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税负水平及税收政策优化

2016-06-15 14:26张小兰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0期

张小兰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商贸流通业已发展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商贸流通业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其相关运营方式也较为多样。目前,相关企业不规范的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部门对流通业企业的税收管理造成困难。同时,政府实行的流通业税政还不够完善,而税收政策是政府控制流通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宏观税负、边际税负、税收增额贡献率等多个角度,对国内商贸流通业的税负现状进行科学分析,进而提出与税收政策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流通业 税负水平 政策完善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流通业对于商品贸易过程中衔接生产与消费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流通业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不单单是增加了地区的生产总值,在促进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税收等方面都有着重大作用。流通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一直备受国内相关学者关注。蒋秋菊(2013)以税收增长率、边际税负、税收增额贡献率等为维度来衡量流通业的税收贡献值,发现行业的种类和地域差别都会影响其对税收的贡献值。郭月梅(2013)等人针对国内现有的流通业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诸如流通业赋税过高等问题。周广为(2015)对国内流通业税负政策作出评价,他指出流通业中各行业的税负水平差异过大是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不乏对流通业研究的学者,但一般都以其对GDP、就业以及消费水平造成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却鲜有人关注流通业对税收的价值。笔者基于对现有流通业税负政策的研究,提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给出可行性的税政建议,希望能对流通业的税收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评价指标与数据说明

(一)评价税负水平的指标

笔者在文章中使用的评价税负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五个,具体如下:

1.宏观税收。指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或者行业内,税收金额占据其生产总值的比例,从而反映出在该国或地区或行业中税收的总水平。宏观税收是直观的数据最能反映出相关的税收状况。它的数学计算方法为:宏观税负=地区(行业)税收额/地区(行业)生产总值。

2.边际税负。也称为税收弹性,就是每增加1单位的GDP带来的税收贡献值,反映GDP对税收的影响。它的数学计算方法为:边际税负=税收增长量/GDP增长量。

3.税收增额贡献率。即某个地区或行业的税收增长占整个国家税收金额增长的比例,它的数学计算方法为:税收增额贡献率=地区(行业)税收增长量/全国税收增长量。

4.资产税收贡献率。相关纳税地区、企业或者行业拥有的单位资产所带来的对税收水平的贡献值,近年来常作为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排序的依据。它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企业的纳税水平及其经营能力。它的数学计算方法为:资产税收贡献率=地区(行业或企业)纳税金额/地区(行业或企业)资产总额。

5.税收协调系数。这一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税收与经济的协调程度。它的数学计算方法为:税收协调系数=产业(或地区)税收比重/产业(或地区)GDP比重。该数据以1.0为临界点,该系数大于1.0则表明在该地区(行业)税收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价值比较高,反之亦然。

(二)数据说明

商贸流通业范围比较广泛,与之相关的税收种类也比较繁杂。笔者在文章中所讨论的流通业,是以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物流业等为主体的。这其中以批发、贸易为主体的增值税,以贵重物品为主体的增值税,以及以餐饮业、物流业为主体的营业税都隶属于流转税,这三种税收占据了流转税收的绝大部分。

2000年《中国税务统计年鉴》开始将统计的数据按照行业的不同进行划分。笔者在文章中分析的是从2006年到2013年的统计年鉴中收录的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在内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流通业税收数据和少部分来自于国家税务总局的税收数据,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流通业税收收入的实际状况。

此外,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被归为一大类进行总的统计,而交通业、通信业和仓储业归为另一大类,并且忽略了一些比较不具备代表性流通业下的一些小的分类行业。所以,在对总体边际税负、税收负担以及资产税收贡献率等具体数据进行计算时,笔者也将流通业分为了上述两大类。

不同类别的流通业税收贡献分析

为对流通业的总体税收贡献有更为深刻的了解,笔者在对商贸流通业税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以宏观税负、边际税负、税收增长率、税收增额贡献率和税收协调系数等为维度对流通业税收的贡献进行分析衡量。

宏观税负。从表1来看,从2006年到2013年,批发、零售业一直居于国内平均水平之上,并且这种趋势日益加剧,预计未来这种状态还会继续下去。另一方面,这一类的税负水平与国内各行业总体税负水平之差一直很稳定,这一类的流通业对于总体的税收贡献的价值还是比较稳定的。至于交通业和物流业,在2006-2013年这几年间,与国内各行业税负水平的平均值的距离在逐渐缩小,未来对于整个流通业、甚至是各个行业的税收贡献都是具有潜力的。

