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出版中的三组良性互动

2016-06-25 19:22高照
科技与创新 2016年12期
关键词:良性互动

高照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行业也提出了相应的环保理念。在笔者看来,狭义的环保是指通过一系列行动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而广义的环保应当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可以是通过整合资源达到资源的节约及有效利用,也可以是通过发明新技术、转变观念实现资源的可再生使用等等。本文将从生态出版的角度出发,剖析出版活动中的三组良性互动,旨在为出版行业的永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生态出版;出版关系;良性互动;出版行业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2.050

生态学是近代兴起的自然科学新学科,其将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当生态学与出版行业相结合,将生态学的理念与体系运用于出版的行业发展之中,便有了“生态出版”的这个出版新理念。“出版物是兼具精神与物质双重属性的特殊商品,对于文化的传承、信息的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类进入生态文明之际,出版业的生态化已是大势所趋。”在出版人的眼中,生态出版是“一种宏观上致力于出版生态整体平衡,微观上致力于为读者提供科学的认知结构,易于读者消化,功能上致力于读者素质提高,宏观与微观二者辩证统一的出版方式”。由此可知,生态出版的出发点是生态,落脚点应是永续发展。而与出版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分别是社会、出版资源和读者。本文将从生态出版的角度出发,剖析这三组出版关系下的良性互动。

1 社会与出版的良性互动

出版作为社会体系的一个分子,与其他部分构成了社会大系统的整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国家,也是出版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出版的产生源于社会知识的凝结,应流传、记录之需破壳而出,使得古代灿烂的社会文化、历史文明得以保存。社会孕育了出版,并为出版的茁壮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养分。而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必将反哺于社会发展。如果将出版事业比作一棵树,那么,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就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周围的环境为这棵树提供了萌芽、成长、成材的条件,相应地,树木作为空气的“净化器”,在净化空气污染、阻挡粉尘方面也具有显著的效果;作为防治泥石流的“克星”,对于土壤的抓牢稳固、水源的含蓄保持作用不可小觑。出版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学术精髓的聚集地,除了承担着社会知识积累、保存、传承的责任,同时还能用较其他媒介更为详尽的方式进行议程设置,从而起到稳定社会、安定民心、规范社会公约的广泛作用。

2 出版资源与出版的良性互动

传统的出版活动中,普遍寻找作者资源等同于出版资源的概念。然而,随着出版事业的扩大,出版活动的增多,作者资源已出现严重耗损的情况。作者资源,主要是以学者、专家、作家、有出版需求的个人及单位团体为主,在出版社普遍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各家出版社对于现有作者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小到各编辑对于作者资源的明争暗抢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化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验证了作者资源的有限。不仅如此,作者资源所带来的内容资源同样面临着危机。内容资源就好比是石油,当越多人去开采,那么好的内容就愈显珍贵,从而容易出现内容的重复和抄袭,使得出版走进无休止的死循环之中。

面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应当遵循出版资源与出版的良性互动发展。换言之,即做到出版资源的可再生循环永续不竭。在出版资源为出版行业提升经济价值、提高社会价值的同时,出版行业也该为出版资源提供更多的扶持和保障:①已有的优质出版资源应及时出版面世,缩短市场留白的时间。②应秉承着独特性、地域性、多样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原则,发掘和鼓励隐性出版资源,通过策划选题、市场调查、走访受众的方式,由近及远、由小及大,逐步地将更多、更好的出版物呈现出来,从而形成各自的出版特色与出版专长。③还必须为出版资源的培育留有余地,可充分发挥出版媒介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文化学术交流促进会、研讨会,为相关领域培育更多人才,提供更多思想碰撞的机会。笔者认为,出版资源的永续繁荣,关键在于发现和培育,而新发现、新培育的出版资源必将为出版行业带来更多的优质出版物。这一良性互动,不仅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更为社会文明的不断创新、不断向前送去了希望。

3 读者与出版的良性互动

读者作为出版物的受众,同出版的关系一直密切。出版物的成功与失败,是由读者来评判、考量的。以往的出版活动,当进行到读者这一环节就宣告结束。对于了解读者需求,也仅仅局限于对于出版物内容的选择上。在生态出版的理念当中,节能、低碳、永续发展贯穿了整个出版活动的始终,同时也提出了循环再生的思路,这样的思路同样适用于读者与出版的互动关系当中。

一方面,在对读者需求进行沟通、了解时,除了对内容提供选择,还可为读者提供阅读形式的选择:①个性化出版需求。这就需要比以往的读者调查更为深入细致,需要明确相应出版物的目标读者是谁,其群体的分布和数量,定位为何种出版物(如学术类、普及类、教学类、休闲类),目标读者需要阅读哪些内容,哪些是他们共同需要的、哪些是个性化需要的,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对特定的内容感兴趣等。最终形成相应类别出版物读者类型的大数据,对于出版行业的长久发展具有宝贵的价值。再根据读者调查情况,设计出出版物的大致轮廓,然后在小范围内针对目标读者进行调查,了解此出版物的内容是否符合读者预期,之后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调整,随后成型出版。②片段化阅读需求。这就需要打破以往对于出版物形态整体上的限制,强调出版物的服务功能。读者可以购买完整的出版物,即一本书;也可以是一本书的部分章节或几本书的章节内容集合,即片段化阅读。为了保护原书作者的知识产权,可以在获得作者授权的情况下,对本出版单位的出版物内容进行分类、整理,重新形成便于读者获取片段信息的类目。最终形成相应出版物内容资源的大数据,使原本固化于一本书的社会知识在新时代的读者关系中得到再生。通过以上两个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出版对读者的服务功能,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让读者获得最渴求的社会知识。

另一方面,在读者需求得以充分满足的前提下,出版单位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最广泛的读者类型大数据以及图书内容资源大数据。而大数据的本质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化应用,它将信息化同出版事业相融合,能使出版行业通过对大数据的掌握和分析应用,大规模地提升出版行业的生产效率和活力。

生态出版不仅倡导通过整合资源达到资源的节约及有效利用,通过发明新技术、转变观念实现资源的可再生使用,更为出版事业的永续发展提供了绝佳机会。生态出版理念下的出版与社会、出版与出版资源、出版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着出版事业的巨轮向更光明的未来前进。

参考文献

[1]俞涛,厉亚,王道平.出版生态化是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出版科学,2008(6).

[2]何晓林.时代呼唤生态出版[J].中国出版,2006(2).

[3]厉亚,俞涛.生态出版与出版物生态设计[J].出版发行研究,2009(12).

〔编辑:胡雪飞〕

猜你喜欢
良性互动
苏州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营造互动的主题墙饰
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索
马克思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融合时代舆论监督中的媒体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