦秋》为例,剖析了怎样才能写出一篇简单、丰满、深刻的文章。

【关 键 词】 初中作文;简单;丰满;深刻

侯德云的《苦秋》讲述的是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支书和村长在路上边走边谈论秋收和税收的事,最后以唱歌结束。这情境和学生们在路上边走边聊天的日常生活很相似,而且全文只有730字,和中考作文要求的字数相当,因此,通过它来揣摩中考作文尤其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写作密码颇具实效。

一、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物虚浮

很多学生为了迎合考场作文的特殊要求,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有“范文”的样子,在塑造人物时,硬贴“高尚”标签,强凑华丽赞美,故作深沉感慨,强迫自己迸发正能量,但没有真情实感投注的人物再伟大,也无法打动读者。另一些学生则习惯打“悲情牌”,动辄就是“绝症”“绝交”“车祸”“生离死别”之类的事情,而且只有结局没有细节,最终没让读者涕泪交加,反而会觉得别有用心。

还有些学生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关注琐碎,把零散的生活碎片当作凸显人物的救命稻草,内容臃肿,剪裁粗糙,既不刻画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神态,也不揣摩内在的心理,更不会通过景语来渲染气氛,导致人物形象千篇一律,无层次不立体,毫无感染力。

(二)故事干瘪

一个精彩的故事,除了需要个性鲜明的人物主体外,还需要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再点缀些许引人入胜的场景,才能让读者的心灵紧跟着作者笔端的文字游走。

而学生笔下的故事大多乏善可陈:选材老套、构思平板、矛盾冲突单一、逻辑性差以及段落安排极度不合理。如写“初中那些事”,学生的内容几乎都是绕着“同学相处”“师生关系”“亲人付出”等角度展开,叙事方式也仅仅是起因、经过、结果三部曲,大段落呈现故事的写作习惯更是淹没了本就单薄的精彩细节,让整个故事毫无生气,干瘪枯燥,不忍卒读。

二、从情节简单到内容丰满

当然,六七百字的文章容量决定了它承载的故事无法太复杂,不过情节简单并不意味着内容苍白和立意浅薄,怎样才能从情节简单升格到内容丰满呢?

(一)写出动作的画面感

“两个人,时而一前一后,时而一左一右,交错着,沿沟膛子走。”这是文章第一段,是典型的动作描写。“一前一后”是纵向姿态,“一左一右”是横向状态,纵横行走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时空感;“交错走”则充满了动感,暗示了两个人的行走速度不一致,还隐藏着边走边看收成的信息;“沟膛子”交代了行走的地域空间,因而支书和村长的行走细节非常明朗,充满了画面感。

学生写这个动作,一般会简化为:“两个人,沿沟膛子走。”或者“两个人并排走。”或者“两个人一起走。”可见要让故事丰满,除了要有“走”这类概括性的动词做支撑,还要多设计几个细节的连续性的动态动作,动态动作越细腻越深刻,简单故事就越丰满。

(二)写出对话的层次感

《苦秋》的亮点之一是对话描写,全文20段,其中11段有对话,分别是4~5、6~7、10、11~12、13、14、15~16段。核心话题是七成年收成和十成年税收之间的矛盾,但每一组对话其实都是一个小话题。

学生的对话描写要么是三言两语,要么把对话集中放在某一段中,如此一来,对话的精彩便淹没在了冗长的文字排列中,无法凸显,而本文则是以小段落的方式呈现对话,一句一段,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丰满。

(三)写出场景的镜头感

人物活动都要依托一定的场景,本文的第2段“夏深秋浅,天还热”的场景描写,舍弃常规的“夏末秋初”,“深”与“浅”遣词陌生化,新颖有趣。

而场景描写最精妙的当属8、9段:“破天荒一年好雨水,田野里润了个透。大庄稼一片浓翠,齐整整拔起了个头。果树也枝繁叶茂,示威似的涌着墨绿。沟膛子里嗡嗡地起了声,是各种各样的虫们在联欢。听着噪。”首先“好雨水”点出了时间背景,“田野”为这个场景提供了一个广袤的空间,富有时空感;其次“润”字相比于普通的“湿”,多了一种浸透感,暗示“好雨水”是“连阴雨”而不是透雨,田野是被一点一点浸透的而不是一下子浇湿的,而且,“润”字还折射出一种光泽感;“浓翠”和“墨绿”则极具色彩感,“拔起了个头”和“枝繁叶茂”写出了庄稼和果树的长势;接着,用“嗡嗡”这个拟声词和“联欢”这个拟人来写虫的多与欢喜,暗示雨水虽好,庄稼收成可能一般,也照应了前文的“七成年”;最后,一个“躁”字从声音的角度对视觉场景进行了收束,虫躁其实是心躁,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顺势引出下文的“嗓门粗了一下”的情绪变化,构思奇巧。

