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分析

2016-06-15 13:45王保辉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合理化零售业

■ 王保辉(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郑州 450046)

◆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现阶段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国内零售业对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零售业也出现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如:市场集中度偏低、行业的过度竞争、企业的规模及产业组织不合理等,不利于国内零售产业组织效率的快速提高。为此本文从产业组织视角入手,分析国内零售业产业组织的现状及其组织合理化问题,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企业组织合理化角度,提出了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有效对策,以期促进国内零售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发展,最终达到提高产业经济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零售业 产业组织 合理化 经济效率

现阶段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国内零售业对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本文从产业组织视角入手,分析国内零售业产业组织的现状及其组织合理化问题,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企业组织合理化角度,提出了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有效对策,以期促进国内零售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发展,最终达到提高产业经济效率的目的。

零售业产业组织概述

零售产业组织指零售业内各种零售企业之间的关系架构,企业之间的资源占用或交易等关系,是通过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以及市场行为体现出来。市场结构对零售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起到重要作用,具体指市场的供方与买方之间的关系,对零售业市场结构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包括:企业兼并、市场集中度、进入与退出壁垒以及产品差异化等。市场绩效是企业在市场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行为所能达到的在产品产量、价格、技术、利润以及费用等方面实现的状态。市场绩效通常表现为市场行为与市场结构的结果,零售主体的目标往往是利润最大化以及扩张市场份额,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往往会采取如兼并、价格或非价格战略。产业组织则是产业内部各产业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了企业之间的资源关系、利益关系等方面。

我国零售业发展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的现状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国内零售业的现代化步伐,使得零售业的发展水平逐年上升。此外,随着购物中心、专卖店以及便利店等新业态的兴起,国内零售企业不断朝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与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与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连锁零售门店47000个,零售业从业人员约为6000万人。而零售业销售总额高达4834.82亿元,较2012年提高32.8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前30家零售连锁企业的店铺总数约15920个,较2013年提高38.8个百分点,而企业的销售额接近3216.7亿元,较2013年提高25.9个百分点。

同时零售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至2013年,由原来的155.86亿元提高至4834.82亿元,提高了31倍多,平均年涨幅19.5%左右,除去物价因素平均年均提高11.2%以上。我国零售业逐渐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2011年,我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餐饮业销售收入达到46819.71亿元,其中国有独资企业与国企公司的销售收入为18927.08亿元,比重约占总销售收入的40.43%;而集体企业销售收入为1002.81亿元,比重约占2.14%;私营企业2934亿元,比重约占6.27%,港澳台以及外商投资的企业销售收入约2357.9亿元,比重占5.04%,剩下的21579.92亿元为联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公司等创造的销售收入,比重约占46.09%。可见我国零售产业呈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和谐全面发展的趋势。

此外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集中度偏低,盈利能力与水平欠佳。2013年我国零售业前100强企业(涵盖外资零售商)的年零售额达到4329亿元,其比重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10%;而对于国外零售企业而言,2012年美国沃尔玛的销售额是国内100强零售企业销售总额的7.1倍。以我国零售业首位的上海百联零售企业而言,其2012年的销售额约492亿元,而该数值仅仅是沃尔玛2周的销售额。因此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水平不高。

(二)关于我国零售业产业组织的特征分析

零售产业组织的关系架构,是通过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以及市场行为体现出来的,那么在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及其绩效框架中,市场结构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策略,也直接影响了企业市场绩效。因此市场结构与行为以及市场绩效是单向决定的关系。

首先,市场结构是反映产业内企业相互竞争与垄断关系的要素,而市场的集中度体现的是市场的集中以及垄断程度。当前国内的零售业市场结构为分散竞争型,因此市场集中度比较低,加上我国零售企业数量众多,由于缺少市场支配力强、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企业,使得更多组织化程度偏低、规模偏小、实力与竞争力不强的中小零售商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的零售市场份额,导致我国零售市场结构参差不齐。

其次,外资企业不断进驻我国,给我国零售产业以重大的冲击,并不断影响我国零售企业的集中度。由于进入我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多数是国际零售巨头企业,其盈利水平高、竞争优势强,具有雄厚的实力,使得我国零售业的集中度不断上升。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大了我国零售业的竞争与发展压力,而为了抵御市场压力,不少国内零售企业开始选择并购等方式以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这些模式也加快了零售业的集中速度。

市场行为。主要是指价格行为以及扩张行为,当前我国零售企业开展各种价格战与广告战,竞争激烈,我国商务部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型商场的折扣让利活动约占商品销售总额的12%,同比2012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而外资的进入也让我国消费市场开启了价格战的序幕。

