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小区老年人养老照护现状与需求及护理对策
——以成都市某社区为例

2016-06-21 09:54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家庭

李 亚 钟 勇 范 凡 林 琳



※为通讯作者

拆迁小区老年人养老照护现状与需求及护理对策
——以成都市某社区为例

李亚1,2钟勇1,3范凡4林琳1※

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SJWF1406),四川省教育厅课题(14SB0137)

【摘要】目的了解拆迁小区老年人养老照护现状和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课题组编制的《拆迁小区老年人照护现状与需求》问卷,在成都市某社区采用偶遇抽样法对该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养老照护现状和需求进行深入调查,运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和建库,使用SPSS 17.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拆迁小区73.2%的老年人表示对现在的养老模式满意,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及生活自理能力等因素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有不同的影响。结论不同影响因素对拆迁小区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有不同的影响,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养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尽量满足拆迁小区老年人的合理需求,完善拆迁小区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因城市扩张及发展而引发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拆迁小区老年人养老

老龄化社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1]。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年抚养比从2012年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2]。中国面临未富先老、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现状,拆迁问题在城市扩张与旧城改造中日益突出[3]。在被拆迁群体中,老年人受到的影响最大,居住环境改变,养老方式受到冲击,生活成本急剧增加,出行不便等问题严重影响老年人养老。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社会养老机制尚未健全,建立有效的护理服务将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4]。为了了解拆迁小区老年人养老照护现状和需求,本课题组于2013年9月采用偶遇抽样法调查了成都市银杏园社区老年人养老照护现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采用偶遇抽样法调查银杏园社区60例老年人。纳入标准:年龄≥60岁;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非因拆迁搬迁至本小区居民,经解释后不愿参与调查者。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56份,有效率为93.3%。

1.2方法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患病情况、养老照护现状、满意程度及养老需求等方面。选取本校2011级护理本科专业学生9名作为调查员,并进行培训,由调查员询问并填写问卷。通过提供社区服务与老年人面对面交流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之前向老年人解释调查的目的及主要内容,并告知以不记名方式采取自愿原则,全面深入了解老年照护现状和需求。运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和建库,使用SPSS 17.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拆迁小区老年人照护现状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中男性居多,占66.1%。80岁以上老年人最少。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初婚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独生子女家庭比例较小。大部分老年人以医疗保险为主要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教育程度为文盲或半文盲学历比例超过35%,过半的老年人长期与子女和配偶居住在一起,见表1。

表1 被调查老年人的的基本情况

续表1

2.2拆迁小区老年人养老现状

2.2.1经济来源:在本项内容调查时,有1位老年人不愿意透露其主要经济来源。调查结果显示,退休金和子女供给是该小区老年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政府救助所占比例最低,仅占1.8%,详见表2。

表2 被调查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n=56)

2.2.2患病情况:拆迁小区老年人所患老年病比例较高。高血压和心脏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见表3。

表3 被调查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注:1例受访者可患有多种疾病。其他包括:淋巴瘤、脑萎缩、痛风、低血压、冠心病、肝脓肿、胆结石、肺肿瘤、伤风感冒各1例。

2.2.3养老照护满意程度:拆迁小区老年人对目前养老照护现状满意程度较高。目前,该小区老年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对养老现状不满意的共有6例,见表4。

表4 被调查老年人对现在的养老照护满意程度

注:P=0.001<0.05。

2.3拆迁小区老年人养老照护需求

2.3.1教育程度及家庭规模与养老方式的交互分析:该小区老年人的教育程度及家庭规模与养老方式的选择具有相关性(P=0.038<0.05)。教育程度为文盲者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比例最高;高中学历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比例为60%。调查显示,与子女及轮流住子女家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比例较高,分别为96.6%和100%,见表5。

表5 不同教育程度及不同家庭规模下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求状况

2.3.2生活自理能力对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有较大的影响(P=0.004<0.05),需要专业人员提供帮助的两位调查者中喜欢家庭养老方式的比例为100%。目前由保姆照顾的调查对象最喜欢的养老方式为居家养老,见表6。

表6 不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求

2.3.3养老照护需求状况:调查对象中非常愿意选择医疗服务者比例占到20%,个人意愿一般的服务项目较多,但仍以医疗服务为主,未选择日托服务的比例最高,见表7。

表7 老年人对养老照护服务项目的需求情况

3.讨论

调查显示,教育程度、家庭规模、自理能力等因素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拆迁小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城市建设遗留的特殊问题。征地拆迁使老年人失掉土地和房屋,同时还失去了宝贵的家庭财产、稳定的生活保障和基本的就业岗位,以及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和低风险的发展方式[5]。政府应当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有效的制度,满足拆迁小区居民对于养老保障需求的强劲增长趋势[6]。

