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课堂,一衣带水

2016-06-24 11:00王爱新
考试周刊 2016年45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内容生活

王爱新

作为小学品德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品德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立人先立德,几千年传承亘古不变的道理”。我也始终认为,品德这门学科,如果脱离生活,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把生活和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才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而且,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越容易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社会生活是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我们所面对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这些新奇的事情就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品德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做到不脱离课程标准,不拘泥于书本教材,让德育融入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教材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当教学放在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背景中时,就如源头活水潺潺而来,学生嬉游其中,乐趣无限。

我由衷地认为,对于品德学科的教学,“生活”与“课堂”,只是一衣带水,它们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一、入情入境,社会生活点燃学生的情感体验

人的情感往往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孩子们,他们更容易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的情境中,孩子们会触景生情,感同身受。因此,对于一些教学内容,我们应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展开教学。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

例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课前备课时,我考虑到,单凭书本上的内容还不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在马路上玩耍的危害,我联想到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因违反交通规则而导致的交通事故,那种场景触目惊心。由此,我想到让学生观看社会生活中的交通事故视频(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我选择了几段没有恐怖血腥场景的视频),采用让学生观后谈体会的方法展开教学。

社会生活场景的引入,让学生在观影中动情,在交流中明理,明理之后,学生的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发生改变。他们自然就会懂得,马路上有许多凶险,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他们绝不会再把马路当做游戏场。因为,那些社会生活中的交通事故的视频已刻入他们的内心。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在这种情与境的交融中,教学已然水到渠成。

二、思辨结合,社会生活引领学生的思想认识

儿童的天性是纯真的,他们面对的世界又是复杂的,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在接触一些社会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许多困惑。因为孩子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和书本上及老师所讲的并不一样。我认为,这些孩子们的困惑,其实就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如果不能够解决孩子们的困惑,那教育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有时,教师要关注孩子,要俯下身子,看看他们在做什么,问问他们有什么困惑,做一个帮助孩子成长,引领思想认识的好老师。

有一次,在和孩子们讨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个版块时,孩子们发言踊跃,童心中涌动着助人向善之美,我也为孩子们绚丽的心灵之花感到欣慰。可当一个孩子说到在路上遇到老人跌倒时,要把老人扶起来时,一个孩子却坚定地认为,遇到老人跌倒时,千万不能扶,否则,老人会赖上你。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我知道孩子们心中肯定满是困惑,我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我没有强行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思考、辩论、明理。

针对当时的情况,我展开了小调查,调查显示,班级35人,有18人认为应该扶,有7人认为不能扶,还有10人摇摆不定。我又询问了认为不能扶的几个孩子,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极方便,孩子们的父母在玩微信微博时,好多孩子都耳濡目染了。确实,前段时间,社会上发生了好几起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情,这些事在朋友圈“奔走相告”,极其震撼人心。许多人甚至“没有被蛇妖”,也“十年怕井绳”了。因此,好多孩子被父母灌输了“不能扶”的观念。

扶不扶?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有好几个孩子都说到了2014年的春晚小品《扶不扶》,从他们的反馈中得知,原来他们的观点都来自于他们的父母,孩子们争辩热烈;扶不扶?现在的孩子机智非凡,他们自有绝招,有的说有人作证后再扶,有的说先录好音、拍完视频再扶,有的说让老人写好保证书再扶……很显然,孩子们父母的一些“防讹绝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讨论争辩后,孩子们观点趋于一致,都觉得尊老爱老、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他们都表示遇到类似情况,一定会扶起老人。我趁热打铁,传播正能量,介绍了一些帮助老人之后,老人感激甚至成为朋友的事例。我告诉孩子们,千万不要被一些不好的个别现象改变自己的观念,要始终有一颗向善之心。

思辨之后,孩子们有了自己正确的认识,在教师引领下,孩子们的思想之花绽放得尤其绚丽,这也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三、言行一致,社会生活构筑学生的道德长城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更要带着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成长,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构筑起坚固的道德长城。

品德课本上,有好多内容都是和社会生活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也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在课本上,孩子们懂得了乘公共汽车要按秩序排队、主动买票,在车上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在旅游景点乱涂乱画等一系列公共道德规范。每每问起他们,他们说得头头是道。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所见到的和课本上所说的格格不入,在乘车时,一些孩子亲眼目睹了你推我挤、奋勇争先的场景;在电影院,一些孩子听惯了旁若无人的谈笑风生;在公共汽车上,一些孩子体会到了帅小伙面对孕妇熟视无睹的冷漠……

这些社会现实,教师应该重视。我们的孩子言语铿锵有力,他们的行为又如何呢?会不会受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

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孤立于社会生活。我们应该带着孩子到社会生活中实践,一句名言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走进社会生活中,孩子们在让座后会收获一张笑脸,一声谢谢,“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一观念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孩子们在清理完广场上最后一块口香糖脏斑后,看着焕然一新的广场,“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这一观念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了。

孩子真正做了,他们在付出时,也就懂得了。让孩子的“行”和他们的“言”一样铿锵有力,我们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孩子们在心中牢牢构筑起道德长城,他们的生活定会无限美好。

最后,作为品德学科教师,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教学一定要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社会生活会促进课堂教学。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社会生活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为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让我们携手走进生活。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内容生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