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图书日说莎士比亚书店

2016-06-17 03:04艾洛
留学生 2016年4期
关键词:维娅比奇惠特曼

艾洛

4月23日是世界图书日,感觉铺天盖地都是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的纪念。巴黎地铁也不例外,车厢里印满了英法双语的莎翁诗句。其实这个纪念日最早办起来的时候,是在西班牙纪念塞万提斯的忌日,他和莎士比亚都在4月23日这一天去世。不过眼下看来,莎士比亚明显比塞万提斯更吃香,西班牙之外,大概所有人都只纪念他。

如果要把图书和莎士比亚联系起来说,应该很多人都会想起莎士比亚书店。这家书店早就成了到巴黎的游客必选的文化场所,除了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这些大景点,小小的书店也有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每次到店门口,总是挤满了拍照留念的男女老幼,有时甚至还有国内的旅行团。这当然和莎士比亚书店的地理位置有关,巴黎圣母院对面,塞纳河畔,这样的黄金位置让其它书店相形见绌。

除此之外,书店的名头和历史也是传说的重要部分。来书店朝圣的人大多是因为海明威那本《流动的盛宴》,人到老年的小说家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巴黎的生活,他在书中写了自己如何穷困,而莎士比亚书店的老板西尔维娅·比奇当时慷慨允许他免费借书。这样的善待并不是只对海明威一人,“迷惘的一代”不少作家都曾聚集在那里,例如菲茨杰拉德。除了卖书和提供交流场所,当时比奇的书店还做出版,后来成为一代名著的《尤利西斯》,最早就是在莎士比亚书店出版的,比奇对开创性写作的大力支持于此亦可见一斑。

不过很多前来的游客并不知道,眼下的莎士比亚书店并不是比奇的那家传奇书店。这要从“二战”时德国占领巴黎那时候说起,当时比奇关了店面,巴黎解放乃至“二战”结束之后也都没有重开。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一个叫乔治·惠特曼的美国男子在巴黎开了一家书店,开始叫Le Mistral,后来为了纪念比奇和她的书店,这位据说是大诗人惠特曼后人的店主把自己的书店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过去的那家书店在奥戴翁街上,离海明威当时租住的陋室还算是挺近;现在的这家书店则在圣母院对面的河岸边上。来这里寻访海明威遗留下来的气息的读者恐怕是找错了地方,不过这新的莎士比亚书店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且不说“垮掉的一代”那些作家在此地的聚会,至今仍有不少作家住在这家书店里。当你走进书店,从狭窄的通道走向右边尽头的楼梯,爬上楼梯,等你看到门楣上那句“不要对陌生人不友善,他们可能是乔装的天使”,回过头,你就能看到一张床。是的,这样的床就在书架之间,有那么三四张,可以供几个人夜间在这里睡觉。白天的时候,则是世界各地的读者坐在这些床上随意翻阅书籍。二楼有好几架图书是书店的收藏,再加上专门在沿街一面开辟出来的“比奇纪念图书馆”,歇脚的过客或者在此小住的作家,都可以随意翻阅。

我曾经和店主聊过,她说店里常年有四位“驻店作家”,免费住宿,时间从2周到几年不等,白天的时候只要偶尔帮着整理一下图书即可,晚上有很多交流和社交活动。现在的店主是老惠特曼的女儿西尔维娅·惠特曼,比奇晚年允许惠特曼使用她书店的名字,这让老惠特曼一直心存感激,为了纪念这位前辈和先行者,他给自己的女儿起了同样的名字。这个西尔维娅是位气质绝佳的美人,在她的打理下,这家书店每个周日仍然有读书会,时不时还有作者的新书阅读会,有时还能听见一些重要作家的朗诵会。

当然,我对驻店作家太过饱满的交际生活表示怀疑,这样的半集体性的生活真的有利于写作吗?西尔维娅倒也很坦诚,她笑着表示,确实很多人沉湎于这样的生活,最后在驻点结束时并没有写出什么东西,但她也说,这样一段生活经历也许不是马上就有结果。我想,这也有道理,就像海明威那本书的名字一样,a mouvable feast,一个非固定的节日,庆祝之时我们沉迷其中,之后即便我们不在那里,这段经历和这个城市也可以成为生命中永恒的节日,让我们随时都可以享用。

猜你喜欢
维娅比奇惠特曼
美国加州警用直升机坠毁
交友指南:如何与惠特曼成为好友?
没有自信,就没有奇迹
惠特曼的妙语还击
惠特曼的妙语还击
哄睡师,为你编织一段睡眠的童话
惠特曼与尸体“标本”保存术
哄睡师,用声音编织睡眠童话
考驾照等
白苍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