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开发区类型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016-06-15 14:40赵晓冬等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赵晓冬等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开发区资源禀赋特色确立开发区类型标准,通过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证分类研究,探讨开发区类型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全国各大经济区的分布规律。主要结论有:第一,开发区按资源禀赋特色可分为产业型、外向型、高新型和混合型四类,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占比分别为33%、29%、28%和10%。第二,国家级开发区类型在四大经济区内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东部以外向型和高新型为主,中部和东北部以产业型和高新型为主,西部以产业型为主。第三,国家级开发区的类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外向型开发区比重越大,产业型开发区比重越小,反之亦然。

关键词:开发区类型 资源禀赋 区域经济发展

开发区是现代工业的集聚中心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从1984年我国设立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今,开发区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沿海到内地的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开发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模式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一直是制约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瓶颈。

本文基于开发区资源禀赋对开发区进行分类,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探讨提升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及对策。

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及区域分布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是实行某些较为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的经济特区(柴林浩,2010)。我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区域。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8个,分布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这四大经济区域。概括来讲,开发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张晓平,2002):

第一,沿海布点阶段(1984-1991年)。1981年国务院批准在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5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开放沿海的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对这些城市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东南铺开阶段(1992-1997年)。本阶段国务院决定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城市包括北京、沈阳、营口、威海、昆山、杭州、萧山等地。自此,开发区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全面铺开。

第三,全国推进阶段(1998年至今)。在沿海地区和东南部地区开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后,国家“允许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其省会城市选择一个符合条件并建成的省级开发区申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雷霞,2009)。中西部的17个省级开发区由此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2003年以来,又有一大批开发区升级,自此开发区建设在全国范围迅速全面推进。表1为截止目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区域分布统计表。

开发区类型的研究

伴随开发区的蓬勃发展,学术界对开发区分类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实践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关于开发区的分类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的开发区分类研究

黄宁燕、梁占平(1999)采用多维聚类分析思路,利用1993和1996年的原始数据,对1996年之前国务院批准的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了多维分析,并通过考察分类变化来研究开发区发展趋势。吴玉鸣、徐建华、李建霞(2003)利用评估指标和实证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组合的方法,对开发区发展能力及区划进行了因素分析和分类的综合集成实证研究,将当时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分为领先型集团、挑战型集团、追赶型集团以及后进型集团四类。朱立龙、张建同(2008)建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了各指标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对我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聚类分析。徐枞巍、王楠(2008)通过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的神经网络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分类评价,将53个国家级高新区划分为领先型、发展型、追赶型和落后型四个高新区集群,并针对每个集群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基于投资环境评价的开发区分类研究

俞勇军、陆玉麒(2004)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经营成本、人力资源、社会环境和技术六个因素,对开发区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根据2001年统计数据将45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进行投资环境评价排名,并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开发区的特点是综合经济实力绝对领先,各指数排名比较平衡。第二类开发区的特点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但存在部分指数排名滞后。第三类开发区的特点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各类指数的排名也较为平衡,但总体上各指数水平都较差。

(三)基于开发模式的开发区分类研究

刘强(2007)基于不同的开发目的,将经济开发区划分为资源型、技术产业型、开放型、综合型和一般型开发区,并指出了五种不同类型开发区的特征。然而,文章对开发区类型的研究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展开全面深入的实证研究。此外,还有学者综合开发区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开发模式的不同,将开发区分为发展尖端科技建立新兴产业的开发区、沟通内外经济联系发展转口和出口贸易的开发区、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的开发区以及利用资源优势开展中外经济合作的开发区。

上述第一类研究过于强调统计方法的使用,缺乏直观性和实用性。第二类研究过于突出投资环境要素,忽视了影响开发区发展的内在因素。第三类研究侧重于开发模式,对开发区内在要素给予了较高的关注,但分类笼统、类型过多且缺乏实证研究。

基于资源禀赋特色的开发区分类

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又称为要素禀赋,指该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丰歉(孙遇春等,2010)。各类开发区在行政属性和社会功能等方面,都与地方行政和区域经济具有不同形式的交叉互补性。鉴于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特殊产物,因此,本文将开发区在产业结构、区位优势、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丰歉,概括为开发区的资源禀赋。

本文依据开发区资源禀赋特色,把开发区分为产业型、外向型、高新型和混合型四类。这种分类有益于进一步研究国家级开发区的分布规律和开发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一)产业型开发区

产业型开发区指那些依托其所在区域在矿产、能源、农业或旅游等传统产业上的优势,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开发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区。产业型开发区的资源禀赋特色在于具有传统产业优势。例如山西省的太原、晋城、晋中和大同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所依托母城均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都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这些产业成为产业型开发区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这些开发区成为地区资源产品的深加工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的基地和中心。

(二)外向型开发区

外向型开发区指那些依托其所在区域的沿海、沿江和内陆开放的区位特色,以设立出口加工区等方式发展外向性经济的开发区。外向型开发区的资源禀赋特色在于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例如东部沿海城市的开发区绝大多数为外向型。沿江开放城市中的南京、重庆、武汉、九江和芜湖开发区,以及内陆开放城市中的成都、郑州、西安、南昌、合肥、呼和浩特及乌鲁木齐等开发区也均属于外向型。

(三)高新型开发区

高新型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主要标志为拥有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型开发区的资源禀赋特色体现于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例如,安徽的安庆开发区和宁国开发区,这两家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均为高新技术产业,而且分别为科技部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橡塑密封件特色产业基地”,因此属于高新型开发区。

(四)混合型开发区

混合型开发区指资源禀赋特色不明显的开发区。在全国200多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有16个为混合型。例如,山东的胶州开发区和邹平开发区就是混合型开发区的代表。