市场绩效。现阶段国内零售业市场结构的特征主要体现为过度竞争现象严重,按照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的产业组织原理,零售企业之间的过度分散结构,将会造成企业间的不合理竞争,包含价格战与广告战以及非价格战等方式的竞争,最终造成了零售业出现重复开设分店或重复建设的现象,使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零售行业整体的资产盈利能力较差或盲目扩张的行为,都将影响到零售企业的市场绩效。按照201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2年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平均毛利率仅有23.83%,就我国零售企业总体而言,企业当中约有三分之一为亏损,三分之一为保本经营,剩下的三分之一企业为盈利,企业平均的净利润率不足5.06%。此外对于某些区域的市场而言,零售企业甚至有50%为亏损状态、30%的企业为保本经营,仅有20%的企业为盈利状态。

总之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绩效,而市场行为多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国内零售业产业组织的框架与特征分析表明,当前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盈利水平不高、集中度偏低,进而使得当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影响了零售企业的长远与健康发展。

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研究

产业组织合理化指在产业组织的成长过程中,在特定的环境与产业资源条件约束下,利用市场结构与企业间的组织优化或企业的行为调整方式,使得零售产业内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及使用。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目标不仅是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的竞争活力,有效解决企业的垄断或竞争的矛盾,而且更是为了达到产业的适度竞争与适度垄断,进而实现产业之间的有效竞争,全面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涵盖市场结构合理化、市场行为合理化与企业组织合理化三方面内容。而有效竞争主要是对产业内的企业行为以及企业间的组织结构、垄断与竞争程度的描述,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以及进入或退出壁垒因素会对有效竞争产生重要的决定作用。

(一)零售业市场结构的合理化

零售业市场结构的合理化体现为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对于市场集中度,主要是卖方间相对规模结构概念而言的。对于行政壁垒以及企业特权较少的市场,其集中度高低可看出这个市场是否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而实力雄厚且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凭借范围经济、规模经济以及高效的运作与管理、先进的技术与创新能力等要素,降低了其产品的成本与交易成本,进而获得高利润。本文以我国零售产业中的医药为例,对其集中度进行分析,数据选取2008-2013年医药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及其销售额的增长率指标进行要素分析,进一步揭示出我国医药零售业市场的集中度状况。

由表1可知,医药零售行业的前八位销售额的绝对集中度即CR4与CR8相差不大,表示医药零售业市场的结构竞争较为充分合理;同时CR4与CR8从2008年到2013年的数值逐年提高,表明该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虽然当前国内医药零售业的企业数量众多,占据了市场的主体,但这些企业多数为经济实力较为薄弱且组织化程度不高的中小医药零售商,因而缺少规模与市场支配地位较强的大企业。2008年起医药零售销售总额逐年提高,由2008年的780亿元提高至2013年的1015亿元,五年销售额提高了30.13%,平均年提高6%;同时前八位医药企业的销售额也不断提升,表明随着医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开始追寻更多的发展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各医药企业纷纷加速发展,更快地提高市场份额,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逐年提升。

此外,随着医药零售业集中度的逐年上升,一方面可看出当前国内医药零售业开始由分散型朝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医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提高,从侧面反映出医药企业发展过程出现波动、不稳定的特点,可见国内的医药零售业处于竞争与整合时期。

(二)进入与退出壁垒及其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

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能够体现出市场潜在或垄断渠道以及动态的竞争状态。进入壁垒体现产业重要的结构性特征,进而影响到产业绩效以及竞争程度。根据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一个能够自由进出的市场其竞争也相对合理,因为进入和退出壁垒会对市场结构产生决定性作用,最终影响到市场行为及其绩效。另一方面进入或者退出壁垒的高低又与市场的垄断程度密切相关。企业若是想达到市场垄断的地步,就必须要建立起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避免竞争对手大量涌入,以保持利润水平和市场地位。而在市场垄断之下若是零售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则会遭到消费者的抵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行业的高利润是需要高进入壁垒来维持的,因此行业的利润率比较高则其进入壁垒也高,相反行业的销售利润较低时,其进入的壁垒也会较低。

按照行业的利润率体现市场的进入壁垒是不准确也是不全面的,还需要结合企业的门店数目增长情况,进而对这一行业的进入或退出壁垒进行分析。下文以我国2008-2013年的医药零售门店为例,分析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表2为2008-2013年我国零售药店门店的增长情况比较表。

