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忍不住发出怪声?

2016-06-15 18:11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6年6期
关键词:女士老师孩子

孔沁刚

在我们的文化中,成人是权威,成人最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问题,而儿童总是被忽视。实际上,忽视了儿童也就是忽视了我们成人自己。这不仅仅是因为儿童最终要成长为成人,更因为希望得到关注、理解、肯定、赞赏,是人的一般内心需要。成人如此,儿童也是如此。

屡教不改的恶习

在一次例行的小学生心理状况巡查中,我遇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小学二年级班主任麦老师告诉我,她的班上有一个名叫亚辉的男生,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发出怪声,扰乱课堂纪律,而且屡教不改。“这孩子挺老实的,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是蛮努力的。”麦老师说,“每次我批评他,他态度都很好,发誓一定改正。但他好像控制不住自己,没几天就有老师向我反映,亚辉又在课堂上出怪声了。我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

交谈中我了解到,亚辉个子不高,却坐教室的最后一排,因为他上课不守纪律,经常打扰同学,批评、罚站都没有用,没人愿意跟他同桌。

我问:“亚辉发出怪声,与老师的讲课内容有关吗?”

麦老师说:“有时有关,有时无关。与讲课内容有关时,老师很生气,认为是学生对老师不礼貌,但至少说明亚辉是在听课;无关时,老师和同学都很诧异,也很讨厌他,私下里骂他是精神病。”

我问:“您是怎样批评他的?”

麦老师叹了一口气,说:“开始我没怎么当回事,心想,男孩子嘛,调皮捣蛋是正常的,就口头警告他,吓唬他,如果再犯就请家长。他安静了几天,但很快就犯老毛病。我抵挡不住学生和家长的轮番抗议,只好把他的座位调到最后一排。其实这样也没用,他发出的怪声更响亮了,同学们都回头看他,课堂秩序更不成样子。硬的不行,我只好来软的。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亚辉啊,你觉得上课时发出那样的声音很爽吗?他摇头。我接着说:‘老师跟你商量一下,你尽量控制自己不影响老师和同学,如果你做到了,说明你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毅力的孩子,我会把你的座位向前调。能做到吗?他郑重地点头,说:‘老师,我保证做到!坚持不到三天,他老毛病又犯了。我问他为什么不遵守诺言,他说没忍住。”

说到亚辉的家庭情况,麦老师告诉我,亚辉的家境不错,父亲做建材生意,赚了不少钱,家里房子也很大,母亲是全职太太。亚辉有一个妹妹,今年3岁。“可能是爸爸太忙,妈妈的心思全在女儿身上吧,感觉亚辉挺落寞的。‘落寞这个词用在一个8岁的孩子身上是不是有点怪?等您见到他就明白了。”

麦老师还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亚辉所在的小组获得了数学抢答集体奖,麦老师给每名学生的数学课本上贴了一个笑脸卡通贴画,以示表扬。中午放学时,她看到只有亚辉拿着数学课本,就问他是不是中午还要学习。亚辉说,是想让妈妈看看课本上的贴画。下午,麦老师特意问亚辉,妈妈是不是表扬他了。亚辉两眼无神地说,妈妈只是看了一眼,什么也没说。“看着孩子一脸落寞的表情,我有点心酸。我猜,这孩子是不是缺少母爱啊?”

在随后与亚辉的沟通中,麦老师的猜测得到了证实。亚辉告诉我,爸爸早出晚归,周末也很少与家人在一起,妈妈又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很少管他。

“妈妈总是骂我,很少像您这样跟我好好说话,也从来不问我在学校开心不开心。”亚辉说,“他们只问我的学习成绩,不问别的。我成绩不好,总挨骂,我进步了,他们也看不到。”

怪癖的合理隐情

在麦老师的帮助下,我在学校见到了亚辉的妈妈谭女士。谭女士对亚辉用怪声扰乱课堂秩序的怪癖大惑不解,怀疑他患了多动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我告诉她:“没那么严重,亚辉只是缺乏爱和关注罢了。任何不被理解的怪癖都有合理的隐情。每个人都需要被爱、被关注,如果爱和关注严重缺失,他就会用奇怪的方式提醒别人爱他、关注他。现在有些年轻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有些女孩为了使自己更漂亮,不停地整容,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爱和关注。亚辉在课堂上发出怪声,也是内心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结果。他年龄还小,意识不到这样做会引起别人的厌恶,适得其反。他不能克服自己的行为,因为他的行为是受潜意识的驱使,他自己甚至不清楚发出怪声的目的。”

谭女士和麦老师恍然大悟。

麦老师问:“孩子的这种行为,会给他的心理健康带来怎样的后果?”

