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汉语课堂“活”起来

2016-06-24 11:59白红艳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6期

白红艳

摘要:汉语教学现状不乐观。无论是为了应对眼前的高考还是从长远考虑都必须要让汉语课堂"活"起来。打破常规教学思路,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教的"活"、学的"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做好垂范,学生要会学习。

关键词:汉语课堂;教师垂范;会学能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21-02

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于我们蒙古族学生而言,学习汉语既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又有难于启齿的尴尬。兴安盟是个蒙汉杂居的地区,其中以汉族人口居多,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学生接触汉语的机会多了,所以汉语整体水平较高,基本能"我口说我心",能说一口较流利的普通话,能完成日常会话交流。学生不排斥汉语,愿意说汉语,作为汉语老师深感欣慰。但是汉语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

多年来的教学理念和考试模式桎梏着汉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思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收者。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好奇心,汉语课堂缺少了生气;对汉语课程性质与标准未能吃透,导致汉语教学不得法。自2008年汉语高考改革以来,汉语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汉语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对此,我们一定要理性应对,深入理解,切不可走向两个极端。或者只注重工具性,对文本的分析浅尝辄止。也不能把汉语教学与语文教学等同起来,对汉语课文进行字斟句酌,逐行逐段地分析,唯恐讲得不够细不够深,脱离了蒙古族学生的学习实际。

学生呢?因为他们对汉语的熟悉,导致他们轻视汉语,觉得一学就会,甚至不学也会。这种一知半解或狂妄自大让他们远离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精髓,使其汉语知识面只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与运用上;在课堂上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致,恹恹欲睡,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高考分数差距之微,学生没有了学习动力,认为在汉语学习上花费时间就是浪费时间。但是真正升入大学后因与汉族学生同窗学习,就会感觉词汇贫乏,积累不够,学习吃力,懊悔高中阶段学得太少。这样的教学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汉语教师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汉语是伴随我们终身的一种语言,学好汉语就能受益终身。试问将来应聘各种用人单位,走上社会为人处世、往来应酬哪一项能缺少汉语?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只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个小圈子混,他们会接触各色人等,会从事各行各业。我们不希望学生走上社会后笨嘴拙舌,连起码的交际应酬都不会。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汉语教育就彻底失败了。作为汉语教师,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高考,教给他们应对高考的方式技巧而已,而应立足长远,想想怎样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能说会道的人,一个行走社会游刃有余的人,一个从心里感恩于老师当初的付出和良苦用心的人。

"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基本素养。汉语课程应培育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学习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语课程的学习,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汉语课程标准》就是指导我们汉语教学的最好指挥棒,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我们汉语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良心,汉语高考形式和时间的变化催我们不断地创新。因此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和能力,使学生爱学、会学、会用汉语,就必须要让汉语课堂"活"起来。打破常规教学思路,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教的"活"、学的"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相长,教与学无论哪一个环节出问题,一堂汉语课都不会是成功的课。所以我要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谈怎样使汉语课堂活起来。

教师本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不学无术、目光短浅的老师是教不出好学生的,课堂必定是死气沉沉的。要想使学生喜欢上汉语课,不如先让他们喜欢上汉语老师,以教师的垂范作用、人格魅力、知识素养打造出高效的、有声有色的、活色生香的课堂。带动学生向上、向善、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1.做一名有生气的汉语教师

汉语教师首先应该有丰富的学识。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到任何时候这一点都不会变。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一直以来讲的要想给学生一桶水,你就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溪流。只有不停地学习,我们才会有收获,学生才能从我们这里汲取到知识的营养。天文地理数术,广泛涉猎,做一个饱学之士。当学生有问题时,老师能随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多角度给分析解答,学生听得怎会不痛快?听这样的老师的课,即使光听着也是一种知识的升华。还记得上高中时我们的一个汉语老师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分析那个愚蠢的皇帝形象,用了很多成语去评价人物,让我从心底产生一种钦佩之情的同时更是让我积累了很多实用的成语。至今我都很感激怀念我那个老师。反之一个不懂学习的老师如同一口枯井,连学生最基本的求知需要都满足不了,又谈何学习兴趣呢?

