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霍县虾拉沱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研究

2016-06-13 08:28石美艳代玲莉敏谢雨焦高晓玲
四川林业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生物多样性

赵 杰,石美艳,代玲莉,李 英,陈 丽,敬 敏谢雨焦,雷 敏,高晓玲,冬 露

(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2.炉霍县林业局,四川炉霍 626500)



炉霍县虾拉沱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研究

赵 杰1,石美艳2,代玲莉2,李 英2,陈 丽2,敬 敏2谢雨焦2,雷 敏2,高晓玲2,冬 露2

(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2.炉霍县林业局,四川炉霍 626500)

摘 要:炉霍县虾拉沱湿地处于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其涵盖了青藏高原区绝大部分最典型的湿地类型,是我国青藏高原区高寒湿地的缩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由于近年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虾拉沱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本文分析了虾拉沱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因素,提出了虾拉沱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虾拉沱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炉霍县

虾拉沱湿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东南部的虾拉沱片区内,地处雅砻江一级支流鲜水河中下游,总面积988.26 hm2。其所在的鲜水河是雅砻江左岸集水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沿河两岸村镇云集、农田肥沃,是四川西部重要的母亲河。湿地所在区域属川西高原气候区,主要受西风环流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具有高原型季风气候特征,气温低,冬季长,无霜期短,降水少,干湿季分明,辐射强,日照丰富,风速大。区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43.6 mm,多年平均蒸发量2 125.4 mm,多年平均风速2.1 m·s-1,5月~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8%,冰期一般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多年平均气温11.9℃。

虾拉沱湿地是雅砻江上游河流、沙洲和河漫滩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湿地区内海拔范围介于3 070 m~3 105 m之间,落差不足40 m,水流平缓,河谷开阔,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大量的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繁殖,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它是黑鹳(Ciconia nigra)、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水禽的重要迁徙通道和停歇地,保护价值突出。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致使虾拉沱湿地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湿地生态功能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有些物种已濒临灭绝。因此,研究虾拉沱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探索其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科学协调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虾拉沱湿地类型与分布

据调查,虾拉沱湿地可划分为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3大类型,前两者均为自然湿地。其中,河流湿地又可划分为永久性河流湿地和洪泛湿地两种亚类型;沼泽湿地又可划分为草本沼泽湿地和沼泽化草甸湿地2种亚类型;人工湿地仅包含水产养殖场(位于园艺场范围内,共3个水产养殖池塘)1种亚类型。虾拉沱现有各类湿地面积536.43 hm2,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总面积约为217.19 hm2,洪泛湿地299.09 hm2,沼泽化草甸湿地12.93 hm2,草本沼泽湿地6.54 hm2,水产养殖场湿地0.68 hm2。

2 虾拉沱湿地生物多样性

2.1 植物多样性

2.1.1 植物物种多样性

虾拉沱湿地植物资源丰富,调查表明(详见表1)。湿地区内有植物59科159属280种,其中大型藻类有两门4科4属4种,蕨类植物4科4属7种,裸子植物两科3属3种,被子植物49科148属266种。各科所含物种数量方面,菊科(Aste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和禾本科(Poaceae)的物种数量最多,3科合计达74种,此外十字花科(Cruciferae)和豆科(Leguminnosea)各含10个物种,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和龙胆科(Gentianaceae)各含9个物种,含8个物种的有报春花科(Primul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湿地区内植被的建群物种和优势物种主要由杨柳科(Salicaceae)、毛莨科(Ranuncul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nosea)、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的植物组成。

表1 虾拉沱湿地植物组成统计表

2.1.2 湿地植物多样性

湿地植物是指生长在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者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中的植物。调查表明,虾拉沱湿地区域内有湿地植物33种,其中:大型藻类有两门4科4属4种,蕨类植物1科1属两种,被子植物11科13属27种。其湿地植物可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

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存的大型水生植物。湿地区域内属于这一生态类型的湿地植物有轮藻科的普生轮藻(Chara vulgaris)、金鱼藻科的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毛莨科的水毛茛(Batrachium bungei)和毛柄水毛茛(B.trichophyllum)、小二仙草科的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狸藻科的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和异枝狸藻(U.intermedia)、眼子菜科的菹草(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篦齿眼子菜(P.pectinatus)等。

