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幻灭
——论哈金小说《在池塘》

2016-06-28 15:27韩杨杨
人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哈金自我价值反抗

韩杨杨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小人物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幻灭
——论哈金小说《在池塘》

韩杨杨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池塘》 是哈金长篇小说创作的开端,作品成功展示了弱势人物邵彬与强权领导斗争过程中自我价值的丧失与幻灭,具有普遍意义。哈金通过细致的刻画和绝妙的书写将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展现得淋漓尽致,对80年代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和群众的奴化心理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冷静的反思。

关键词:哈金;《池塘》;小人物;反抗;自我价值

一、自我价值的追求:孤独的反抗

(一)邵彬是一个孤独的“疯子”。首先体现在他与环境的对立。故事一开始“邵彬在歇马亭已经住了六年多,从心里厌恶这个乡下小镇”,他是一个十分擅长书法画画的知识分子,却在丰收化肥厂里当钳工,饱读诗书却无知音相伴,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生性傲慢加上郁结难抒使他不愿与“生存规则”同流合污。分房前,妻子梅兰曾嘱咐邵彬应该给领导送礼,可他却不愿意,认为厂里分 房一 向只依据实际需要和工龄长短,因此不需要花一分钱,结果可想而知。其次,他与集体对立。邵彬对分房不公的反抗,代表了大多数职工的心声,为何也会被孤立,其原因令人深思。起初邵彬登载漫画是受到工人们拥戴的,可随着反抗的升级、领导威逼利诱的加剧,曾经的工友表现出了对过分反抗的不理解,甚至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站到了对立面,咒骂邵彬是“疯子”,逼其不要再“疯”了。与领导的八次交锋,有六次是邵彬独自一人写信、上诉、承担后果,其他人不过是凑热闹、看笑话,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在那个畸形的年代,人们往往习惯了忍耐和等待,习惯了以一个弱者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反抗者在他 们眼中反而是“异类”,得不到拥护。邵彬是一个孤独者,他生性直爽,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自负傲慢不愿与他人为伍,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取想要的东西,他的孤独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

(二)邵彬是一个真正的反抗英雄。自从在《旅大日报》刊登了漫画后,邵彬的噩梦就开始了,扣发半年奖金,无故遭受毒打,众人面前被侮辱,做人的尊严和生存的希望消磨殆尽,可他仍“ 咬着牙发 誓:我一定要住上好房子!他们一天不给我,我就一天不让他们安生”。如此坚定的信念使他再次将矛头直指腐败官僚的要害。他把“杨晨一向迫害我”的标牌高举在县人民代表大学的礼堂上,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腐败官僚的恶行公之于众,博得同情的同时又使杨晨声名扫地,成功让歇马亭“土皇帝”的升官梦化为泡影。一个小小的化肥厂钳工,一个典型的弱势人物,竟能对官僚这样的强势群体产生如此大的冲击,邵彬的反抗力量不可小看。噩梦很可怕,但伴随着噩梦而来的绝望更加可怕,邵彬时时都处于这样的极限境遇,他像极了“拜伦式的英雄”,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即使路途过于艰难 ,环境过于恶劣,也不愿与丑恶为伍,高傲而倔强,孤独又忧郁。

二、自我追求的幻灭:自我的消失

(一)被迫与无奈的反抗。邵彬只是化肥厂的一个小人物,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一切都受制于他人。他满腹经纶却做了钳工,他胸怀大志却无人间津,在浑浊的池塘里一沉默就是六年。然而他毕竟不是一条普通的鱼,注定要在池塘里掀起风浪,可这浪花却多为外力逼迫的结果。如果没有分房事件,邵彬也许永远只会做个沉默的小人物,如果刘 恕和马宫没有咄咄逼人,他的反抗可能就不会那么坚决彻底。邵彬到《民主与法制》上访时,曾有这么一段话:“唉,生活咋就这么苦啊。只有一死才能脱离苦海。倒不是因为他怕死才活下来,而是老婆孩子还要靠他养活,活着更需要勇气。”对邵彬而言,活着要受束缚,受压迫,活着没有选择,没有尊严,活着如身在炼狱一般煎熬难受。他之所以像蚂蚁一样卑微地活着,是因为世间还有割舍不掉的亲情和责任,为了亲人的安康和幸福,他只有鼓起勇气,放手一搏。