3.1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鼓励拆迁小区居民尤其是拆迁小区中的老年人积极参与其中,解决拆迁小区老年人“看病贵”、“看病难”的现实问题;建立拆迁小区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扩大筹资渠道,采取个人缴纳为主,政府大力补助,政府代老年人缴纳,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征地拆迁使老年人被迫面临家庭解体,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改变,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不断减退,征地拆迁给老年人带来了新的生活,但是许多老年人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加强对拆迁小区老年人的关心和照护,建立健全完整的养老体系有助于为拆迁小区的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并且能够充分展现党和政府对拆迁小区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让面临家庭突变和土地丢失的老年人感受到政府和国家的对他们的关爱。

3.2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事业家庭养老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但是随着家庭模式不断演变,家庭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拆迁小区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求。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美国,95%的老年人在家养老,在英国,仅有2%的老年人住在养老院[7]。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完善拆迁小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立社区老年人信息档案,完善养老服务网络体系,提供专业化的老年服务工作团队,加强对养老服务相关协会的扶持,满足拆迁小区老年人的物质文化需求,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帮助拆迁小区老年人建立生活信心。各养老机构老年护理按照各自的方式管理,分级护理较乱。培育老年护理专业组织,加强老年服务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规范行业的研究,逐步实现行业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有调查显示,养老机构护理专业人员较少、管理人员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的管理思维,在老年人各方面的护理管理中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系[8]。

3.3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探索适宜的养老模式拆迁小区的老年人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养儿防老”的观念紧紧扎根于拆迁小区老年人的心中,大部分老年人喜欢儿孙满堂,在家安享晚年; “百善孝为先”,若有子女把老年人送进养老院会被认为是不孝,并且会受到众人的指责和嘲讽; 目前在养老院居住的主要是生活不能自理者[9]。因此,拆迁小区老年人大部分都喜欢家庭养老模式。但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老年人的需求。拆迁小区老年人应当转变传统观念,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拆迁小区的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老有所为”,提高社会地位,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寂寞和孤独,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踊跃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做到“老有所乐”,实现精神愉悦、身体健康。拆迁小区老年人,大多失去原有的土地或工作,经济来源主要靠子女供给或是退休金,而子女大多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老年人应选择适当的理财投资方式,增加养老保障,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探索适宜的养老模式,给自己一个更加幸福的老年生活。

3.4加快老年照护事业服务力量向专业化、多元化、新型化发展在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中,护理服务需求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到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更影响养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0]。政府应当加大对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投资,培育具有提高护理专业技能人才和老年服务体系管理人才,使老年服务事业向专业化、规范化、一体化发展。因为原有住房拆迁,家庭拥有了重新选择住房的机会,大部分家庭会重新购买新房,家庭规模缩小,老年人同谁居住就成了新的问题[5]。拆迁后,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子女对老年人的照护越来越少,而老年人对他人的依赖却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面对两者之间的矛盾,社会和家庭都应当更加关注拆迁小区的老年人。建立政府指导,市场主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社会养老机构是目前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10]。政府管理社会,老年社区服务还需要社会及其他更多力量的参与,尤其是社会机构的参与[11]。政府作为管理机构,指导老年保健事业的发展,逐步完善老年保障体系,鼓励更多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参与到拆迁小区老年服务体系中来,使拆迁小区养老服务更加全面、专业;以市场为主导,带动行业发展,吸引企业参与,增强老年服务机构的竞争力,提高拆迁小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拆迁小区的老年人“老有所养”。此外,鼓励支持青少年儿童、社会志愿者等更多人士走进拆迁小区,与拆迁小区老年人沟通交流,帮助老年人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向国外养老模式学习[12],在社区设立邮局、超市、健身娱乐中心、康复保健机构、特别养护之家日间托管服务等,形成产业化与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分层设立福利型养老机构,为不同需求层次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养老方式。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白旭.拆迁风潮给家庭养老带来的挑战[J].理论界,2011 (4):197-199.

4林婷,黄俊山,等.城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利用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628-630.

5王慧娟,施国庆,贾永飞.征地拆迁对城市郊区老年农民生活影响研究——以南京市QQ村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5:46-54.

6钟洪亮.构建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中的政府责任[J].中南大学学报, 2012,5:203—211.

7奚志勇.中国养老[M].文汇出版社,2008:115,116,99,100,126.

8陈雪萍,许虹.养老机构老年护理管理现状及建议[J].中华护理杂志,2010,5:454-456.

9杜少英,张艳文.城市居家养老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980-2982.

10孙小娅,向敏,庄梅宝,等.经济转型期社会机构养老需求分析与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390-3391.

11刘立波,于力.城市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吉林市200位居家养老老年人的调查[J].知识经济,2012(2): 63,65.

12 孙建萍,周雪.国内外机构养老模式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1264-1266.

作者单位:1.成都医学院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610500 2.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民医院621600 3.重庆市大坪医院肿瘤放疗中心400000 4.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江陵路社区610500

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313705017),成都医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CXXS201310),

doi:10.3969/j.issn.1672-4860.2016.02.003

收稿日期:2016-3-29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家庭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家庭“煮”夫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恋练有词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