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转基因标签制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16-06-28 07:06倪学志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6期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 倪学志



大豆转基因标签制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倪学志

摘要:由于在外就餐、购买即时食品等消费环节的信息不对称致使转基因标签制度的信息显示功能失效,从而使其抑制转基因消费进而抑制转基因大豆进口的作用不显著,并导致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的差异化策略效果不佳。故需要增加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如检疫性保护和大豆种植的技术性支持两个手段助推国产大豆竞争力的提高。

关键词:转基因标签;大豆进口;信息不对称

与玉米、小麦和水稻相比而言,大豆单产较低,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因此有学者认为我国应该多进口大豆,进口大豆就等于进口土地资源。但是大量进口大豆导致国内大豆种植萎缩引发的后续生态代价(大豆与玉米、小麦等作物轮作有利于培养地力,达到以地养地的效果,进而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如果为了实现短期的粮食完全自给进而常年连作玉米等高产作物同时进口大豆,势必会导致化肥等化学合成物的用量不断增加,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生态恶化)会对我国持久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同时进口转基因大豆也存在质量安全风险隐患[1]。权衡利弊,我国抑制大豆进口并振兴国内大豆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旨在使消费者获得知情权从而对转基因食品作出谨慎消费选择,并进而抑制转基因大豆进口的强制性转基因标签制度早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实施,但效果甚微[2]。为此,我们需要找出转基因标签制度充分发挥抑制大豆进口作用所需的市场条件,继而探究为什么转基因标签制度对抑制大豆进口作用的发挥极其有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转基因标签制度对大豆产品市场的影响甚微

1.转基因标签制度的信息显示和筛选功能发挥不理想

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未准确、科学定性,并有大量科学实验表明转基因食物存在安全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我们假定非转基因大豆的质量安全可靠,而转基因大豆的质量安全存在风险,这样的假设也基本符合事实。换言之,从整体上讲,大豆产品市场存在非转基因高质量和转基因低质量两个层级。非转基因大豆高质量、高成本,从而呈现高市场均衡价格;而转基因大豆低质量、低成本,从而呈现低市场均衡价格。在我国当前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和对食品安全要求较高的条件下,价格较高但质量较为可靠的非转基因大豆应该是大多数居民的消费选择。

由于食品具有强信任品特征,消费者即使在消费之后也难以了解、获取和判断该食品是转基因食品还是非转基因食品,因此为了让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境下作出消费选择,消费市场必须具备让消费者在任何消费情景下都可以获知所消费的大豆产品是否为转基因的信息显示条件。而转基因标签制度抑制大豆进口作用收效甚微的尴尬现状,表明其信息显示和筛选功能作用的发挥极不理想。

2.转基因标签制度未能分离大豆产品市场的原因

2002年我国政府公布并实施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方法》,要求对“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必须进行标识,以达到让消费者在知情的条件下进行消费行为的选择。总体来说,强制性转基因标签制度在生产和销售环节实现了两个质量层次大豆产品市场的分离,但在终端消费环节未能全部实现,即消费者并不是在所有的消费情形下都能做到“知情”消费。

(1)由于在外就餐、购买即时食品等消费环节的信息不对称致使转基因标签制度的信息显示功能失效,从而使其抑制转基因消费进而抑制转基因大豆进口的作用不显著。尽管榨油加工企业对自己用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的大豆油都进行了原料产地和属性的标识(如标识原料为美国转基因大豆),然而居民在外就餐、购买即时及其他包装性食品时都难免会消费到用转基因豆油加工而成的食品。因为为了减少成本,在转基因豆油的直接质量安全性(指食品不会引起急性、显性的健康问题,即食品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如食品中毒、肠胃炎症等急性健康问题)又很高、原料属性信息极容易隐藏及转基因食品品质的隐性、慢性安全性还未定论的情况下,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商都会使用价格较低的转基因豆油来加工和制作食品。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城乡居民选择在外就餐(也包括学生、单位员工在学校和单位食堂的就餐情况)、外买现成食品的次数与数量也越来越多,从而消费转基因大豆油的机会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加之政府近些年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及相应地对食品安全违法者的震慑性惩罚,餐饮及食品企业在加工制作食品时不再敢使用“地沟油”等劣质油,而是使用较为便宜的、直接性安全高从而承担食品安全问题风险责任的可能性又很小的转基因大豆油。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居民每天都在“知情”又“无法选择”的消费情景下,进行着转基因豆油消费,承受着不确定性的健康安全风险和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

