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曲走进摄影棚
——浅论中国戏曲电影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2016-06-30 10:48王俊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电影戏曲

王俊元(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当戏曲走进摄影棚
——浅论中国戏曲电影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王俊元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摘 要】由于两种艺术形式写意和写实的本质诉求不同,戏曲和电影的结合面临着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戏曲电影的必然出路只能是以戏曲为核心,用电影的记录手段为戏曲服务,与戏曲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戏曲;电影;发展出路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亦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起源之一。当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渐渐淹没于历史长河之后,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广泛人文基础的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旅程,至今生生不息。相比较戏曲的古老与传统,电影不仅是舶来品,更是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但是它却像旋风一般席卷了传统艺术领域,一进国门便与传统戏曲擦撞出火花,开启了电影与戏曲的新篇章。

自1905年中国自制的第一部电影,亦是戏曲电影的开山之作——《定军山》诞生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戏曲密切相连。但新世纪以后,电影脱离戏曲独立发展,在商品经济的激流中快速成为大众媒体最有力量的一部分,对传统文艺样式造成猛烈冲击。戏曲电影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游移停滞期,蓬勃不再,日益陷入一种发展困境中。然而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意义重大,古老又兼收并蓄的戏曲艺术仍期待利用电影的一些特性推广自身,为自己赢得更广泛的欣赏群体。

一、戏曲与电影各自美学特征的差异

戏曲和电影都属于综合艺术,它们各自吸收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精华,综合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视听艺术与表演艺术,再现与表现造型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是戏曲属于剧场艺术,它与电影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学特征上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将戏曲搬上萤幕时,必然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遭遇巨大阻力。

(一)戏曲艺术之魂——写意性。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是高度综合的艺术,是“歌、舞、乐、诗”的融合,写意是决定中国戏曲艺术性质的内在美学规律。

戏曲的写意性是高度严谨与完备的,是一种整体的写意。戏曲将丰富的生活经历凝练为特定的艺术形象,不诉诸形似,而追求神似,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同时,景随人走,不刻意照搬生活物质,而将实景升华为意境,以虚拟的方式表达创作主体的意志情怀,使观众见一叶而知秋。

(二)电影艺术之本——逼真性。电影艺术的追求真实性是由其物质本性所决定的——物质载体是它存在的基础。从电影诞生之初,以镜头真实地纪录客观生活中的人和物的状况,描述物质现实,就是电影的存在方式与价值所在。据说卢米埃尔兄弟在放映《火车进站》时,由于画面的真实性,当火车头由纵深处开过来时,在场的观众惊吓地四处奔逃——他们难以分清电影和现实,以为真的火车开过来了。

电影是物质世界的复原,它追求“可信度”,让人们“清醒地发梦”,故而电影排斥一切虚假的佈景、造型、服装道具和人物表演,要求内在的真实与外在形象的逼真达到统一高度,从而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显而易见,电影与戏曲的美学追求存在著巨大的差异性,这就是两种艺术样式的分歧根源。

二、戏曲与电影各自表现手段的差异

戏曲与电影艺术本体特质的不同、美学追求的不同是内在的、根本的,那么他们在外部的,最直观的矛盾体现就是各自表现手段的差异。

(一)戏曲表演艺术的特征——“演员中心论”。戏曲的主要媒介是舞台、演员以及演员的程式化表演,通过“歌、舞、诗”的融合来进行叙事与戏剧发展,这是它在表现手段上区别于电影的基本所在。

程式化的戏曲表演是戏曲艺术对生活动作、语言心理的高度提炼概括、夸张或者形变,以符合戏曲的美学原则。在戏曲表演中,程式行当的个性表演相当讲究,身段动作、咬字、发声、归韵皆独具美感与特点。

王安祈老师在第十三届国际青年汉学会议的主题演讲中有特别强调:“唱念做打不是戏曲的载体,而是本体”。演员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来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与推动叙事,一出经典剧目演了千百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演员,每一次表演都是演员与剧中形象的不断叠印。通过对一些特定的身段动作与唱腔念白不断琢磨与研究,演员本身、或是演员的流派决定了戏中人物的性格与特质。比如梅兰芳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曾一被认为是一出“粉戏”,有轻浮放荡之嫌,而梅先生却投入多年心血将其去芜存菁,迎合新时代的思想潮流,将《贵妃醉酒》以端庄雅正的姿态重新搬上舞台,并由梅派传人长演长新。

