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豪:共和国开国女将校扫描

2016-06-21 18:09陈辉
党史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少校军衔军区

陈辉

红军长征时期,有女官兵2500多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女官兵人数没有统计;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前,全军有女军人11万多人。由于受苏军模式的影响,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专门发文,严格控制女军人的授衔条件和人数,因此,在授衔前转业、复员女军人达10多万人。

1955年解放军评授军衔工作完成后,总干部部于1956年2月1日向中央军委写出《评衔工作总结》报告,所附“评衔工作总结各种统计表”之“已评定军衔的妇女干部职务与军衔级别对照统计表”显示,在全军军事行政和技术干部中,女性被授予准尉以上军衔者有4666名,占当时准尉以上该类授衔人数的0.817%。在这4666名女军官中,包括将官1人,校官43人,尉官4622人。

按照中央军委的决定,从1960年开始,有些红军时期入伍的女同志陆续回部队,分配了军官职务的,授予军衔;不能工作的,恢复军队级别,由军队按离休干部供养。然而,抗日战争以后入伍、为军队建设同样贡献了力量的更多女同志,只能遗憾地与军队永久地脱离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将1955年首批授衔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所授的所有将帅全部算作开国将帅,那么,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将校军衔的女军官也可称为开国女将校。

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予女军官军衔至1965年取消军衔制,先后在1961年、1962年、1963年、1964年四次晋升军衔,加上60年代回归部队补授军衔的女军官,据不完全统计共76名女军官有幸成为开国女将校。

笔者之所以称“不完全统计”,因为1955年至1964年被授予和补授、晋升女军官军衔,除总政授予、补授和晋升大校军衔外,各军兵种、各大军区有权补授和晋升上校以下军衔。由于当年涉及单位多,年代久,任何部门都很难全面掌握全军女军官授衔的准确数量和军衔级别。笔者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和大量资料,勾画出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基本情况,以飨读者。

76名女将校是解放军万名女官兵中的幸运者、佼佼者。这些开国女将校是从革命战争的腥风血雨中拼杀出来的,她们功绩显赫,不愧为巾帼英豪。当然,也有叶群那样从辉煌走向人生反面的没落者。

李贞是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女将军

李贞,1908年出生,湖南浏阳人。1927年入党。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浏东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平江、吉安县委军事部部长,红六军团组织部部长。1936年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李贞先担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后历任一二○师教导团组织科科长,师直属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

1951年,李贞入朝作战,任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回国后,任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等职。第一、第二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妇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顾委委员。

1955年9月,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甘泗淇、李贞夫妇同时被授予将军军衔,丈夫是上将,妻子是少将。李贞成为唯一的开国女将军。夫妻二人一同走进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将一枚一级解放勋章授予李贞。周恩来把上将军衔授予甘泗淇,把少将军衔授予李贞。周恩来握着李贞的手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与甘泗淇也是唯一一对‘夫妻将星啊!”

1964年2月5日,甘泗淇60岁生日刚过两个月,便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离开了相伴30年的妻子。此后,李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然而,更大的磨难来自两年后爆发的“文革”。“文革”中,她4年失去自由,长时间没有工作。1975年,在邓小平的关怀和过问下,李贞恢复了名誉。后来,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李贞的级别被定为大军区副职,后担任总政组织部顾问、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妇联常委等职。

李贞抚养过20多个革命烈士的子女,孩子们称她为“贞妈妈”。1990年3月11日,82岁的李贞在北京病逝。此前,李贞用遗嘱最后一次表达了对丈夫及丈夫家乡的爱:将平时节省下来的1.1万元存款和2500元国库券,一部分捐献给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一部分捐献给甘泗淇的家乡湖南宁乡县作为办学补助。

林月琴、王长德、萧月华、毛诚4名红军时期的女干部被授予大校军衔

解放军历史上共有4名开国女大校,而1955年仅有1人被授予女大校军衔,其余3人是20世纪60年代被授予的女大校。

4名女大校都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3人参加过长征。林月琴是1955年唯一被授予大校军衔的女军官;王长德、萧月华、毛诚因到地方工作,后来回部队工作,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林月琴,1914年出生,安徽金寨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月琴的老家在金寨县城以西的南溪,因街南有一条小溪而得名,又称南溪街。十字街口有一家杂货铺是林月琴父亲林维尹开的。林月琴自小就在南溪明强小学读书,校长詹谷堂是当地中共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林维尹以开杂货铺为掩护,做党的交通工作。林家的西厢房,不仅是中共地下工作者秘密聚会的地点,同时也是书写和油印革命宣传品的场所。

