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教育投入的影响分析①
——基于1995-2012年上海市数据的分析

2016-06-17 07:43王彦超谢童伟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口流动城市化

王彦超,谢童伟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1306)



人口流动对教育投入的影响分析①
——基于1995-2012年上海市数据的分析

王彦超,谢童伟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1306)

摘要:流动人口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受教育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研究上海市人口流动对城市教育投入的影响,发现上海市教育投入与人口流动成正相关关系,上海市流动人口每增加1%,教育投入相应增加0.59%。上海市人口净迁移每增加1%,教育投入相应增加0.15%。人口流动的增加要求上海市加大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投入;同时考虑到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上海市对于人口流动应采取限制措施,循序渐进地开放教育资源。

关键词:人口流动;城市教育投入;城市化

受我国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双重作用的影响,我国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增加,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其中以城乡人口流动为主。人口流动过程中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投入与人口流动具有重要关系,教育投入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而人口流动对教育投入的影响程度也值得探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频繁的情况下,分析人口流动对城市教育投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作为我国人口流动较多的城市之一,其教育投入在我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地区)名列前茅,人口流动导致的城市教育投入变化状况更具代表性。本文利用上海市1995-2012年人口流动数量、城市教育投入额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人数等数据,分析了人口流动对城市教育投入的影响,为合理解决流动人口受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根据流动时间长短及户籍所在地是否发生变化,可将人口的跨区域变动分为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求学、从军等导致的人口短时间内的变动,不存在户籍所在地的改变;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变动,通常伴随户籍的改变。本文将从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两方面分析人口跨地区流动对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主要从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教育投入方面研究人口与教育问题。在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方面,倪建、荣林骏(2009)研究了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管理问题,指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欠缺[2];谢宝富(2011)研究了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城市化改造过程中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指出频繁的城市化改造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3];冯帮(2011)在对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时指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流动儿童受教育研究较为广泛,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直接问题研究较多,但忽略了文化适应、结构同他等间接问题,对文化隔离和身份歧视的研究较少[4];罗云、胡平(2012)基于人口流动对城市教育服务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对城市教育服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家庭,对教育满意度越低[5];文娟、李政涛(2013)通过借助“北京学”的概念,分析了北京城市发展中的教育问题,指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数量增加导致了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困境[6];海闻、梁中华(2014)通过借助“深圳模式”研究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深圳市的“积分入户”、“民办学校教育补助”等政策有利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受教育问题[7]。在城市教育投入问题上,曾明、李武龙(2010)以我国中部城市为例,借助财政与教育截面数据分析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投入状况,指出转移支付对城市教育经费投入产生了替代效应,但这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8];李小清(2012)研究了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教育投入问题,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投入地区差异大,教育经费利用率低[9];吴玲、刘玉安(2012)探讨了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的产生导致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10];余菊(2014)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分析了教育投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指出教育投入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半数以上地区教育投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11];丁学森、邬志辉(2015)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教育承载力问题。提出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义务教育发展,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教育资源负担,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城市教育资源承载力[12]。

国内已有文献表明,人口流动与教育投入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般认为人口流动受到教育资源的制约。上述研究多集中在城市教育投入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方面,关于人口流动对教育投入的影响分析较少。本文利用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与教育投入数据,分析了人口流动对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响,从而丰富了人口流动与教育投入相关理论,也有助于解决上海市人口流动与教育投入问题。

二、上海市人口流动与教育投入变化状况

(一)人口流动与教育投入增长量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上海市人口流动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流动数量增加了800多万人,教育投入也相应增加了610亿元。

由图1可知,上海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由1995年的112.63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953.50万人。上海市教育投入由1995年的39.44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648.95亿元。人口流动和教育投入各年份均有所增长。

图1 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数量与教育投入额变化情况(单位:万人,亿元)

(二)人口流动与教育投入增长率

尽管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和教育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各年份的增长情况有所差异,图2 为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和教育投入各年份的增加率。

图2 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和教育投入各年份增加率变化情况(单位:%)

