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灭”掉对方的尖子生

2016-06-15 18:13佳禾
现代家长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勇笼子竞争力

佳禾

他太在乎输赢了

小勇是重点中学的尖子生。一提起小勇,妈妈对他的欣赏就溢于言表,哪怕她已经意识到了小勇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她说:“小勇从小就超爱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年年都拿回来好几张奖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太高,自尊心太强,所以有时候对胜负太在意了!”

我让小勇妈妈尽量说详细些,最好能够列举几个生活实例。她点点头,于是说了下面这番话。

小勇喜欢绘画,第一次上绘画课,老师就表扬他,说他悟性高,画得好。小勇挺高兴,画画也有劲头。学了一年半载后,老师组织几个画画比较好的孩子参加市里的儿童画展,其中包括小勇。画作交上去后,结果获奖的不是小勇,而是班里的一个女生。小勇很不高兴,小孩子嘛,就是这样。谁知,一周后,老师将画作还给孩子们时,小勇居然将辛辛苦苦画了很久的画当着老师的面撕成了碎片。老师当时没吭声,过后将事情反映给我,并不满地说:“你这孩子太争强好胜了!”其实,我认为这是好事,说明孩子有强烈的上进心啊!老师之所以会有不满情绪,是因为小勇当着他的面将画撕掉,让他的脸上有些挂不住罢了。

事情很快过去,正好小勇也说他不喜欢绘画了,要改学弹钢琴。我想,也行,女生学习绘画可能更有优势,男生天天涂涂抹抹的,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我就给他改报了钢琴班。小勇很聪明,刚进钢琴班,就博得了老师的称赞和鼓励。小勇练得很起劲儿,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弹钢琴这事,光勤奋是不行的,还要有天赋。3个月后,小勇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刻苦,钢琴弹得就是不如一些小朋友好,他颇受打击,干脆放弃不学了。因为钢琴班收费不菲,我多次劝他再坚持一段时间,但是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去了。

这时,我才发现,小勇太要面子,自尊心太强了!这孩子从小学习就相当优秀,次次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什么时候给别人当过绿叶啊?难怪他自尊心受不了。我理解孩子,也不想让他有挫败感,孩子不愿意去就不去吧,钱就当打水漂了,反正就是个业余爱好。

但是后来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小勇对胜负实在是太在意了。他和爸爸下棋,眼看要输了却不认输,还乱发脾气或者干脆用手一推棋盘,退出不玩了。他爸爸体谅孩子,什么也不说,哈哈一笑就算了,或者再玩就尽量让孩子赢。他爸爸的心思和我一样,觉得做父母的要尽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不让一些小事、一些话语轻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有些时候,我们也感到孩子有些“输不起”,因为但凡大小比赛,只要没有赢,他就生气、发脾气、哭闹、退缩……这些我们都容忍了,觉得毕竟孩子要强、上进是好事。

最近,孩子很用功,每天都学到很晚,而且总失眠。我给他买了一些药物,并且每天换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补充营养,但是效果不大。前两天,我收拾孩子的房间,在抽屉里发现了他的日记本。翻开一看,我大吃一惊。原来,这孩子在班里数学总考第一,最近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从小学奥数,数学特别好,抢了他第一名的宝座。这段时间,这孩子都在日记本里琢磨着如何“灭”掉对方。这也太吓人了,我不敢再不当一回事了。

老师,请问,我这孩子怎么这样啊?平时我总教育他要事事争先,要拔尖,但是断然没有让他去“灭”了谁啊?

“输不起”的背后

小勇的日记让妈妈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她第一次感到“总想赢”的孩子内心怎么这么可怕!可是她不知道,这么可怕的孩子正是她一手培养出来的。

我对小勇妈妈说:“我猜你一定是这样的妈妈。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你问他的话肯定是:‘宝宝,今天你得了几个五角星?‘1个。‘那小明得了几个?‘2个。‘那宝宝你明天要得3个,超过他,好不好?请问,你是这样教育小勇的吗?”我问。小勇妈妈睁大眼睛,吃惊地说:“是啊,我就是这样教育小勇的,我觉得这种教育特别管用,能够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啊。”

果然,我猜得没错。小勇妈妈的这种教育,是一种高竞争感的教育。这种高竞争感的教育,表面上看是非常正面、积极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隐形弊端。

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总有很多焦虑情绪。实事求是地说,从小学开始,几乎每个孩子就知道学习好坏的重要性了,因为老师嘴里成天念叨的就是考试、就是分数,孩子在学校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地位、友谊以及老师对待他的态度。而孩子回到家,如果家长比老师还要在意考试分数和排名,那这样的孩子是真的输不起的。他只有一条路,前进、前进,永不后退;一旦后退,他就会崩溃。

孩子就像一根橡皮筋,在学校被拉紧了,回家后家长要懂得放,你再拉橡皮筋就会断掉。这种学业压力给孩子造成了隐性伤害,使得孩子竞争感被培养得非常强,但竞争力未必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孩子如果表现很好,问题还不大,而封闭环境一旦被打破,有人比他的表现更好,他就接受不了了。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有三个笼子,每个笼子里都关着一只老鼠。第一个笼子里有个开关,踩一下就会有食物进来,老鼠很快发现了这个能吃到食物的诀窍;第二个笼子里也有个开关,但是踩一下就会被电击,老鼠试了几次之后再也不敢踩了;而第三个笼子里的开关,踩一下有时会有食物进来,有时会被电击,这个笼子里的老鼠纠结死了,不知道是踩还是不踩。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部分就是这“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生活在纠结之中。因为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现在在学业上能战胜尽可能多的人,将来在地位、收入上也战胜尽可能多的人,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其实,纵观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有个共同特质,那就是“输得起”。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给孩子灌输的却是“不能输”,输了就是耻辱。如果我们要求孩子一定“不能输”,其实孩子反而就不会具备“赢”的特质,他很可能眼高手低,希望得到好的东西,却不具备争取的能力,结果他既痛苦又纠结。