1929年立夏节暴动,詹谷堂率领南溪200多名农民和学生,参加了红三十二师。15岁的林月琴,也剪了长辫子,参加了妇女运动讲习班。

妇女运动讲习班负责人名叫陈觉民,是个二十三四岁的知识女性。她提倡废除封建礼教,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并号召女同学参加红军,为创建苏维埃政权而战。在陈觉民的教育和影响下,林月琴加入了共青团。1931年初冬,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在麻埠建立缝纫兵工厂时,林月琴带领10多名青年男女前去参加。工厂领导给每个人发了个红袖标,他们就算正式参加红军了。

妇女工兵营是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的一个创举,他把几个军需工厂集中起来,改编成妇女工兵营。1933年10月4日,妇女工兵营在川北德汉城正式组建,营长林月琴、政委王泽南。全营三个连四五百名女战士。妇女工兵营的主要任务是缝军衣、做军帽、织绑腿、打草鞋,以及担负后勤运输任务等。

林月琴带领妇女工兵营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二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川陕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长征中,林月琴、王泽南各带一个连队担任运输队,执行各种繁重的运输任务。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第五军和总部机关及直属骑兵师、特务团、教导团、妇女抗日先锋团共2.1万余人,奉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后改称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并执行打通到新疆的国际路线任务。而红四方面军另一部分第四军、第三十一军和红军大学等万余人,被留在黄河以东地区,参加了山城堡战役,取得三军大会师后的第一次大捷。这样,红四方面军即一分为二,形成河东、河西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

西路军官兵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征战,生存者为数不多。林月琴当时被留在河东,后与罗荣桓结婚。

抗日战争时期,林月琴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机要处党支部书记,晋西南党员训练班主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直属队分总支书记、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机要科政治协理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子弟学校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林月琴任北京第十一学校校长,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兼罗荣桓办公室主任。

林月琴是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第三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总政治部干部部顾问(副兵团级待遇)。2003年11月22日在北京逝世。

王长德,1916年出生,四川阆中人。刚读了几天私塾,便因生活所迫,做了童养媳。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转战到阆中水观镇后,王长德冲出封建牢笼,参加了红军。不久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川北道委巡视员。1935年3月被调入红四方面军川陕工农红军总医院任连长,后又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1月任大金川省委侦察队队长。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党校结业前夕,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经林月琴介绍结识了时任红军政治部组织人事部部长、后来的开国大将谭政。1937年5月与谭政举行婚礼。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1955年后,先后任国务院城市建设总局人事处副处长、中央直属监委监察员、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等职。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71年10月13日因病去世。

萧月华,1913年出生,广东大埔人。1924年在海丰由彭湃夫人介绍入团,后回乡参加革命。1927年转为中共党员。1931年被闽西肃反委员会诬为“社会民主党”成员,处决前被人抢救带走,年底平反。1933年与中革军委军事顾问李德结婚,后参加长征。1935年12月恢复党籍。1936年参加东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与李德离婚,同年任陕甘宁地委妇女部部长。1945年在承德市任区委书记。1946年任察哈尔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9年任张家口市政府劳动调动科科长,后任湖南省公路局秘书科科长、养路处副处长,省交通厅办公室主任。1960年调回部队,任湖南省军区军法处处长,被授予大校军衔。1976年任省政协委员,不久离职休养。1982年由正师级调为副军级。1983年11月3日在广州病逝。

毛诚,原名武文璞,1915年出生,吉林伊通人。1932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4名开国女大校中唯一没有参加长征的干部。1933年9月,毛诚在中共满洲省委做秘密交通及发行工作。1934年冬被派往苏联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37年归国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秘书长。1938年初任抗大保卫干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秘书长,干部学校秘书长、班主任。1945年11月先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社会情报部部长、中共道外中心区委副书记、中共北傅家区委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95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55年以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部联络部干部学校副校长、总参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调查部副秘书长、中共吉林市委书记、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校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84年离休。1995年9月23日在北京逝世。