当场景描写有时空、光泽、色彩、长势以及声音时,文字便超越了本身的晦涩和视觉的单一,从而转换成了电影镜头,使人身临其境,因此充满镜头感的场景描写能润色情节、丰满内容。

(四)小结

可见,情节简单固然直观,内容丰满更有底蕴。总的来说,对话、动作、神态都是刻画人物的,所以一个内容丰满的故事首先要贴着人物写,写出人物动作的画面感,写出对话的层次感,写出神态的细腻感,写出场景的镜头感。

三、从内容丰满到立意深刻

内容丰满的故事品起来意味无穷,如果丰满的内容还能碰撞出深刻的立意,那就更完美了,而故事立意的关键点之一就是矛盾冲突的选择和呈现。

(一)选择矛盾冲突有高度

《苦秋》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况,类似的立意虽然离学生较远,但可以打开他们的视野,因为学生的作文中,也会出现矛盾冲突,但大多离不开亲人、朋友、学习等范围,关注问题的出发点更多的是自己。这些以“自己”为思考中心的立意,倘若能够以小见大,那也深刻。

可见,选择矛盾冲突时如果能在以小见大的同时立足时代、关注历史、揭露社会问题、反映大众生活,矛盾冲突的高度会更不一般。因此,立意深刻第一招——选择矛盾冲突有高度。

(二)呈现矛盾冲突有波澜

《苦秋》的矛盾冲突基本集中在对话中,而且一组对话一个层次,矛盾冲突在层层铺垫中自然彰显,不断深化。

4~5段“多说”一词暗示了矛盾冲突;6~7段两个“唉”初显矛盾冲突;10段“乡里说是十成年哩”和前文的“多说,七成年”对比,直接展现矛盾冲突;11~12段“可乡里要按十成年收税征公粮哩”明示另一层矛盾冲突;13段“年年”一词从时间上深化了矛盾冲突;14段“乡里也没法子不是?说是县里压得紧呢。”从本质上深化了矛盾冲突;15~16段最终解决了矛盾冲突,而“但愿明年能弄个大秋”的“但愿”又隐藏着下一年的新矛盾。暗示—初显—展现—明示—深化—解决—又隐藏的呈现过程让矛盾冲突层层推进,波澜起伏。

(三)解决矛盾冲突有余音

一般来说,解决了矛盾冲突,文章便结束了,但是《苦秋》没有,17段之后它还写了唱歌。唱是解决矛盾冲突后心情的释放,但是翻来覆去的唱词“锄田郎,锄田郎,你一天锄头落几行?”中似乎有浓浓的苦味儿,谁苦?农民苦,支书苦,村长苦,最终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老百姓生活苦。最后一段“苍老嘶哑的嗓音,粗犷哀怨的旋律,起起伏伏地向四周激荡,把初秋的田野,震得乱颤。”更是用声音渲染场景,扣住“苦”和“秋”,浓厚了秋之悲,震慑心灵,深化主题,引发深思。因此立意深刻第三招——解决矛盾冲突有余音。

四、总结

其实,故事的矛盾冲突在题目《苦秋》中就展现出来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原本是快乐的,却叫《苦秋》,这就是矛盾冲突,题目先声夺人,故事诠释内涵。所以,纵观《苦秋》全文,还能总结出一个非常实在的作文结构:

一篇简单丰满深刻的中考作文=构思一个简单故事+写活一至两个人物(几个动作、几句对话、几个神态、几个场景)+呈现一个波澜起伏的矛盾冲突。当一篇文章具备了这些要素,就和中考作文一类卷“思想深刻”“层次清晰”“生动优美”的要求不谋而合了。

总之,让学生从“贴着人物,写活故事”的角度来构思写人叙事类作文,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能拓展他们的写作视野,打磨他们的写作思维,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让作品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董正春.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2014(8).

[2] 张金川. 初中作文教学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 语文教学通讯,2014(11).

[3] 陈志星.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选材[J]. 中文教育,2011(4).

[4] 侯德云. 苦秋[J]. 世界微型小说选刊(中国),H32-1.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内容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矛盾的我
冲突管理
“矛盾多发”可怕吗?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