按照上述资源禀赋特色的分类原则,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1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分类;共有72家开发区为产业型、63家为外向型、61家为高新型、22家为混合型,占比分别为33%、29%、28%和10%。在国家级开发区中,产业型开发区比重最大,混合型开发区比重最小,外向型和高新型开发区比例居中。

国家级开发区类型的区域分布

本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分别统计各类型开发区在本区域开发区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其结果如表2所示。

按辖区内的国家级开发区的类型比重情况,全国各个行政省(区、直辖市)可分别归为以下几种:

(一)开发区以产业型为主的省(区、市)

产业型开发区共计72家,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内产业型开发区数量分别为14个、21个、26个和11个,65%的产业型开发区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内蒙古、广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和海南12个省(自治区)以产业型开发区为主。这些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开发区以外向型为主的省(区、市)

外向型开发区共计63家,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内产业型开发区数量分别为44个、7个、8个和4个,约70%的外向型开发区位于东部地区。上海、江苏、福建和广东4个省(市)的外向型开发区比重最大。这四个地区均位于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阔,且开发时间较早,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天优势。

(三)开发区以高新型为主的省(区、市)

高新型开发区共计61家,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内产业型开发区数量分别为33个、14个、9个和5个,超过50%的高新型开发区位于东部地区,23%的高新型开发区位于中部地区,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新型开发区比重较低。北京、天津、浙江、湖北和湖南5个省(市)的高新型开发区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丰富,科研创新能力较强,产学研结合优势明显。

(四)开发区“双轮驱动”的省(区、市)

如果一个地区有两种类型开发区所占比重相当,则称其为“双轮驱动”地区。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和宁夏10个省(区、市)均属于依赖“双轮驱动”的地区。其中,辽宁、河北的开发区呈“外向型”和“产业型”并重特征,山东和重庆具“外向型”和“高新型”共存态势,云南为“产业型”和“混合型”并重,吉林等其他5个省区以“产业型”和“高新型”为主。

开发区类型与区域发展的关联性

我国按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东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中部地区次之,然后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GDP占全国比重为57.7%、22.4%、11.4%和8.5%。从经济增长速度上看,中西部地区要快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原因是其基数较小,在发展上表现了更为突出的潜力。

为了研究开发区类型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分别统计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中各类型开发区的数量及各类型开发区在四大经济区中所占比重,统计结果见表3。

(一)开发区类型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东部地区的开发区呈外向型和高新型并重态势。东部地区的外向型开发区比重最大,占比为44.9%,高新型次之,占比为33.7%,二者合计比重占78.6%,产业型和混合型开发区各占14.3%和7.1%。

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开发区呈产业型为主和以高新型为辅态势。中部地区的开发区中,产业型比重最大为42%,高新型次之为28%,两者比例之和为70%;东北地区的开发区类型结构与西部地区类似,产业型比重最大为50%,高新型次之为23%。

西部的开发区呈产业型主导的一支独大态势。西部的48个开发区中有26个是产业型,占比为54.2%,高新型和外向型分别占18.8%和16.7%。

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混合型开发区所占比重均较低,依次为7.1%、10.4%和9.1%。中部地区混合型与外向型开发区比重基本相当,约为15%。

(二)开发区类型所占比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关性

东部地区的外向型开发区比重为44.9%,高新型开发区占33.7%,产业型开发区比重为14.3%;中部地区的开发区产业型和高新型比重分别42%和28%,外向型开发区的比重为14%;西部地区的产业型开发区占绝对优势,占比高达54.2%,外向型开发区占比仅为16.7%。由此可见,越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外向型开发区所占比重越大,越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产业型开发区所占比重就越大,而中部地区的开发区则以产业型和高新型并重,正处于由以“产业型”为主向以“高新型”、“外向型”为主过渡的发展阶段。

结论

按资源禀赋特色可将开发区分为产业型、外向型、高新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在218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四种类型的开发区所占比重分别为33%、29%、28%和10%。在四种类型的开发区中,只有混合型是资源禀赋特色不够明显的开发区,这些开发区是子牙、胶州、邹平、义乌、东侨、许昌、红旗渠、六安、常德、龙南、小蓝、遂宁、蒙自、万州、宾西、四平红嘴开发区,它们都是较为落后的开发区。资源禀赋上的特色是否显著,对开发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产业型开发区在所有类型中比重最大,外向型和高新型开发区比例相等,混合型开发区比重最低。东部地区以外向型和高新型开发区为主,中部和东北地区以产业型和高新型开发区为主,西部地区以产业型开发区为主。开发区类型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外向型、高新型和产业型三种不同类型开发区的比重在东中西部地区呈现“梯次递减分布”。总体来看,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应加快推进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柴林浩.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科学导刊,2010(5)

2.张晓平.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J].地理研究,2002(5)

3.雷霞.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黄宁燕,梁占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及趋势——聚类分析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9(2)

5.吴玉鸣,徐建华,李建霞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能力与分类研究[J].人文地理,2003(2)

6.朱立龙,张建同,孙遇春.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指标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4)

7.徐枞巍,王楠.基于SOM网络模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类评级及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8.俞勇军,陆玉麒.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及改善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04(5)

9.刘强.开发区模式运用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1)

10.贝蒂尔·奥林(瑞典)著,王继祖等译.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1.孙遇春,徐吉祥,张建同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比较与评估[J].统计与决策,2010(14)

12.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名单[EB/OL].(2013-01-31).[2014-8-22]. http://www.in-en.com/finance/html/energy_14111411431721457.html

13.火炬产业基地名单[EB/OL].[2014-8-22]. http://www.chinatorch.gov.cn/cyjd/index.shtml

14.2013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EB/OL].[2014-8-22]. http://wenku.baidu.com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