16名女军官被授予上校军衔

据不完全统计,开国女上校共16名,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11人,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4人,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革命的1人。

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女上校11人

王新兰,原名王心兰,1924年出生,四川宣汉人,原总政主任萧华的夫人。从小受到革命熏陶,6岁就开始送情报,9岁参加红军被分配在红四方面军宣传委员会,11岁时随军长征。193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进入军委通讯学校学习。1939年从通讯学校结业后,被分配到延安红色中华社新闻台当报务员。11月21日在冀鲁边战地与萧华成婚。1940年起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新闻台报务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陈真仁,1919年出生,陕西宁强人。1934年参加红军。1936年10月在宁夏同心城与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结婚。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教员、秘书、科长,军委总卫生部药材处副处长,总后卫生部药材局采购处处长、药材处副处长,总后卫生部顾问等职,副军级离休干部。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彭素,1916年出生,河南商城人。1928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9月参加红军。1931年任红十师医院药局主任,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药局主任、护士连连长。长征中,任红四方面军卫生部主治医师。1938年起,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卫生部药局主任、分院药局主任。1940年入中国女子大学学习。1943年在中共中央党校二部卫生处任药局主任,后任华北解放区烟草公司卫生所所长。参加石家庄战役后,调华北被服局医务所任所长兼主治医生。1950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女宾部中共支部书记兼政治协理员。1956年起,任军委直属医院、三○二医院副院长。1957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周东屏,1917年出生,安徽六安人。1931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加入红二十五军,在军部医院任护士。1935年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红二十五军长征。1935年10月,在陕北永坪镇嫁给后来的开国大将徐海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八路军、新四军医院,皖东和东北解放区机关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总参管理局顾问。1960年8月被授予上校军衔。

何锐,1917年出生,陕西宁强人。1935年初参加红军,同年加入共青团。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妇女班班长、工作队副队长、排长。1939年入抗大学习。1943年任中央卫生部门诊部商店主任,后任冀南军分区司令部四科副科长。1947年任吉东军分区管理股副股长。1949年任湖北野战医院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直属疗养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吴朝祥,1918年出生,四川通江人。1932年参加红军并加入共青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长征中任妇女独立团营长。到陕北后,任青年训练班政治协理员。1938年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国女子大学校务处副处长。解放战争中,先后任辽东军区第二野战医院政委、军区卫生部政治处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直属供给处和军工医院政委、武汉军区总医院和湖北省军区后勤部政委。1979年任湖北省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余伟,1910年出生,湖南平江人。192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入伍。历任县游击队小组长、女工部部长,省工会妇女部部长,政治指导员,政治协理员,东北军大女生大队大队长,军大组织科副科长,步校直供科科长等职。解放后,任中南公安军后勤部政治处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权卫华,1919年出生,四川阆中人。1933年10月参加红军。1936年10月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妇女部巡视员、少共妇女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县妇联主任兼常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骑纵后勤部政治指导员,第四十七军后勤部留守处政治协理员,北平市公安局社会部外情股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后勤部干部科副科长,农业大学人事室主任、人群处副处长,人民大会堂管理处副处长,工程兵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1961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陈斐然,湖南平江人,傅秋涛上将夫人。1934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共青团。1936年4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排长、副指导员、政治协理员、副科长、幼儿园主任和总参办公厅办公室秘书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李中秋,1926年出生,四川达县人。李中权少将的妹妹。1935年,年仅9岁的李中秋在长征路上参加红军。李中秋一家的经历极具传奇色彩。全家9口人参加长征,父亲李惠荣、母亲王理诗、大哥李中泮、二哥李中池、妹妹李中珍在长征途中先后牺牲。1937年,兄妹在陕北团聚时,只剩下4人。李中衡到了三五九旅做译电员,后病逝于陕北。李中权在抗大工作。李中柏到了甘肃庆阳步兵学校学习。李中秋先在延安文工团工作,后到陕北一所红军家属学校专门学习文化。1939年初调总参通讯学校第13期学习。1940年被调到军委总部做通信工作。1952年,入北京中央马列学院学习,结业后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党总支书记。1960年,调到沈阳军区工作,任军区训练大队大队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叶群,1917年出生,福建福州人。1935年在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参加“一二·九”运动。1935年末入团。1936年夏入天津师范学院高中学习,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938年到延安,曾任中国女子大学组教科科长。1941年7月1日同林彪结婚。曾在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担任参谋、秘书、编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教育部普教司副司长,上海、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1960年春起任林彪办公室主任。中共九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办事组成员。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途中机毁身亡。1973年8月被开除党籍。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