挺水植物:是指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常分布于0~1.5 m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种类生长于潮湿的岸边。这类植物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的特征;生长在水中的部分(根或地下茎),具有水生植物的特征。湿地区域内属于这一生态类型的湿地植物有木贼科的披散木贼(Equisetum diffusum)和节节草(E.ramosissimum)、蓼科的水蓼(P.hydropiper)、毛莨科的驴蹄草(Caltha polustris)和花葶驴蹄草(C.scaposa)、杉叶藻科的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水麦冬科的水麦冬(Triglochin palustre)和海韭菜(T.maritimum)、莎草科的苔草(Carex spp.)、灯心草科的灯心草(Juncus spp.)等。

浮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完全漂浮水面,或是根状茎埋生于水底泥中,而叶片漂浮水面。湿地区域内属于这一生态类型的湿地植物有双星藻科的水绵(Spirogyra sp.)、蓼科的两栖蓼(P.amphibium)、毛莨科的水葫芦苗(Halerpestes sarmentosa)、眼子菜科的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等。

普生轮藻、水毛茛、两栖蓼、水蓼、杉叶藻、苔草、灯心草、眼子菜等在湿地区域内的湿地群落中为建群种和优势种。

2.1.3 植被类型多样性

按照《中国植被》的分类方法,虾拉沱湿地的植被可分为灌丛、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3个植被型,13个群系。其中,灌丛植被主要有:锦鸡儿(Caragana bicolor)群落,毛脉柳(Salix delavayana)-丝毛柳(S.Luctuosa)群落,忍冬(Lonicera spp.)群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群落,三春水柏枝(Myricaria squamosa)群落;草甸植被主要有:嵩草(Kobresia Spp.)群落,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云生毛茛(R.nephetogenes)群落;沼泽和水生植被主要有:水蓼群落,苔草群落,菹草-细叶眼子菜群落,水毛茛-穗状狐尾藻-轮藻群落,杉叶藻群落,眼子菜-两栖蓼群落。

2.2 动物物种多样性

2.2.1 鸟类

调查表明,虾拉沱湿地共有鸟类10目27科70种。湿地鸟类种类较多,共19种,占该区目前已知有分布的鸟类总种数的27.14%。常见的湿地鸟类主要有黑鹳、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绿翅鸭(Anas crecc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白腰草鹬(Tringao chropus)、鹮嘴鹬(Ibidorhyncha struthersii)、红腹红尾鸲(Phoenicurus erythrogastrus)和白顶溪鸲(Chaimarrornis leucocephalu)等,尤其是以赤麻鸭、绿头鸭和黑鹳种群数量较大。2014年11月,野外调查时,在湿地区域内一次性发现200余只黑鹳,目前在国内尚未有其它区域有如此大规模黑鹳种群聚集的记载(国内记载一次性发现的最大的一个种群为32只,地点是山西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一次性发现如此之大的野生种群在该区尚属首次,甚至在整个四川省乃至全国也是很罕见的。

2.2.2 鱼类

调查表明,虾拉沱湿地共有鱼类两目3科8种。长丝裂腹鱼(Schizothorax dolichonema)、四川裂腹鱼(S.kozlovi)、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生活于湿地内鲜水河的主河道中。东方高原鳅(Triplophyza orientalis)、斯氏高原鳅(T.stoliczkae)、大桥高原鳅(T.daqiaoensis)主要生活于湿地内的一些小型溪沟中。软刺裸裂尻(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malacanthus)在主河道和小溪沟中均有分布。近年来,由于宗教放生行为,使一些人工养殖的鲤鱼(Cyprinus carpio)、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鲫鱼(Carassius auratu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等物种大量进入湿地水系中,对湿地区及所在鲜水河流域鱼类原始种群的生存造成威胁。

2.2.3 爬行类

调查表明,虾拉沱湿地有爬行类1目两科两种,包括康定滑蜥(Scincella potanini)和高原蝮(Gloydius strauchi),它们主要分布于湿地内的各类灌丛生境中,但均不常见。

2.2.4 两栖类

调查表明,虾拉沱湿地有两栖类1目3科6种,包括西藏齿突蟾(Scutigerboulengeri)、刺胸猫眼蟾(S.mammatus)、西藏蟾蜍(Bufu tibetanus)、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四川湍蛙(Amolops mantzorum)和倭蛙(Nanoranapleskei),它们分布于湿地范围内的各类湿地生境中,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西藏蟾蜍和高原林蛙。

2.2.5 兽类

调查表明,虾拉沱湿地有兽类6目10科22种,较常见的有伏翼(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香鼬(Mustela altaica)、野猪(Sus scrofa)和灰尾兔(Lepus oiostolus)等,偶见水鹿(Cervus unicolor)、白臀鹿(Cervus elaphus)等大型兽类在湿地周边村庄附近活动。

