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应用分析

2016-06-15 14:54张凤敏孙爱霞
当代医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轴位三维重建定性

张凤敏 孙爱霞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应用分析

张凤敏 孙爱霞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CTU)在输尿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选择60例输尿管疾病患者,均接受平扫、肾实质期、皮质期、肾盂排泄期MSCT检查。对照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U、B超检查在对输尿管疾病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符合率,同时观察轴位联合三维重建图像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符合情况。结果 CTU检查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6.7%、90.0%,均显著高于B超检查的65.0%、55.0%;轴位联合三维重建图像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8.3%、96.7%,均显著高于单纯轴位CT图像的76.7%、73.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B超相比,CTU在输尿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有助于对输尿管疾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观察,轴位联合三维重建图像可明显提高该病诊断率。

输尿管疾病;CT尿路成像;诊断

输尿管疾病为临床多发病,由于输尿管跨度大、行程长,加上其管径纤细且位置较深,传统泌尿系造影、超声、MRI常无法明确诊断[1]。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不断完善,CTU广泛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确诊的60例输尿管疾病病例,旨在进一步分析CTU在输尿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应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确诊的60例输尿管疾病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9~67岁,平均(47.9±2.8)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尿、腹痛、尿急、尿频、腰痛、恶心呕吐、尿痛、腹部包块等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或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输尿管结石32例,侵犯输尿管8例,输尿管炎性狭窄7例,输尿管癌6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4例,输尿管囊肿2例,输尿管结核1例。

1.2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30min饮水后适度憋尿,常规平扫,借助高压注射器经右侧肘静脉注入对比剂,60~80mL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剂浓度为370mgl/mL,注射速率3mL/s,注射剂量1mL/kg,注射对比剂后以相同速率将30~40mL生理盐水注入。所有患者均接受肾实质期、皮质期、肾盂排泄期MSCT检查,根据输尿管及肾脏积水程度适当延迟扫面时间。采用德国SIEMENS64排128层CT机,自肾上至耻骨联合为扫描范围,管电压120kV,螺距1.2mm,开启

CAREDOSE4D,自动计算mAs,采集层厚5mm。扫描所得数据以间隔0.5mm,层厚0.75mm的数据重建,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处理。对病灶范围、位置、体积、形态、血供改变及周围组织关系进行多角度显示。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检查,取俯卧位,患者膀胱需适度充盈,左右侧卧位探查。

1.3 观察项目及指标 将临床治疗或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CTU、B超检查在对输尿管疾病的定性(即对病情进行判断)及定位(寻找患病处所在位置)诊断符合率,同时观察轴位联合三维重建图像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符合情况,并采用盲法由3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后得出统一结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U与B超诊断报告与临床资料或手术病理结果情况 CTU检查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6.7%、90.0%,均显著高于B超检查的65.0%、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U与B超诊断报告与临床资料或手术病理结果符合情况比较[n(%)]

2.2 CTU中轴位像、三维重建图像联合轴位定位及定性情况 轴位联合三维重建图像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8.3%、96.7%,均显著高于单纯轴位CT图像的76.7%、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输尿管疾病多由获得性、先天性因素造成,随着病情发展,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感染、肾积水、肾功能受损等[3]。目前,临床常用诊断手段为B超、MRI、常规CT、静脉尿路造影(IVU)、泌尿系平片(KUB)、逆行肾盂造影(RP)等[4],但由于输尿管跨度大、行程长,加上其管径纤细且位置较深,上述检查方式均存在不足。其中B超检查具有无创性、操作方便、费用低等优势,但由于受骨骼伪影、肠管气体等因素影响[5],常无法使输尿管全段完整显示,造成诊断阳性率降低。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不断完善,CTU广泛用于膀胱、输尿管、肾脏等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6]。CTU可借助计算机处理功能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重建图像,同时可减轻肌肉、临近骨、脏器对输尿管的影响。MPR、VR、CPR、MIP均为常见重建技术,其中CPR、MPR图像可任意角度及方向对输尿管病变进行观察[7],可提高病变定性及定位诊断率。VR、MIP可显示整个膀胱、输尿管及肾脏,直接观察病变位置[8]。

本研究结果显示,CTU检查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6.7%、90.0%,均显著高于B超检查的65.0%、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B超相比,CTU有助于准确显示输尿管、肾脏及其周围组织结构与实质部位病变情况,直观反映肾脏排泄及分泌功能。

综上所述,与B超相比,CTU在输尿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可多角度、多方位显示病变体积、形态、位置、特点及周围组织关系,轴位联合三维重建图像可明显提高该病诊断率。

表2 CTU中轴位像、三维重建图像联合轴位定位及定性情况[n(%)]

[1] 冯根义,李西安,杜小凤,等.泌尿系疾病71例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5):561-562.

[2] 王建良,朱玉春,高迁,等.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2):93-95.

[3] 熊明敏.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创伤性马蹄内翻足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5,21(29):146-147.

[4] 邵静,朱晓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型及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J].中医杂志,2015,56(19):1671-1674.

[5] 王长河.肝细胞癌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8):67-69.

[6] 杨书峥,孙国超,臧任丽.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对肝小静脉闭塞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95-96.

[7] 金凤,刘挨师,苏秉亮.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对输尿管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35(2):108-114.

[8] 朱洪明,谈瑞生.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原发性输尿管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1):12-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8.027

山东 252000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影像科 (张凤敏)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CT室(孙爱霞)

猜你喜欢
轴位三维重建定性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利用OPD scan Ⅲ与传统裂隙灯法评估Toric IOL轴位的对比研究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
殴打后追赶致人摔成重伤的行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