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2016-06-17 16:50陈洁
企业导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工作

陈洁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多年来,高校职业指导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机制。部分高校成立了职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未建立专门职业指导机构的高校,也由负责就业工作的部门承担起职业指导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社会、政府、学校对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很多高校未形成规范的职业指导体系,没有相应的管理、考评等制度及缺乏专职的指导人员。

(二)指导资源不完善。①指导思想不明确。现阶段高校职业指导思想仅仅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并未注重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②指导形式上“重”知识,“轻”技能。目前,高校普遍利用课堂教育和讲座的形式进行职业指导,忽略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技能。③就业指导信息多,职业指导信息少。高校在进行职业指导时,主要是围绕自我认知、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职业、行业专业性要求的信息过少,以至于学生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④指导人员不够专业。在高校,参与职业指导的主要力量是高校教师。多数老师的个人经历有限,对于职业和行业发展的情况了解不多。 ⑤指导对象范围单一。高校的职业指导课主要针对于毕业班学生。其他年级开展职业指导活动较少。⑥指导手段落后。在网络信息时代,网上获取职业指导的人数很少,仅仅是停留在课本的传输。

(三)指导队伍不稳定。目前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学工队伍来承担。年纪青、经验少、承担大量的团、班级建设等工作的他们流动性很大,不利于职业指导活动持续开展。

(四)指导评价不合理。高校职业指导往往是以完成就业率为目标。重视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的工作观念导致职业的不稳定性。

三、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高校注重教学、科研,职业指导被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提升就业率,并未意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领域及其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高校在政策、资金、设备和人员上投入极少。

(二)学生对职业指导持错误态度。高校很多同学仅仅把职业指导当作是一门课程,目的是为了修满学分,很少有人想到用这种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

四、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一)工作制度。①体系建设:长期地职业指导与短期的就业指导相结合。职业指导应建立一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体系。让大一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传统职业,形成一个对职业的认识;让大二学生能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未来的发展树立方向;加强大三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求职方法、面试技巧的指导来帮助就业。②机制建设:职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融入到职业指导中,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学习决定就业的层次;将职业指导纳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针对性强的学科指导。③队伍建设:专职职业指导师与兼职职业指导师(社会优秀人才)相结合。加大专职教师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邀请就业指导专家、成功企业家等社会上具有一定从业经历的人员担任兼职职业指导师,将能大大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

(二)工作方案。①团体与个体指导相结合。高校职业指导面对的是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截然不同。在传统的集体教育模式基础上增加个体咨询的方式,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②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开展企业调查、参观实习基地,组织创业技能大赛、与企业建立职业实践基地让课堂的理论指导得以升华。③传统与现代的指导方式相结合。数据和文字具有说服力的传统职业指导方式与现代高科技设施如:互联网进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职业测评等相结合,能够更科学地达到职业指导的目标。

总之,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高校不仅需要完善职业指导体制、充实职业指导的内容、丰富职业指导的方法、规范职业指导的队伍。同时应当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行各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社会信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 雷小波.职业指导中的职业人格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 版),2007, (7):48.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职业工作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不工作,爽飞了?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选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