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牧羊”是对文化的亵渎

2016-06-29 06:25
新西部 2016年5期
关键词:王昭君牧羊昭君

“因为是学中文的,所以就很敏感,第一眼看到就觉得这四个字不对劲。”日前,在重庆大学中文系读大三的小赵和朋友在沙坪坝三峡广场聚餐,几个人在新世纪超市旁的空地等人时,被一组雕塑吸引,雕塑上“昭君牧羊”四个大字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苏武牧羊、昭君出塞,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可是如今却出现了“昭君牧羊”,这样的“张冠李戴”令人匪夷所思。面对公众质疑,雕塑管理方三峡广场管委会的解释是,这个雕塑描绘的并不是某个典故,而是对于王昭君在塞外生活的场景的描述。“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也就是说,“昭君牧羊”不是一个典故,而是描述昭君塞外生活的一个场景。可是,这样的解释,又有谁知道呢?公众在看到“昭君牧羊”时第一印象还是会对雕塑充满着质疑,这样的雕塑名字出现在公共场所还是容易给人误解。这显然是值得注意的。

昭君出塞和苏武牧羊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是众所周知的成语典故,一提及这些成语,人们总能想到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一个是忍辱负重十九年,面对威逼利诱甘愿牧羊的忠贞气节,一个是心忧天下、追求和平宁愿出使和亲的巾帼英雄。这两个人物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正能量和价值观,这也是这两个成语典故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可是如今,这两个成语典故却被“合二为一”,成为“昭君牧羊”,这样的雕塑出现在公众面前,不仅让人费解,也会对青少年造成误导,这种对历史典故的随意篡改和曲解,胡乱嫁接使用,在现实中并不鲜见,这些都严重损害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

雕塑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这些雕塑在为城市增添人文魅力的同时,也起着传播文化,传承历史的意义,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因此,雕塑不管是对于历史文化还是对社会教化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如今却出现这样“不伦不类”的雕塑,无疑是对历史文化的亵渎,更是对公众的误导。

即使是为了描述昭君塞外生活,完全可以避开这些已经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另外取一个独特的名字,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尊重,更能起到给城市文化增光添彩的作用,何乐不为?

读者 刘剑飞

猜你喜欢
王昭君牧羊昭君
苏武牧羊
Chapter 3 Back to the village 第三回 重回村庄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脑筋急转弯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
牧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