2.2.6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虾拉沱湿地范围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其中鸟类8种,兽类两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包括黑鹳、黑颈鹤和中华秋沙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水鹿、白臀鹿、鸢(Milvus migrans)、秃鹫(Aegypius monachus)、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大鵟(Buteo hemilasius)和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3 虾拉沱湿地面临的威胁因素分析

3.1 湿地面积不断萎缩

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城镇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人类的干扰程度越来越大,使得湿地不断受到蚕食,面积急剧地缩小。特别是湿地上游防洪堤坝建设,对湿地内部供水产生阻隔,破坏了虾拉沱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导致湿地面积大幅萎缩,甚至开始出现湿地退化、沙化趋势,严重影响到湿地的水文、植物、鸟类的栖息、繁殖等。湿地区内零散分布的采砂场,被盲目围垦的滩涂,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岛屿化,不但破坏了湿地植被及生态环境,也破坏了水生动物和湿地鸟类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人类的频繁活动干扰和破坏已经导致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1~3]。

3.2 湿地水体污染加剧

随着虾拉沱湿地上游地区及周围人口的增加、旅游活动开展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非点源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越来越多,污水排放日益严重,使虾拉沱湿地的水质污染压力增大,生物多样性遭到很大破坏。据历年监测资料分析,10年前虾拉沱湿地的水环境质量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Ⅰ类水标准,目前仅能达到Ⅲ类水标准,水质污染加重趋势日益严峻。水中的各种污染物首先影响水生浮游生物和鱼类,然后通过食物链影响食鱼鸟类,影响鸟类的发育和繁殖。湿地污染的加剧,降低了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影响着依赖湿地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2,4]。

3.3 放牧活动日益增多

虾拉沱湿地所在区域属炉霍县半农半牧区,放牧在湿地区域及周边普遍存在,牧业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生活来源和手段。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发展需要,放牧活动日益增加,牲畜数量也不断增多。放牧对湿地有较大影响,它会干扰区内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调查发现,在放牧严重的区域野生动物的活动明显减少。同时,过度的放牧加速了土壤的板结,使得土壤的渗透性降低,植被遭过度啃咬,造成地表裸露,难以维持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加上炉霍地区的降水少、太阳辐射强,水分蒸发快,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湿地逐渐退化甚至沙化。另外,由于放牧也伴随人为活动,人为活动必然造成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总之,过度放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是威胁虾拉沱湿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3~5]。

3.4 外来物种入侵严重

虾拉沱湿地距炉霍县城仅17 km,景色优美,交通便利,随着城市郊区旅游的火爆,到湿地旅游观光的人数日益增多。藏族历来都有放生的宗教习俗,因当地居民和大量游客的放生行为,人工养殖的鲤鱼、鲫鱼、泥鳅等外来物种大量进入湿地水系中。近年来为追求经济利益,鲜水河流域上游地区和虾拉沱湿地周边地区水产养殖点也不断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引入一些外来物种,这些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仅对湿地区域及所在鲜水河流域鱼类原始种群的生存造成威胁,而且对湿地物种种群变化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也将产生长远影响[1,6,7]。

4 保护对策

虾拉沱湿地处于鲜水河干流中下游,保护价值突出,由于不合理利用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威胁。开展积极有效的保护既是保护区管理部门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当地政府实现经济、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现有资源,应在利用湿地资源的同时,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

4.1 积极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提高社会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是做好湿地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虾拉沱湿地所在区域是藏族聚居区,藏族人口达90%以上,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炉霍县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对湿地生物多样性要有全面科学的认识,牢固树立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列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这样才能使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根据湿地区域的现实情况,结合藏族的文化传统,可建设湿地博物馆、湿地文化长廊,湿地教育中心等宣传教育设施。湿地博物馆可以一系列的声光影像资料(尤其是带有3D或4D效果的影像资料)、图片、动画、模型、湿地动植物标本等向周边群众和旅游人士展示湿地公园及所在区域的概况。湿地文化长廊可悬挂该区常见的被放生的鱼类的种类及其简介牌,以及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宣讲牌等。湿地教育中心可设置阅览室、资料室、报告厅、录像厅等,作为宣传教育、知识培训、周边学校学生实习、储存相关资料的场所。同时,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碑、宣传牌、警示标牌、宣传册和门户网站等形式,全方位开展湿地功能价值、湿地科学知识、湿地文化、湿地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提高公众对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促进公众广泛的参与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虾拉沱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2,8,9]。

