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末代翰林

2016-06-27 21:06十年砍柴
南都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乡绅长孙翰林

十年砍柴

著名的教育家、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在回忆录中记述她的父亲在1927年农民运动时的狼狈与落魄:

我们的学校被查封后(指曾宝荪创办的艺芳女校),我与约农(其堂弟曾约农,亦是著名教育家)一同来到汉口。……住在圣公会三四日后,忽然有一个乡下人来圣公会打听有没有长沙来的难民,是一男一女;门房料到是我们,便叫我们去看。一看之下果然是蒋五十,不觉大喜过望 ,便问:“老太爷现在哪里?”他说:“远得很,现在汉防营,离汉口要坐好久的马车。”于是我们叫了一辆马车,由蒋五十带路,大约车三刻钟,才到汉防营——乃是一个军队驻扎之处,中间有少数平民住宅。我们到了一间小木屋,见门窗关闭。敲了一下门,看见父亲开窗窥视清楚,才放我们三人进去,一见面,老人家很感慨地说:“我从庚子以后,便绝迹仕途,只想略为振兴些农、矿实业来富国裕民,而不问政事。前日看到报载:叶德辉、俞诰庆,都先后被杀死!可见治学、做慈善事业都不能逃命,真是幸亏你们劝我出来。在这个‘兵窝子住的地方,他们不会来查,你们只问曹先生就可以找到我了。”我们便问何以改姓曹?老人家说:“有时提笔难免写出姓曾,只有‘曾字改曹字最不显形。”

这位在湖南农民运动狂飙中如惊弓之鸟,跑到汉口避难的老头子便是曾国藩的长孙、湖南著名乡绅的曾广钧。

曾国藩生前非常疼爱这个长孙。曾广钧早慧,十来岁就能诗善文,常与长者唱和,王闿运称他为“圣童”,“凡是他要学的,则无所不能”。光绪十五年二月曾广钧入京会试,中进士,入翰林,时年23岁,是翰林院中最年轻者。他是曾国藩家族第二位翰林,前一位是曾国藩。在重视科举的时代,祖孙翰林可比因战功封侯还要荣耀。士林普遍认为曾国藩的功业,将会由这位长孙光大。

他也有过效仿祖父“书生典兵”的人生梦想。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曾广钧奉旨统领5000人往辽东与日军作战,后和议成,这支军队也就没有上战场。

可是时代大变,他没有其祖父的好运气,几乎将其大才耗费在诗酒之中。曾广钧和几位弟弟是维新派,支持或参与变法,他和梁启超、谭嗣同交往甚密。戊戌政变前的一个月,她的母亲、著名的女诗人郭筠感觉京师时局诡异,催促他立刻离京。果然,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菜市口。他的从弟、曾国荃的孙子曾广河悲愤异常,服毒自杀。——如果他留在京都,即使因为他祖父的大功不坐牢,但肯定会受处罚。

大概是变法的失败和从弟的自杀,让他对其祖父呕心沥血支撑下来的大清朝开始失望。曾广钧和光绪帝、梁启超、谭嗣同是同龄人。他们作为年轻帝王、官宦子弟和大清国的“公知”,确实不愿意看到清国灭亡,希望变法维新来为大清朝续命。可是从戊戌政变到庚子事变,我想曾广钧已看清楚大清朝覆亡不远的命运。

大清逊位后六年,又有张勋复辟的闹剧,曾广钧依然冷眼睛观之,做《纥干山歌》以讽刺,其中云:“自矜白日可回中,自信黄河可西出。日不能中水不西,青琴绛树斗腰肢。”他坚信清朝乃至帝制已如黄河不可能倒流了。

可是民国来了,又能怎样呢?他住在长沙,开矿,办事业,办慈善,支持女儿办学。可局势几乎没有平静的时候,湖南成为南北军阀交战的要冲,公众对政治现状失望透顶,革命成为许多年轻人很自然的选项。于是有了北伐和一串政治运动。湖南是政治运动规模最大、手段最激烈、影响最广的省份,长沙一度由农民协会说了算,曾宝荪从英国留学回来兴办的艺芳女校校园也被农民协会接管,学生被驱逐。在“无绅不劣”的口号下,湖南乡绅们纷纷跑到汉口、上海等地,算得上当时“湖南第一乡绅”的曾广钧如果不逃走,被农民协会抓住了,即便不掉脑袋,恐怕戴高帽子游街的侮辱是难免的。

后来发生了“马日事变”,曾广钧也回到了湖南。再过了两年即1929年10月,这位侯门贵公子、末世翰林在湖南湘阴患脑溢血去世。可以说,他的一生,是被时代耽误了,真是“生于末世运偏消”。

猜你喜欢
乡绅长孙翰林
唐太宗托孤藏玄机
来的都是客
一箭双雕
来自太傅的恶意
贞观时期影响时代的女性——长孙皇后
画痴
画痴
画痴
孤独的骆驼
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