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2016-06-16 06:14余晓霞王友丽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电针传导针刺

余晓霞,王友丽(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余晓霞,王友丽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3例,两组均给予肌注甲钴胺注射液、口服依帕司他治疗,治疗组加用电针和中药腿足浴治疗,治疗前后症状根据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同时给予肌电图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检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TCS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CS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60%~90%[1],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的感觉异常﹑麻木﹑敏感性下降,出现烧灼,针刺样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方法无特异性,单一用药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法。我们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外治法电针和中药腿足浴治疗DPN临床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4例,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67±10.5)岁,糖尿病病程(14.5±8.1)年,DPN病程(4.9±1.8)年,BMI(体重指数)(25.18±3.6)kg/m2,FBG (7.25±1.16)mmol/L,PBG(8.7±1.72)mmol/L,HbA1c(8.2±1.6)%。治疗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68±11.5)岁,糖尿病病程(14.2±8.4)年,DPN病程(5.0±1.9)年,BMI(25.22±3.8)kg/m2,FBG(7.25±1.16)mmol/L,PBG(8.8±1.68)mmol/L,HbA1c(8.3±1.5)%。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制定。在确诊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DPN。①针刺痛觉异常;②压力觉异常;③振动觉异常;④踝反射异常(或踝反射正常,膝反射异常);⑤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显示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排除患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

2 治疗方法

两组都给予专业糖尿病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监测调整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给予强化胰岛素降糖,同时根据血压﹑血脂情况,控制血压﹑调整血脂。并给予甲钴胺注射液(卫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0.5mg肌内注射,日1次;口服依帕司他片(商品名为唐林,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12)50mg,日3次。

治疗组加用电针和中药外敷。①电针治疗。取双侧曲池﹑合谷﹑丰隆﹑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等。患者取卧位,暴露针刺部位,用75%乙醇常规消毒,取华佗牌0.35mm×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直刺,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接通SDZ-II型电针仪(苏州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选取双侧曲池和合谷﹑足三里和三阴交各为一组,波形选择连续波,频率5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日1次。②同时给予腿足浴方水煎外洗泡足。腿足浴方选用固定方(透骨草45g﹑艾叶30g﹑当归20g﹑红花15g﹑川芎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先煎30min,待水温降至35℃~37℃泡脚,每次30min,每日睡前1次。

两组均14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观察指标

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2]分为3部分。①症状包括下肢的疼痛﹑麻木﹑针刺感﹑乏力﹑走路不平衡及上肢症状,每个症状有记1分,无记0分,共6分;②深腱反射(双侧膝反射及踝反射)消失记2分,减弱记1分,存在记0分,共8分;③脚趾的感觉包括针刺觉﹑温度觉﹑轻触觉,振动觉,关节位置觉,消失记1分,存在记0分,共5分,总分为19分。按照TCSS于第1次治疗前1天和最后1次治疗后1天进行评分,每项分数相加得出总分,进行治疗前后比较。

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变化。(肌电图仪美国尼高力公司生产)。所有检查均在屏蔽恒温(25℃)条件下进行。

4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或症状明显改善,TCSS评分降低大于5分,肌电图增加大于5m/s。有效:症状好转,TCSS评分降低大于等于3分,肌电图增加小于5m/s。无效:症状无好转,TCSS评分降低小于3分,肌电图无变化。

5 治疗结果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例(%)

两组TCS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TCS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TCSS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两组MNCV﹑SNCV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m/s,±s)

表3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m/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MNCV SNCV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对照组 治疗前44.2±2.8 40.1±3.3 34.1±1.9 34.6±2.1 (n=41)治疗后50.4±3.1*45.9±3.8*40.2±2.1*40.9±2.3*治疗组 治疗前44.5±2.7 40.8±3.2 34.2±2.3 34.3±2.2 (n=43)治疗后57.6±2.9*△53.2±3.3*△48.2±2.5*△49.1±2.5*△

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6 讨 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西医认为,在长期慢性高血糖作用下,体内微循环障碍,氧化应激,神经缺血,多元醇通路活性增高,营养因子减少等共同作用导致。DPN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难治性神经损害。西医治疗以调整血糖,血压,血脂,补充维生素,营养神经,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止痛等对症处理[3]。甲钴胺是经典的营养神经用药,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与普通维生素B12相比更容易进入神经细胞器,参与体内甲基转移作用,参与核酸﹑蛋白质与卵磷脂的合成,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改善疼痛﹑麻木症状[4]。依帕司他是羧酸衍生组织物,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从而减少周围神经组织山梨醇和果糖蓄积,有效改善DPN患者的症状[5]。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临床中疗效明确,现被广泛使用。

DPN属中医“消渴病痹证”范畴,病机为消渴日久,耗伤气阴,气血阴阳亏虚,血行瘀滞,痰浊淤血痹阻经络,四肢脉络失于濡养所致,属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为本,淤血阻络为标。气虚或气阴两虚兼血瘀是本病公认的核心病机[6]。中药电针﹑足浴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针刺治疗通过针刺﹑灸法等治疗手段,作用于腧穴经络,达到通经络,调气血作用。根据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曲池﹑合谷活血化瘀﹑通畅气血,丰隆﹑血海通经活络,阳陵泉行气活血舒经通络,足三里﹑三阴交补肾活血,太溪穴缓解足部麻木症状,达到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电针是在针刺的基础上取针刺和低频电刺激的双重作用,使针感强且持久并直达患处,增加针刺效果,同时低频电刺激可使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增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还可使肌肉组织节律性颤动,缓解局部组织的痉挛[7],从而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达到改善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腿足浴方使用制川乌﹑制草乌﹑艾叶温经散寒,透骨草舒经通络,当归﹑红花﹑川芎活血化瘀止痛。腿足浴药液通过温热效应促进皮肤黏膜吸收﹑转化,并刺激血管神经,温阳散寒﹑活血舒经通络,驱风除湿,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末梢神经缺血缺氧状态,从而起到促进代谢﹑保护修复受损神经的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DPN的治疗手段多元化,采用中医电针﹑中药腿足浴联合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12):16-141.

[2] Tesfye S,Boulton AJ,Dyck PJ,et al.Diabetic neuropathlies:update on definitions,diagnostic criteria,estimation of severity,and teeatments[J].Diabetes Care,33(10):2285-2293.

[3] 率红莉,汪津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4):377-381.

[4] 北京弥可保临床观察协作组.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9,38 (1):14-17.

[5] 杨拯,王燕,张晓,等.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8):739-741.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26.

[7] 何乐中.电针配合耳压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100-101.

R587.2

B

1004-2814(2016)05-0439-02

王友丽

2016-01-25

猜你喜欢
电针传导针刺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神奇的骨传导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