由图2可知,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各年份均有增长,但增长率并不相同,其中以1996年最高,为30.13%。自1996年起上海市人口流动各年份增长率基本成波动下降趋势,到2012年人口流动增长率下降到2.74%。上海市人口流动增长率的下降主要和2000年后人口流动基数较大及上海市户籍政策有关。尽管每年人口流动数量增加较多,但由于较大的人口流动基数,同时上海市户籍加分政策限制了外来人口来沪,导致人口流动的增长率降低。在教育支出增长率方面,1995-2012年上海市教育支出增长率也有较大波动,1995年上海市教育支出增长率为26.37%,到2012年教育支出增长率变为18.15%。1995-2012年间教育支出增长率最高的为2007年的37.90%,最低的为6.41%。除个别年份外,人口流动增长率和教育支出增长率变化情况基本一致,都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即1995-2000年的下降阶段,2000-2010年的上升与下降的波动阶段,2010-2012年的下降阶段。

通过对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与教育投入增长量、人口流动与教育投入各年份增长率变化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教育投入数量与人口流动有同步增加的趋势,同时人口流动与教育支出各年份增长率变化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三、上海市人口流动对城市教育投入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上海市教育投入的主要对象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上海市教育投入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数的增加而增加;教育投入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收入,一般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教育投入额也就越多;流动人口与净迁移人口也是影响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上海市流动人口和净迁入人口的增加,导致受教育人数相应增加,引起了教育投入的增加。因此在变量选择上,主要选取了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校人数、小学生在校人数、财政收入额、流动人口数、净迁入人口数等变量。

(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将教育投入额与各自变量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从而确定1995-2012年上海市教育投入额与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见表1。

表1:变量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户籍人口、财政收入、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对教育投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上海市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受教育人数随着增加,从而增加了上海市教育投入。财政收入的增加导致上海市可用于教育投入的预算随之增加,因此二者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迁移人口对上海市教育投入影响不明显,主要是因为相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每年上海市迁移人口数量较少。1995-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由112万增加到953万,而迁出人口由6.47万减少到5.89万,迁入人口由13.12万减少到12.96万。随着人口的迁出,上海市教育投入总额随之下降,因此迁出人口与教育投入成负相关,尽管迁入人口从1995年的6.47万减少到2012年的5.89万,但由于个人受教育成本增加,最终导致了上海市教育投入增加,因此上海市迁入人口与教育投入成正相关。

(三)模型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对教育投入的影响程度,选取了上海市教育投入额作为因变量,影响城市教育投入的小学生在校数量、中学生在校数量、剔除通货膨胀后的财政收入额、流动人口数、净迁入人口数作为自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依次构建了三个回归模型。其中模型一包括小学生在校人数、中学生在校人数、剔除通货膨胀后的财政收入额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都是导致上海市教育投入变动的重要变量;模型二包括小学生在校人数、中学生在校人数、剔除通货膨胀后的财政收入额、流动人口数四个变量,通过增加流动人口数,将模型二与模型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流动人口对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响程度;模型三包括小学生在校人数、中学生在校人数、剔除通货膨胀后的财政收入额、净迁移人口数四个变量,通过增加净迁移人口,将模型三与模型一进行比较,分析净迁移人口对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响。在进行分析时,对所有变量的处理均采用了取自然对数的方法。通过检验发现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因此可以利用上述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通过观察回归结果调整后的R2、F检验等统计结果,可知三个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基本在10%的显著性下通过了检验,因此可以用这三个模型分析人口流动对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响。

表2:人口流动对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回归分析

续表2

由分析结果可知,人口流动是影响上海市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模型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均满足10%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人口流动对上海市教育投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人口流动的增加会导致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增加。由模型二可知人口流动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应增加0.59%;由模型三可知净迁移人口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应增加0.15%。由此可知人口流动对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响远大于净迁移人口的影响。此外三个模型中小学生在校人数、中学生在校人数以及剔除通货膨胀后的财政收入对上海市教育投入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由模型二可知人口流动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应增加0.59%;由模型三可知净迁移人口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应增加0.15%。因此可以根据1995-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增长量、增长率及净迁移人口增长量、增长率得出上海市1995-2012年上海市教育投入增长额及增长率拟合图。