父母培育孩子,就像驾驶帆船前往远方,彼岸在哪里,家长心里要有数。可现实是,很多家长花了大力气在孩子身上,帆船却最终也没到达彼岸。为什么?因为家庭教育观念不明晰,没有找准航向。也就是说,只有家长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过得好,培养孩子才会有方向。

那么,过得好的标准有哪些?是钱多、地位高还是名气大?在我看来,一个人过得好,首先应该是身体健康。这是过得好的第一元素。

其次,收入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如果你的孩子收入达到了社会平均水平,且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内心安宁且满足,自得其乐,这就是过得好。这才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从小灌输给孩子的成功教育。

再次,孩子要有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不仅来自他人的评价,更来自自己的内心。我们当中很多人努力奋斗的动力来自他人的看法,为让他人欣赏自己而去拼命努力。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种人,那么他一旦得不到他人的欣赏,就会垮掉。相反,如果你的孩子自我发展非常好,对自己很认可,那么他的努力就不会来自他人的欣赏,而是来自自己的需要,他出于自己的意愿而去努力做事,不是为了父母、老师或别的什么人。这样的孩子,不会有太多外界的逼迫,他的内心是强大的,这种人才是真正过得好的人。

如果家长有了这样的意识,那么你培育出的孩子,就会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就会有终身学习的愿望。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心强大且一生学习不辍的人,他的人生才是充实和饱满的,他的一生也才能过得好。

竞争感强不意味竞争力强

现在的孩子具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而人一旦感觉孤独,就会无端伤感,莫名流泪。我曾听一位母亲说,她女儿每天睡觉前一定要哭一场,这就是孤独感所引起的。人一旦感到孤独,其思考力就会变得很强。现在学龄前的孩子就会发呆,就会思考,他们的痛苦跟我们小时候感受到的痛苦已经完全不同了。

现在的孩子情感负担太重。大部分孩子是家里的“独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每个孩子身边基本都围绕着6个满怀期盼的长辈,这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压力。而这么重的压力,很可能让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我报答不了你们的恩情,请不要再在我的身上倾注期望了!

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有钱、有地位、成为社会精英,这被大部分人期望的人生,就真的是幸福的人生吗?非也。竞争感强的孩子竞争力未必强,要想给孩子一个美好人生,除上述三个标准之外,还有几项比较重要的指标:

1.要有能力帮助他人。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竞争力,那一定要从小给孩子灌输去帮助别人的观念。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妈妈问:“宝宝,你今天有没有看到哪个小朋友需要帮助?你们班的小虎不会系鞋带,你有没有帮他?小红考试不及格,你有没有安慰她?”

如果妈妈每天这样问孩子,今天你帮助了谁?那么孩子就会知道,我要多帮助别人。如果孩子真的成为一个肯出手帮助别人的人,那么恭喜你,你是个智慧家长。因为孩子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好处:一是他觉得我能够帮助别人,就意味着我比别人强,他能找到强大的感觉。二是他帮了别人,别人会给他正面的反馈,会感激他、称赞他,于是他拥有了正能量。这样的人会越来越有自信,敢于尝试,勇于承担,将来他一定会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人。

遗憾的是,在这个地方犯错误的中国家长太多了,少有家长关心孩子有没有帮助别人,他们只关心孩子有没有超过别人。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个12岁的中国孩子与一个西方国家的孩子一起比赛,三局两胜制。第一局,中国孩子输,外国孩子赢,中国孩子哭得坐在椅子上站不起来,一群工作人员前来安慰他。第二、第三局,中国孩子赢。比赛结束,外国孩子大方地跑来祝贺、拥抱中国孩子。这时,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家长都看得很清楚,这场比赛到底是谁输、谁赢了。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时,满脑子想的都是比赛、竞争、超越,很少有人想到,要引导孩子出手帮助别人,将来孩子才有竞争力,才有好人缘,才能过得好。人类生生不息,靠的不是彼此竞争,而是相互帮助。

2.不管独处还是群处,都不感到焦虑。

独处是极其考验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强大的事。什么样的人独处时能够不焦虑?一个有魂的人,一个内心有资源的人,一个可以自己安定的人。他的内心有丰富的资源可用,所以独处时他也能怡然自得,毫无焦虑情绪。

除独处不感到焦虑外,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群处时也不感到焦虑。有些人在人群里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完全不知道怎么做自己。还有些人只要站在人群里,就莫名其妙地感到身边一定有敌人,甚至不惜造出一个假想敌来。这些都是问题。

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孩子,他才能在人群里自然、主动地和他人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而不觉得别扭,不带着阴暗心理和人家明争暗斗呢?

如果孩子在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家长说的都是鬼鬼祟祟、居心叵测的话,如:“这孩子学习不好,你不要跟他在一起。”“他妈妈是干什么的?卖菜的?那你离他远点。他家里一定很穷,你的东西不要给他玩……”如果家长这样教育孩子,那么你的孩子长大后,群处时就会感到周围布满了敌人,并为此感到焦虑、不安。所以,家长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孩子将来在群处和独处时的状态。

我将以上思考和想法,讲给小勇妈妈听。她听后沉思良久,然后点点头,似乎是在重复又似乎是在强调地说:“竞争感强不意味着竞争力强。以后,我会努力提高孩子的竞争力,而不是竞争感。”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小勇笼子竞争力
大象和我
逃出牢笼的袋鼠
有一个人是多余的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有一个人是多余的
日本竞争力
扎紧防止“带病提拔”的制度笼子
“笼子”究竟什么样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