我说:“亚辉的这种行为,表明他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通俗地说,就是精神营养不良。如果置之不理,有可能出现抑郁、自闭等症状,甚至有患强迫症的可能。”

谭女士问:“精神营养指的是什么?”

我解释道,对于10岁以下的儿童来说,精神营养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爱的需要。光给孩子足够的物质营养是不够的,在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有时甚至连生存都有问题。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只有被爱被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应该对孩子充满爱心,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爱。比如经常拥抱孩子,无论再忙,每天都要抽时间陪伴孩子,都会让孩子爱的需要得到满足。

2.安全的需要。婴儿饿了需要父母的照顾,睡醒了如果见不到父母就会哇哇大哭。同样,稍大一些的孩子看到卧室窗上摇晃的影子,或者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固定习惯改变了,都会不安。这些都是儿童需要安全的表现。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因此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无法信任他人,因此难以与他人建立友谊。对孩子来说,常规和稳定是其安全感的来源。孩子需要稳定的家庭关系,熟悉的家庭环境,事事有章可循。稳定熟悉的环境使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把握,产生可控感;常规给孩子一个生活的界限,提供孩子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3.尊重的需要。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尊严,父母必须尊重他,保障其权利不被侵犯。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所生养,是自己的私有物,可以任意摆布,粗暴无礼地对待,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敏感。尊重体现在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上,聪明的父母常常以各种方式鼓励孩子:“你表现得不错!”“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聪明的父母会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你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我相信你最终能达到目标。”“这件事不太容易,但你已长大,一定能自己解决问题。”等等。来自父母的信任和鼓励能给孩子带来尝试的勇气,并促使他们以一种愉快的心态去接受生活的挑战。尊重及鼓励的结果,将给孩子带来自我实现的体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掘自己的潜能。

听了我的解释,麦老师及时敲边鼓:“对号入座地看,亚辉好像哪样都缺。”

谭女士脸红了,不好意思地说:“亚辉的长相、性格都像他爸爸,女儿则什么都像我,我又和老公关系不那么好,所以看到亚辉就厌烦……”

“但是孩子是无辜的啊!”我不客气地说,“成长是不可逆的,错了不可能重来。如果亚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难道你不后悔吗?”

精神营养不可缺

谭女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保证以后在家给亚辉正常的待遇,但她对给亚辉补充精神营养的具体做法不甚清楚。我给了她以下建议:

1.多关注孩子。每天都要与孩子沟通至少半小时,沟通内容要全面,不能局限于学习成绩,孩子的身体状况、人际关系、课外阅读、情绪变化等方面都应在父母的观察视野之内。

2.多肯定孩子。当孩子取得了哪怕再微小的进步时,也要及时地认可和赞美。

3.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自由包括时间自由、零花钱的自由、阅读的自由以及探索兴趣等方面的自由。当然,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

4.多宽容孩子。要允许孩子不完美,允许孩子犯错误,更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5.认可孩子的梦想。不要取笑孩子的异想天开。没有梦想的孩子就不会有正常的想象力,不会对未来有憧憬,必然不快乐。

6.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能力。爱是一种要求反馈的情感,也只有在互动中,爱的正能量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当孩子向父母表达爱,父母要非常敏感,及时回应,让孩子获得关爱别人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爱别人、爱社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针对亚辉在班里人际关系不佳的现状,我特别强调:“除了上面6个方面以外,引导亚辉学会应对挫折是当务之急。建议您多给他讲讲名人经历挫折最后成功的故事,给他树立学习的榜样。”

谭女士问:“亚辉经常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我该怎么办呢?”

我说:“首先,要适当地安慰他,引导他把心里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其次,要就事论事地讨论受挫的原因,寻找改进方法。最后,可以给他讲讲名人的奋斗故事,给他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是给他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他勇敢起来,战胜挫折,尽快被同学们接纳。”

有一句网络名言说得很厚道:“每一个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如果她不爱孩子,可能是她顾不上。”幡然醒悟的谭女士迅速调整自己,很快就在亚辉的身上看到了成效。麦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我:“亚辉经常穿新衣服来学校,也开心多了,像变了一个人。奇妙的是,他的家庭作业做得越来越认真,考试成绩也悄然提升了!”

我问:“他发出怪声的恶习改掉了吗?”

麦老师笑着说:“立竿见影地改掉了!有同学私下里说,亚辉这几天怎么了?一声不吭,好像没来上课似的,这课堂也太安静了吧!”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女士老师孩子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女士找茬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