由图3、图4可知,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与净迁移人口变化状况导致的教育投入增长量、教育投入增长率的拟合情况,与上海市实际的教育投入增长变化情况相近,与实证分析结果相吻合。

图3 1995-2012年人口流动导致的上海市教育投入增长拟合图(单位:亿元%)

图4 1995-2012年人口净迁移导致的上海市教育投入增长拟合图(单位:亿元%)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利用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及教育投入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流动对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响状况,并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人口流动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应增加0.59%;净迁移人口每增加1%,上海市教育投入相应增加0.15%,人口流动和净迁移人口对上海市教育投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人口流动与人口净迁移对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响程度不同,人口流动对上海市教育投入的影响程度约为人口净迁移的4倍。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由112万增加到953万,人口流动基数较大,且增长较多,导致对教育投入的需求量大。而上海市人口净迁入介于5.75万到12.25万人之间,人口净迁移基数小且增长缓慢,因此对教育投入的需求相对较少。造成人口流动和人口净迁入出现较大差距的原因在于上海市经济发展需求和户籍政策。上海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但严格的户籍政策又限制了人口迁移。

第三,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流动平均增长48.52万人,导致教育投入相应增加68.62亿元;人口流动平均增长率为12.7%,导致教育投入相应增加7.4%。1995-2012年上海市人口净迁移平均增长0.023万人,导致教育投入相应增加0.0035亿元;人口净迁移率平均增长1.74%,导致教育投入相应增长0.26%。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对于上海市人口流动及教育投入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上海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受教育问题需要增加教育投入。通过增建流动子女学校,设立流动人口受教育基金,加大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补贴,扩大流动人口受教育人数,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具有可移动性,从而使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能够跟随城市化的发展而进行移动。此外,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要具有非营利性,以此减轻流动人口家庭负担。

第二,从教育资源承载力角度考虑,当前上海市人口流动数量较多,人口流动对教育投入的影响程度约为人口迁移的4倍,若上海市放开教育资源,会导致教育投入负担加重,因此对于教育资源的开放,必须采取限制措施,控制流动人口的进入。通过制定严格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第一时间掌握来沪人员信息及数量。

参考文献:

[1]黄凯.城市融入视角下人口流动的社区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南通市H街道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31-33.

[2]倪建荣,林骏.农村小学人口流动子女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9,(1):54-56.

[3]谢宝富.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城市化改造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3,(1):112-113.

[4]冯帮.近十年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评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1,(3):12-14.

[5]罗云,胡平.从经济关照到政治回应——基于人口流动对城市教育服务满意度调查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76-79.

[6]文娟,李政涛.北京城市发展中的教育问题、教育空间与教育基础——兼论“北京学”研究的教育学视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3.

[7]海闻,梁中华,于菲.人口流动子女教育:基于深圳模式的调研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93-95.

[8]曾明,李武龙.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投入:以中部城市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7-139.

[9]李小清.统筹城乡视角下教育投入模式与体制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36-39.

[10]吴玲,刘玉安.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2):69-71.

[11]余菊.科技进步、教育投入与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工业技术经济,2014,(1):43-45.

[12]丁学森,邬志辉.新型城镇化下对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省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3):21-25.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李作章)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Flow on Educational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hanghai City

WANG Yanchao,XIE Tongwei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ghai 201306)

Abstract:It a time of increasing concerns over educational status while movement of population is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elects data about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educational investment,then establishes time-series data to research the impact on urban educational investment,which movement of population in Shanghai brings about. The result shows that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pulation migration. When floating population increases 1%,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creases 0.59%correspondingly. When net rat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ncreases 1%,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creases 0.15%correspondingly. To promote fairness in educat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hich Shanghai government increases funding in educ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opt a gradual manner to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face of the matter of increasing quantity of transient population in Shanghai.

Key words:population migration;urban educational investment;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G5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3-0043-05

基金项目:①上海市教委教育创新项目“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教育补偿研究”(14YS055)。

作者简介:王彦超(1989-),男,山东德州人,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农村与区域教育研究;谢童伟(1982-),男,福建泉州人,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教育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人口流动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路径探究
通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梯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浙江山区新型城市化模式选择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