其次要有良好的素养。一个人的素养高低多从他的言谈举止看出几分。曾看到这样一段话"除非自己真正看过,否则不要瞎吹自己看过多少书,更不要乱给学生开书目。给学生的每一个题都要是自己做过的。"细品,觉得很有道理。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得到良好的熏陶。一个有修养的、儒雅的、渊博的老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给他们传递正能量,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种教化与影响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口若悬河空讲大道理只会让学生厌学或产生逆反心理。"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首先是一个博览群书、爱阅读之人,讲课才会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可庄重可幽默。学生才能汲取到丰富的知识营养,思想才会无限开阔,听课才会全神贯注,才会爱上阅读。

最后要有飞扬的激情。做一名合格的、有魅力的汉语老师并不容易。一堂汉语课如果老师讲得无波澜起伏、索然无味、毫无生气,这节课就是一节失败的课。相声艺术要求说学逗唱样样精通。教师又何尝不应该是一个演说家、评论家、表演家?教师巧用语调、语速、肢体语言这些媒介,自己必须先"入戏",先激动起来,学生才能被文本所感动。教师还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才不至于变成一个老套的沉闷的"腐儒",与学生间形成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教师无论教龄几何,年岁几何,都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人。

2.做一名会学能学的学生

听说读写是汉语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教师的主要任务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和素养。而这主要依赖于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

2.1 善倾听。对于蒙古族学生来说汉语就是一种交际的工具。与人交流的前提是必须学会倾听,听懂别人的话才能做出回应,才能有所交流。。善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修养。长时间的倾听更是一种意志品质的考验。听课、听话要专注,善于捕捉有效的信息,善于听出言外之意。

2.2 会说话。哑巴汉语不是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如果汉语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会文字表达而不会口头表达,那么这无疑是失败的教育。课堂是最好的培养说的能力的契机。巧妙设置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这是让他们开口说话的大好机会。鼓励每个学生都发言,这样不至于能说的总说,不说的总不说,方可达到全体提高的目的。同时不可忽视课下的汉语交流。养成一种有意识地说汉语的习惯尤为重要。学生中存在一种羞怯心理。一种是怕说不好汉语而不说;另一种是怕同学笑话自己出风头而不说。加之我们学生的生活学习大环境,学生很少在课下用汉语交流。作为汉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跟学生用汉语交流,使学生能够抓住一切机会练习口语。巧利用课前三分钟,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平台。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可喜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台上,激情澎湃地脱稿演讲,神情自若。最让我欣喜的是学生竟能把长篇文稿背得滚瓜烂熟,有的还花样百出,懂得跟同学互动,展示了最好的自己。这样一来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心理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我也有了种认识:只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他们会给你亮出最好的自己。

2.3 用心读。读书是种习惯。读书能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未知的、新奇的、美妙的世界。汉语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音韵铿锵。通过朗读感受汉语的语言美、音韵美、节奏美。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冥思字里行间的人生哲理。充分利用晨读、第五节课前、课堂45分钟的三段时间,着力监督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能力。我们学生现在基本能做到准确流利的朗读,但缺乏感情。究其原因,有的是怕同学笑话,有的是没能掌握要领。对前者教师要多鼓励,赞许,对于后者就要教给他们一些朗读的要领了。

读书要得法。不同体裁、内容、目的决定读书应取哪种方法。精读、略读、查读、浏览,采用哪种方法因文而异。

读书能修身。一个爱读书的人往往显示出良好的语文素养。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时,就觉得课本根本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就会如饥似渴地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每周一节的读书课,因给学生提供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的机会,很受欢迎。学生捧起爱读的书籍,痴迷地读着,教室里静悄悄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学生可博览群书,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便总会开卷有益。

2.4 长写作。要有想写的冲动。很多学生谈写作色变,不想写,不会写成了他们的通病。想使学生变得乐写、会写就要突破常规,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走进生活,走近自然,让学生爱上写作。世界本如万花筒,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当我们都有一颗好奇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思考的头脑,自然会把所见所闻所感付诸笔端。这就是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们写景,就可以走出课堂,细心观察周遭事物,体味自然的气息,感受自然的风采。光凭在教室里冥思苦想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要有能写的功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是写的基础。会读书,善积累,久而久之写作必能一挥而就。纵观古今多少名家都是聚沙成塔,积跬成步,才成就了自己,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积累词汇、句子、段落、文章、构思,养成"心有疑,随札记"的习惯。长此以往,脑子里自然会形成词语库,文库,在真正写文章时就不缺少活水源头了。

要有可写的东西。就我校而言寄宿生占多数。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些。教师就能在学生与外界之间起到一个桥梁纽带作用。用学生感兴趣的、鲜活的、热门的话题、素材取代老生常谈的、人云亦云的题材。

归根结底,教师的身教、鼓励、激趣就能使我们的学生爱上汉语课。修炼自身也罢,教学有法也罢,都是为了搞活课堂气氛。汉语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汉语素养和能力就能提高,就能在高考上取得好成绩,就能在社会上展示最好的自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也是我们所有汉语老师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