4.2 争取资金、加强科研监测工作

虾拉沱湿地类型多样,不同的湿地类型各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须研究每种湿地在区域的生态地位,确立它的生态价值,系统的探求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探寻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控制因素,寻找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同时,湿地的科研监测是了解湿地生态变化的重要手段和窗口,通过连续不断的科研监测,可以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演化规律。因此,我们应重视虾拉沱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研究,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筹资措施,争取资金投入,加强和国内外湿地研究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湿地动植物资源种群数量、生态习性、繁殖规律等进行动态监测。建立虾拉沱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使虾拉沱湿地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调查、收集、保护、鉴定、评价等方面获得的数据进入数据库管理和服务,及时掌握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实时监控湿地开发利用及受威胁情况,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7~9]。

4.3 严格管理、合理调控开发规模

要保护虾拉沱湿地生物多样性,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恢复和开发规划。以全域视角,从鲜水河流域整体生态效益出发,注重虾拉沱湿地生态功能的维护。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要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活动,在珍稀水鸟集中分布的区域注意减少人为活动,开展对湿地植被的恢复。对湿地内滩涂地、河流的开发应进行统一的规划,在保持其湿地属性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的原则,避免单一模式的开发,而且要分析湿地的生态功能,确定湿地合理的空间格局,科学合理地制定湿地恢复和保护规划。在过度放牧区域,要对农牧民开展科学放牧、适度放牧的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合理的放牧计划,引进畜牧新品种,推广人工种植牧草和圈养技术,同时加大对过度放牧区的巡护力度,严格控制牲畜数量。严禁填河造田,对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逐步退耕还湿,通过生态修复,恢复湿地生境。

4.4 严控污染、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虾拉沱湿地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引起,要保护和改善虾拉沱湿地环境,还必须通过人类的努力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可采取行政干预和技术措施,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对珍稀鱼类和其它水生或陆生动物栖息繁殖场所进行重点管理,确保其生态环境处于正常状况。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应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针对生活垃圾污染,在严格防治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废物资源化,减少污染,减轻对虾拉沱湿地功能的破坏。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居民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公众意识,积极杜绝可能引起生物入侵的行为,同时加强检疫检查工作,防止有意或无意引进的物种,发现异常物种,应及时上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9,10]。

4.5 多元经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虾拉沱湿地具有防洪灌溉、放牧养殖、物种基因库、生态系统保护和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有着巨大的显在价值和潜在价值。湿地区周边居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种养殖业,收入偏少,经济基础较差,缺乏经济增长点,生活水平还较低,湿地保护意识还很差,人们往往只重视湿地在放牧养殖上的显在价值,导致过度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威胁了生态系统的安全。真正的湿地保护主体应是当地居民和社区,应逐渐培养他们成为当地环境的自觉保护者和管理者[3]。因此,应采取行政干预、宣传教育、市场运作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掘和积极发挥湿地资源的各种潜在价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利用湿地景观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生态教育、本土特色产业等经营活动,通过多元经营,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依托优势资源,政府部门可帮助周边居民引进一些先进的、实用的和具体的生产技术、技能,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理念,通过专题培训,传授给社区群众,鼓励其建设土特产品加工厂,生产以本土原料为主的特色旅游商品,如具有地方特色的雪域俄色茶、高原沙棘饮料、太阳伞、遮阳帽、蕴含红军文化的草鞋、各类纪念品等。同时,借助湿地生态游、臧家乐等旅游活动,带动周边社区的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培育周边社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社区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提高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自觉参与到湿地生态保护中来。只有这样,虾拉沱湿地才能有效缓解开发和保护的矛盾,长久维持和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6~10]。

参考文献:

[1] 安娜,高乃云,刘长娥.中国湿地的退化原因、评价及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8,(5):821~829.

[2] 曹流浪.我国湿地开发现状和保护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 陈超.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4] 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中国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5] 谢亚军,谢永宏,陈心胜.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12,10(1):109~115.

[6] 崔丽娟,Stephane AsseIEn.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 谢冰涵,苑泽宁.哈尔滨市主要湿地公园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31(5):96~101.

[8] 雷昆,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J].湿地科学,2005,(2):81~86.

[9] 刘兴土.我国湿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1):18~22.

[10] 朴京兰.黄冈市遗爱湖国家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探讨[J].湿地开发与保护,2014,43(4):50~52.

中图分类号:S71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508(2016)02-0038-05

doi:10.16779/ j.cnki.1003-5508.2016.02.007

收稿日期:2015-12-18

基金项目:《四川炉霍虾拉沱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赵 杰(1965-),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湿地资源保护和森林生态研究。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生物多样性
河北塞罕坝保护区马鹿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浅议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可行性分析
云南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博斯腾湖湖区植物多样性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