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女上校4人

郝治平,1922年出生,河北临漳人,罗瑞卿大将夫人。1938年2月到达延安,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抗大二大队政治处技术书记。1941年起,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任秘书、政治指导员、中共总分支书记。1945年在第十九兵团子弟小学任教导主任、副校长。1949年起,历任公安部办公厅秘书、政治部组织教育科科长、党委办公室主任,总参谋部罗瑞卿办公室主任。1978年任总参政治部顾问。1986年离休。是全国妇联执委、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老人促进会会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胡朋,山东莱阳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戏剧队、演员训练队副队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曾在《白毛女》《槐树庄》等影片和《母亲》《子弟兵和老百姓》等话剧中饰演角色。中国剧协第二至第四届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8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董其采,李作鹏夫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开始担任医生、休养所所长。解放战争期间,担任第四野战军机关卫生所所长。解放后,任武汉高级步校医院院长、武汉军区陆军一六一医院院长、武汉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上校军衔。

丁志辉,1918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在医务处学习。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旅、军的休养所所长。参加过黄桥战斗的战场救护工作,并在频繁的反“扫荡”中,与医务人员一起胜利完成带领伤病员边转移边治疗任务,被评为模范干部和模范党员。曾任师卫生部后方医院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到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五师医务主任兼后方医院院长、军卫生部医务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任陆军医院医务主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医疗手术队队长。后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革命的女上校1人

李瑞麟,1901年出生,河南项城人。1929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年从美国回国,在上海同德医学院任教授兼南洋医院主任医师。1953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1961年12月被批准参加解放军,一级教授,并被授予上校军衔。

26名女军官被授予中校军衔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军开国女中校共计的26人,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12人,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8人,参加革命时间不详的6人。

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女中校12人

何曼秋,1919年出生,四川江油人。1935年4月参加红军,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妇幼卫生保健处处长。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张苏,1921年出生,四川云阳人。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一六四医院政委、武汉军区总医院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潘家珍,1913年出生,四川通江人。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春任巴中县宣传队副队长。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第一连连长,随军长征。1936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后勤供应部二连连长。1937年2月任陕北宜川县妇女部部长。1938年2月任鄜县(今富县)抗属学校政治指导员。1939年2月入抗大五大队女生二队学习,6月任八路军一二○师七一五团政治处特派员。1941年2月任一二○师后勤部特派干事。1946年在中央党校学习。1950年起任武汉六十一医院政治协理员、湖南省军区政治部直工处副处长。1961年6月被授予中校军衔。

冯苏,1921年出生,四川万源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4年入党。历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战士、班长、队长、连长,抗大供给部经理处政治协理员,冀热辽军区供给部经理处政治协理员,东北军区军工部经理处人事科科长,第十二兵团后勤部经理处人事科科长,湖南省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60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3年晋升中校军衔。

冯明英,1916年出生,四川巴中人。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6月加入共青团,曾任瞻化县(今新龙县)妇女部部长。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调入红四军政治部任民运干事。1937年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冀南军区政治部、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保卫干事。新中国成立后,在海军政治部保卫部任干事。1957年任北京量具刃具厂保卫科科长。1960年任海军直属政治部群众工作处副处长。1962年被授予海军中校军衔。

黄海云,1918年出生,四川梓潼人。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后随军长征。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0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秦仪华,四川平昌人。1933年12月参加革命,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四野战军卫生部医政科科长、海军后勤卫生部干部处处长、总后卫生部儿童保育处处长等职。1960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金瑞英,1918年生于上海市闸北区。1936年9月参加红军,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历任干事、行政秘书、副科长、科长等职。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煤炭工业部设计管理总局组织部部长、林业科学研究所森林研究办公室主任等职。1960年重新回到军队工作,历任总参谋部某部副处长、顾问。1961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史群英,1922年出生,四川旺苍人。1933年10月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护士、司药、医生、卫生所所长、保育院院长、海军四一一医院副院长、海军司令部直属政治部秘书处处长。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