(二)斗争过程中的矛盾与彷徨。邵彬在与官僚势力作斗争的同时,内心也充满了害怕、不安和矛盾。当他把漫画投给《旅大日报》,领导大发雷霆而扣他半年奖金时,邵彬立刻后悔寄出那幅漫画,还责怪妻子为什么没有拦住他。当邵彬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怕领导再一次暗箱操作,竞跑到马厂长家去陪笑脸、说好话,天真地认为领导会可怜他让他走。邵彬反抗的过程也是痛苦挣扎的过程,起初的目的只为缓解困境、争取权益,可是事情发展却完全相反,他被马官、刘恕咒骂成神经病、疯子,他们在公开场合对他拳脚相向,在群众面前颠倒是非,使他身体上、精神上饱受折磨。邵彬每反抗一次,就受一次打击报复,并且愈演愈烈,本就艰难的境地没有得到一丝改善,反而雪上加霜,再无容身之地。

三、反思:对“池塘文化”的批判

歇马亭是由层层的官僚系统统治的,杨晨是“土皇帝”,刘恕和马宫是“丞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是掌握话语的强权人物。首先,歪曲事实,颠倒黑白。邵彬在 《旅大日报》上发表了名叫“一家人”的漫画,意在讽刺刘马贪污腐败,却被刘恕误解为:“咱们是人,不是牲口。千年前咱们就消灭了群婚制了。只有那些反动派才说噢我们共产党是共产共妻。”曲解寓意的同时又将群众的怒火引向邵彬,可谓“聪明绝顶”、一箭双雕。其次,暴力相向,为所欲为。邵彬去沼气工作会议投诉,刘马怕他横生事端就强行拦截,为了不让邵彬说话,刘恕“叉开双腿,把肥大的屁股坐在邵彬的脸上“老子要闷死你”,重伤邵彬不说,还毫无廉耻地将被邵彬咬伤的屁股拍成照片到处宣扬。此种领导简直与流氓无异,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哈金对官僚的批判式书写,意在反思80年代中国官本位思想的严重弊端。权力意味着强势和控制,它决定着小人的升迁与沉沦,而无权利者只能受其制约和束缚,成为被阉割的“他者”。

哈金通过绝妙的描写对大众的奴化心理作了强烈讽刺,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劣根陛。哈金在作品中流露的自我身份的迷茫、文化冲突的压力和价值观念的失落,深刻再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及其后裔肉体和精神上的“流亡”与无所依托。游离于两种文化的边缘,不断寻求文化、身份上的认同贯穿了整个华裔文学作品的主题。而拥有新移民身份的哈金,其作品既有对前辈们的继承,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不断探索普遍人性和个人的生存困境,深入挖掘人性的深层脆弱,表现悲剧性的主题。哈金把中国作为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去探索普遍人性和个人面临的生存困境等问题,客观地展现了特定时代下母国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况,真实地描写了普通人并不美好的生活和他们的生存困境,从而揭示了普遍人性。

参考文献:

[1] Ha, Jin. In the Pond [M]. New York: Zoland Books, 1998

[2]Sinclair, Upton. The Jungle [M]. New York: Doubleday, 1906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05-01

作者简介:韩杨杨(1990-),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哈金自我价值反抗
信封里的头发
“金特会”背后的男人将离开白宫
伪夏日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压抑与反抗
精神与苦闷
别样的生成 别样的精彩
需求层次理论在企业青年员工激励与组织引导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