边际税负。2006-2013 年零售、批发业的边际税负一直居高不下,将全国各行业的平均水平远远甩在后面。较之于这期间全国行业的平均边际税负水平的稳定,零售、批发业的税收贡献潜力就非常突出了。

税收增长率。根据表1,从2006-2013年的税收增长率来看,商贸流通业和全国各行业的平均税收增长率有着很大差异。而商贸流通业中的各个分支的税收增长率与全国平均税收增长率也各有不同。

税收增额贡献率。从2006-2013年,批发、零售业虽然在个别年份略有波动,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批发、零售业这一大类的商贸流通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几乎每年都超过15%的水平,显得格外突出,对于我国税收来说贡献价值还是相当可观的。与此同时,交通业、物流业这一大类的商贸流通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极不稳定,时高时低。金融风暴过后,其税收增额贡献率更是一度低迷到接近于1。

税收协调系数。从2006-2013年,批发、零售业这一大类的商贸流通业的税收协调系数都始终维持在1.7以上的高税收协调系数值,而且此系数一直比较稳定。这深刻表明了国内行业税收的分布状态,即批发、零售业占据了很大格局,既体现了流通业中批发、零售业的重要性,也揭露出商贸流通业的负担过大。与此同时,这几年间的交通业、物流业的税收协调系数都始终难以突破0.6,没办法达到国内各行业的税收协调系数平均值。

结论及改善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2006-2013年期间,与国内产业纳税额平均值相比,运输产业、邮政通讯产业和仓库贮存产业纳税额更低,但边际税负平均值逐渐接近国内平均值。2010-2013年期间虽然国内税收协调系数有所增加,但是系数数值在此期间内仍旧小于1.0,显示运输产业、邮政通讯产业和仓库贮存产业在纳税总额中仍然占有较低比例。

2.商品批发、零售与餐饮产业宏观税负平均值与国内产业平均值对比更高,边际纳税额也显示相同结果。税收协调系数从2006年到2013年期间数值均大幅超过1.0,显示该产业在纳税总额中比例过高,今后需要适度减轻其纳税额以促进国内消费性支出增长。

(二)优化策略

1.加快“营改增”试点,完善相关政策。营业税改增值税会产生广泛影响,是具有强烈公共效应的重要行政策略,能够产生较强的低地效应。所以对于试验地区的税收管理体制需要继续完善,同时增加推广地区的数量,以此推动流通产业进步。

第一,对于营业税改增值税要继续推进和改进试验地区工作。需要调整增值税征税机制,减少征税层级,防止发生不合理征税。同时需要减少增值税征税比例,建议减少2到3个百分点,对消费弹性系数低的商品和医疗药物商品征税比例尽量降低,甚至可以考虑免除税负。

第二,建立全面管理体制。对于区域间的商贸流通企业可试验实行合并征税制度,这其中涉及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的结算缴付所得税、税务负担合计、企业改组合并等多项工作。将商贸流通产业内发票可改换为统一格式,对于货物运输产业发票需要特别注意,强调应用税收控制设备,防止企业偷逃税款或者遗漏纳税。

2.完善商贸流通业特殊领域的税收方案。第一,将对外出口、国际贸易海关关税减免规定继续完善。税收保护监察管理的地区应包括统一管理税收保护区和对外出口制造地区,对外出口税收返还政策改革工作要从速进行,要完善监察管理体系管控对外出口税收,保护货物运输环节。第二,将反向货物运输征税制度进行改良。作废过期物品回收产业应交的增值税率可以减免,从事作废过期物品收回再开发产业的经营企业,政府要实行优待策略给予税收返还,对于开展可重复利用产品制造的企业获得的营业收入,可减轻或者免除其税务负担。

3.运用企业所得税政策扶持流通行业私营和个体经营企业的发展。有数据表明国内流通产业规模提高1个百分点,可增加从业劳动力数量占劳动力总额的比例为0.35%。与国民经济总体情况相比,微观层面上的流通企业普遍具有比较小的规模,向其投入资金数额较低,资产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专业化程度较弱。所以对于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要继续增强扶助支持力度,这样可增加劳动力从业数量,缓解现在国内巨大的就业压力,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月梅,田文宠.关于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3(6)

2.蒋秋菊.我国经济增长、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3(19)

3.周广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税负水平及税收政策优化[J].物流技术,2015,34(4)

4.张朝举,张忠任.宏观税负、税收弹性与税收结构——基于中日比较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