杜启远,1918年出生,河南杞县人。1936年10月参加革命,1937年10月入党,1938年5月参军。历任学员、秘书、科长、处长、副局长、志愿军某部政治部副主任、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2年晋升中校军衔。

李玉兰,1920年出生,四川营山人。1933年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从事医务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姜平,1925年出生,湖南湘乡人。1937年初参加红军。1947年入党。曾任成都军区门诊部、总参门诊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

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女中校8人

阮若珊,1921年出生。1938年参军,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团长。1958年转业,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1961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杨炬,1921年出生,湖北南漳人。1938年8月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在延安中央门诊部、中央医院任医生。1944年中秋节和王树声结婚。1949年在湖北省军区卫生科担任医生、副科长。1958年在北京海淀区卫生局任防疫科科长。1961年调任军事科学院门诊部主任。后调任二炮后勤部卫生部防疫科科长。1966年调任三○四医院副院长、副政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2年晋升中校军衔。

柳星,1916年出生,河南唐河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一六一医院副院长。中校军衔。

赵政,1922年出生,江苏昆山人。1941年从上海到苏北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到第一师第一旅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军事学院门诊部当军医。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1年晋升中校军衔。

史凌,1923年出生,江苏江都人。1939年9月参加新四军,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医院护士长、一师一旅后方医院休养所所长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三野战军总留守处疗养大队长、华东人民医院卫生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二十军军直后勤卫生主任、军事学院门诊部内科主任军医、第八十五医院副院长、江苏省军区后勤卫生处处长、江苏省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3年晋升中校军衔。

田华,1928年出生,河北唐县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40年参加了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文化部授予《白毛女》优秀影片一等奖,田华获得金质奖章。1959年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4年晋升中校军衔。

范景明,1922年出生,河北阜平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曾在冲锋剧社当演员,后在白求恩医科学校学习。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

胡敏,1921年出生,陕西长安人。1937年7月参加八路军,邱会作夫人。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具体情况不详的女中校6人

刘子文,李开湘少将夫人,中校军衔。余光,袁渊少将夫人,1963年被授予中校军衔。李凯,1961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常凯,中校军衔。吕亦文,中校军衔。刘奇,中校军衔。

29名女军官被授予少校军衔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军开国女少校共计29人,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14人,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7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1人,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革命的1人,具体情况不详的6人。

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女少校14人

汪荣华,1917年出生,安徽六安人。1931年5月参加红军,8月加入共青团。历任医务员、四川省委妇女部巡视员。1935年3月任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副局长。参加了长征。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与刘伯承结婚。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奔赴抗战前线,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教员、供给部政治处指导员、直属政治处组织干事、司令部供给处党支部书记、机要科译电员,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干部科参谋。1957年7月任高等军事学院秘书、刘伯承办公室秘书。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戴觉敏,1916年出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32年3月参加红军。1934年随红二十五军长征。1936年9月入党。历任学员、护士、教导旅家属队指导员,军委卫生部科员、干部科科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室副主任、卫生处副处长,总后司令部管理局卫生处副处长,总后司令部管理局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马忆湘,1923年出生,湖南永顺人。土家族。1935年参加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历任护士、宣传员、干事、指导员、厂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儿童福利会理事、广东作协理事、广州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刘坚,1919年出生,四川通江人。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共青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先后任抗大区队长兼军事教员、通讯学校指导员、新四军支队教导大队女生队队长、独立团总支书记,湖南军区干部部福利科科长、省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省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广州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朱应明,1913年出生,四川旺苍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历任班长、排长、干事、指导员、县妇女部部长、军械处支部书记、管理科副科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2年晋升少校军衔。