从表2可以看出,2008-2011年我国医药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均高于10%,与我国连锁药店协会统计的数据中我国医药商业领域行业平均利润率在15%-20%左右相符,表明我国药品零售行业的利润处于比较高的阶段。但从2011-2013年,医药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2.70%降至 2013年的8.67%,由此表明,近年来我国医药零售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同时由于平均利润率的逐年下降,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不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医药零售门店进入该市场,因此门店的数量增长率是逐年升高(2013年除外),从侧面也反映出医药零售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

从医药零售门店增长率来看,2010年到2011年医药零售门店的增长率出现迅猛增长,也能表明当时医药零售业的进入壁垒是比较低的,究其原因为医药零售业的规模不经济,这是导致这一行业进入壁垒较低的主要原因。此外从 2011年到 2013年医药门店的增长率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表明医药零售业的进入壁垒已经在逐步提升,主要是受到行业政策对医药零售市场的影响所致,这些政策包含:招标采购政策的推行、药品降价、GSP认证提速等政策。值得一提的是GSP认证的强化对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提升起到显著作用,按照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连锁药店分会2014年的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国内医药企业受到GSP认证的影响超过10000家药品零售企业被淘汰;而随着药品零售行业的强势企业不断成长,也会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

退出壁垒主要涵盖资本投入壁垒的退出与退出处置壁垒两方面,前者对大型的零售企业特别是对医药零售连锁企业而言,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医药零售企业的设备具有专用性,当企业转产时这些设备只能弃用,进而导致巨大的成本损失,由此也会带来一定的阻止退出效应。退出处置壁垒主要是指药品零售企业库存药品的处理、合同违约赔偿以及人员遣散费用等方面的损失产生的退出壁垒。

(三)规模经济与零售业市场结构合理化

规模经济是有效竞争当中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有效竞争需要规模经济以及竞争活力的并存,所以满足规模经济的行业需要保持竞争活力,才能有效促进公平合理竞争状态的实现,进而优化市场的结构并使市场结构合理化。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对行业的进出壁垒以及对市场集中度等市场结构变量的作用,对有效竞争产生影响。但应该指出市场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存在一定的相互排斥,零售企业的规模盲目扩大会降低市场的竞争活力,最终影响到市场的有效竞争。

零售企业随着门店数量以及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其管理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随之提高,使得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并且,规模经济也会受到市场与技术因素的影响,考虑到现阶段我国零售企业多数存在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等状况,因此,经营成本以及交易费用也对其规模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不显著,进而不利于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发展,影响了市场竞争的活力。为此,尽快实现零售业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就需要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提升零售企业的盈利与组织能力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其经营交易费用,全面提高企业规模效应,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有序发展。

促进国内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之启示

零售业产业组织合理化要求零售企业从点到面发展,通过品牌效应不断开拓市场,一方面可以利用股份转让、兼并、合资参股、拍卖出租、特许加盟、重组、承包代理以及联营或收购等多种方式经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应扬长避短,切忌盲目扩张、开设分店,应在合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慎重拓展。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应当要调整自身的营销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运用非价格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例如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改进产品、优化服务等。企业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区别于市场上其他的竞争对手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各零售企业应慎重选择合作伙伴或供应商,建立长久的、利益共享的合作战略联盟关系。零售企业应进一步提高市场的集中度,进而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实现企业的规模效应,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零售企业可将众多分散的经营门店连结成统一的整体,便于通过统一进货与统一配送以及核算,最终实现最优分配以及效率的最大化目标,有助于快速实现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

再者政府可通过制定健全的市场管理制度与规定,保障零售企业与各供应商、生产商之间的交易行为。一方面制定有效的惩罚措施进一步有效抑制企业出现的市场垄断行为,积极共同营造良好的、公平的适合零售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合理地促进市场行业的合理竞争,减少部分零售企业的数量,确保更多的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靠拢,不断提高国内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当然也应预防因过度集中导致的市场垄断行为。

此外国内零售企业可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不断向零售连锁、生产以及流通批发等纵向一体化方向开展经营,早日促进零售企业信息与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促进零售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发展,更好地提高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实力,促进国内零售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军.中国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1)

2.史铭鑫.产业组织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05(12)

3.陈阿兴.我国零售产业组织优化与政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4.周峰.有关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探讨[J].财贸经济,2013(6)

5.郭娜.论建立健全流通产业组织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4(12)

6.王静.有效竞争:我国产业组织的模式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3(3)

7.李慧.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J].商业时代,2013(8)

8.汪航.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企业并购[J].中国流通经济,2013(5)

9.罗宏源.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现状及对策[J].理论探索,2014(2)

猜你喜欢
合理化零售业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的合理化建议
效率才是新零售业本质
Retail Therapy
我国城市化对零售业发展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