(2)现有豆油消费渠道导致我国非转基因榨油大豆与国外转基因大豆被当作“同质产品”看待,非转基因的品质不但被掩盖,并且二者在被看作同质产品时,转基因大豆相对高的出油率和较低价格反而获得了更好的市场竞争优势。这说明在转基因标签制度管理条件下,我国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的豆农与国外种植转基因大豆的豆农之间存在非公平竞争现象,我国豆农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也因此会使非转基因大豆的差异化策略失效。因为这种质量差异化策略只在终端消费时能显出非转基因与转基因品质的大豆消费及相对应的生产情况下起作用,然而这部分的大豆消费比例只占总体大豆消费的较少部分,大部分的大豆都是通过不能“显示”非转基因品质的消费渠道进行消费的。

(3)我国正在实施的大豆目标价格支持政策效果不佳。因为支持政策只是对能够在终端消费时显示非转基因品质的那部分大豆供给者有激励作用,即只对用作高蛋白的直接食用或食品加工的相应大豆种植者有激励作用,而对油用压榨大豆的种植者激励作用不明显,这正是尽管存在生产和销售的转基因标签信息但在终端消费环节“没能”显示出转基因与否的消费渠道影响所致。这部分油用转基因进口大豆的价格明显低于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即使有了目标价格政策效应后,市场所形成的国内大豆均衡价格也高出进口大豆价格很多,榨油企业仍选择购买进口大豆进行加工生产。

■ 金屋闲来 于怀/摄

抑制转基因大豆进口的对策

既然消费环节的信息不对称致使转基因标签制度的信息显示功能失效,从而使其抑制转基因消费进而抑制转基因大豆进口的作用不大显著。那么,能否通过严格的激励和监管机制使这部分的消费也呈现质量信息对称的状态,以实现转基因标签制度抑制大豆进口作用的完全发挥呢?事实上,由于食品转基因成分具有较强的信任品属性及其检测的复杂性,以及食品交易的频率和数目较大,想要激励和监督餐饮企业、即时食品加工者真实显示其食品的转基因成分信息,则需要花费巨大的监管和检测成本,以至于其不可行。因此,转基因标签制度难以抑制转基因大豆进口,必须寻求其他替代策略。

1.在基本关税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采取进口配额及相应提高关税、使用技术性和检疫性保护措施来减弱进口大豆的竞争力

在不考虑大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不同品质下,若使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价格与国外转基因大豆相比具有基本相同的市场竞争力,需要从对外贸易方面提高进口大豆价格和降低国内大豆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价格两个方面来提高国产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国在加入WTO过程中承诺大豆的进口关税保持在3%水平,我们只能在基本关税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采取进口配额及相应提高关税、使用技术性和检疫性保护措施来减弱进口大豆的竞争力。此类措施越多、标准越高、程序越复杂,越能提高进口大豆的贸易成本,从而降低其竞争力。

2.充分利用WTO规则赋予的“绿箱”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大豆生产的力度

由于我国大豆种植技术和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大豆种植的规模效应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单凭目标价格政策难以摆脱国产大豆较高成本的困境,所以我国要充分利用WTO规则赋予的“绿箱”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大豆生产的力度,加强科研、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支持,特别要加强对榨用油大豆生产的支持。为了从整体上降低大豆种植成本,也应大力支持大豆的规模化种植,如对研发、购买大豆播种、收获等机器设备进行支持和补贴,以改变目前大豆生产的机器利用率较低,进而劳动力支出成本较高的不利状况。

结语

尽管本文是针对大豆产业的具体分析,但它也有一般意义上的启示。由于所有食品消费都会面临同样问题:在外就餐、购买即时食品等消费环节的“天然性”信息不对称会致使转基因标签制度的信息显示功能在消费环节失效。也因此会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预想通过转基因标签制度来实现抑制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进口和消费是不可能的。转基因标签制度没能抑制转基因大豆进口,同样转基因标签制度也不可能抑制其他粮食产品的转基因进口、生产与消费。它只是起到了使消费者在自制食品消费环节中可以避免消费转基因食品的作用。为此想要真正实现拒绝转基因食品,必须采取像目前在水稻、小麦等口粮上的生产和销售政策:无论标签与否,一律禁止生产和销售此类转基因食品。也因此会得到这样的结论:一旦政策放松,采取所谓的让消费者在知情下作出自主选择消费的转基因标签制度,其他粮食产业如水稻、玉米等必将会遭遇同大豆产业相同的命运——转基因产品主宰市场,消费者即使“知情”也毫无现实的选择权。

参考文献■

[1]祖钰博.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2]宣亚南,崔春晓. 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2007,(11).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6.016 ■ 编辑:云霞

猜你喜欢
信息不对称
浅析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效应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高校财务服务研究
预算松弛成因及其经济后果
股权融资方式下盈余管理综述
论高校教育的信息不对称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