李光明,1921年出生,四川通江人。1933年5月参加红军,1934年12月入团,1937年3月入党。历任剧社社员、战士、卫生员、宣传员、报务员、中队长、组织干事、中共西藏工委妇委组织部副部长、拉萨市妇联副主任、西藏军区司令部办公室机要秘书、成都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秘书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杨磊,1920年出生,四川通江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7年入党。参加了长征。曾任冀鲁豫军区直属卫生所司药、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医生、解放军总医院保健科科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杨国群,1921年出生,陕西延川人。1933年1月参加红军。1934年1月加入共青团,1935年5月转为中共党员。1960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李则文,1916年出生,河北玉田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曾任医生、政治协理员、科长、保育院院长、第四军医大学附属护士学校副校长。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郭长春,1919年出生,四川阆中人。1933年参加红军,在红三十三军宣传队任宣传员,妇女连排长、连长,战斗中曾三次负伤。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译电员、中共中央党校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军区任纵队妇女学校队长兼总支书记。1950年后调河北省军区工作,曾任石家庄军分区政工科政治协理员。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吴继春,1915年出生,河南新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在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工作。1932年起,任县指挥部医院代医务主任、独立团医务所医务员、军供应站营业股股长、总参谋部第三招待所副所长、西藏军区直工部干部科科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林江,1919年出生,四川阆中人。1932年参加红军,在妇女连当战士。1933年加入共青团,1935年参加长征,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起在中央新闻电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武汉军区、湖北省军区工作,曾任湖北省军区干部科副科长。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孟瑜,1920年出生,四川阆中人。1933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福州军区后勤部门诊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李民,原名李海燕,1921年出生,山西榆次人。1936年冬参加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11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卫生学校、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卫生处等部门任看护员、司药、学员、看护长、医生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第七纵队卫生部、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医生、教员,平原省军区卫生所所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央军委公安军后勤部卫生部医疗助理员,中国人民公安总部医院护校副校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护校副校长,北京军区第一护校校长、北京军区干部保健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2年晋升少校军衔。

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女少校7人

唐巨,1941年参加新四军。抗战时期,参加反“扫荡”及敌后抗日游击战,主要任务是救治伤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军区工作。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林影,1925年出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任十五军留守处政治协理员。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段桂卿,1924年出生,山东威海人。1940年2月在原籍从事妇女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参加八路军。先后任护理员、护士、护士班班长、手术室室长、军医、手术室室长兼政治干事、医训队队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窦克,东北流亡学生,后投奔延安并参加革命。1938年7月6日,经毛泽东介绍,与郭天民结婚。长期在郭天民所在部队任医务室医生。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李蓝丁,1924年出生,浙江海宁人。1941年12月参加新四军,194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模范工作者和人民功臣,很快从医务员升到医疗队队长。1956年起,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医务部主任、住院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临床二部、医务部副主任等职。她先后立大功两次,小功三次,被称为“我们的南丁格尔”。1948年出席世界妇女代表大会。1950年获“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奖章,并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范景阳,易耀彩少将夫人,抗战初期参加八路军。姐妹三人嫁给三位开国将军:大姐范景新嫁给王平上将;二姐范景明嫁给王宗槐中将。范景阳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史导,王秉璋中将夫人。1939年5月19日在山东分局学习时,在罗荣桓的促成下,与王秉璋结婚。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女少校1人

公寅华,1930年出生,河北乐亭人。1946年入伍,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斗中负伤,评为三等甲级残废。荣立大功一次,甲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三六六医院主治医生。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4年晋升少校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革命的女少校1人

王苹,191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回族。1950年参军。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副科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顾问等。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具体情况不详的女少校6人

闫玉珍,何德庆少将夫人,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0年晋升少校军衔。陈联,张雍耿少将夫人,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王蓁,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4年晋升少校军衔。姜竞,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路伟,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4年晋升少校军衔。何林,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3年晋升少校军衔。

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至今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女将军已达50多人,女大校突破千人,最高军衔是中将。毫无疑问,解放军女将校已后继有人。

猜你喜欢
少校军衔军区
一位美空军少校在关岛上空从一架B-1B枪骑兵轰炸机上向外张望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
江苏省军区
被麻醉的少校
关于西南军区成立时间的考证
漫话中国的军衔历史
再谈美国最高军衔是五星上将不是“元帅”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冀南军区的六次精简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