(二)戏曲艺术的舞台语言——假定性特征。戏曲表演的另一特征——虚拟化,与舞台的假定性特是分不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戏曲艺术的舞台语言表达。虚拟表演是戏曲舞台时空自由转换的重要构成形式。戏曲表演讲究“景随身变”,剧中的时间地点往往随著演员的身体动作、唱辞就可以变换。正所谓“打起仗来,十来人代表千军万马;跑起圆场,数十步行过万水千山;一桌一椅当是皇家后庭、江湖绿林;手起声落便有横戈立马、恩怨情仇……”。

戏曲的舞台是有限的,但所容纳、表现的生活内容却是无限的,演员们通过虚拟而精准的表演,将观众们带到特定场景中去,引导观众进行联想,将生活化的情境补足。可以说,戏曲的舞台语言,是由演员和观众共同书写的。

(三)电影表演的艺术特征——真实与自然。相比较戏曲表演的程式化与虚拟性,电影表演的准则恰好相反,追求真实、本色与自然。电影演员通常需要经过严格、专业的学习训练,以掌握在摄影机前的表演技巧。即使是非专业演员,其显示身份或特质也必定是与剧中人物角色密切相关的。银幕的纪实性决定了电影是一种以现实生活本身的逼真形态来反映生活的艺术。所以电影表演是在真实的外景、或确切再现现实的内景中进行的,这就要求电影演员能够很好地将自身与环境融合,成为“真实”的一部分,去除“表演感”,从而使观众感觉这个角色就像是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达到观众信服的戏剧前提。

真实的表演不仅建立在优秀演员对角色要求的技能的较好把握上,更建立在真实的心理反应基础上。为了演活某个角色,电影演员不仅要体验角色设定的生活,更要时刻揣摩人物的心理状态,用心灵去创作,准确控制自身的一切,如声音、语言、形体、姿态、眼神等去表达内心世界,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电影演员的表演,更大程度上是为剧中人物服务的,电影演员所有的精湛技艺、精力与功夫,都紧紧围绕剧本、剧情与导演构思,在一些情况下还有精彩的即兴发挥,这些都是与电影的物质特性紧密相关的,同时也远远区别于戏曲表演的传统讲究。

(四)电影的镜头语言——蒙太奇思维的灵光。镜头是电影的基本单位,电影创作者将一部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分成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点的镜头加以拍摄,再按照原定的创作构思加以剪接,组成一个连续、完整的运动整体。支撑试听语言体系的就是格式塔心理和蒙太奇思维。

蒙太奇思维不仅有叙事的功用,更有一种强大的艺术效果,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规范和引导他们的情绪与心理,激发观众进行联想,从而完成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三、戏曲与电影各自观演关系的差异

(一)戏曲与观众。京剧的观看美学是“看角儿看段”,是“人上有人”,戏曲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剧情,更在于观众们的观看心理。很多戏曲经典的戏曲段落被传唱表演过千百次,戏迷们早已耳熟能详,但越是这样人们越是爱看,为什么?因为人们看的不仅仅是戏曲剧情本身,而更是演员的“唱功”、“扮相”、“做派”、“身段”……戏曲演出现场的高潮时刻与剧情本身的高潮并没有绝对的联系,有一种高潮就是当“角儿”的精彩演出在以上方面极大地满足了观众们的审美需求时,观众们的“叫好儿”、喝彩沸腾满场。在那一刻,演员与观众是无隔阂的,是“同气相连”的,观众与观众之间也是相互感染的,有所交流的,整个剧场中的观演关系是多角度并存的,这就是戏曲演出的极重要部分——场气。

所以,戏曲演出是由演员的创作实践和观众的观赏共同并同时完成的。戏曲是剧场艺术,观众们的叫好喝彩会极大地刺激演员,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表演更加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在戏曲演出中,舞台上下的演员与观众是相互依存的,在演出的当下,演员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观众们的喜恶,感受到观众是否被感染等,这种即时的反馈能够使演员随时调整自己的表演分寸。所以,即使是统一剧目,戏曲演员的每一次演出也都是一次重新创作,每一场演出都可能因为观众的反应、演员之间的配合、演员对角色理解的细微不同而有所不同,每一场演出都不可被复制。这就是戏曲演出的宝贵之处,亦是戏曲艺术的一部分。

而电影演员在表演时,面对的是摄像机与各种造型照明设备,不会有观众在表演现场,所以电影演员无法与观看者即时取得互动,从而电影屏幕阻隔了“场气”,使戏曲艺术的这一宝贵特质有所减弱或消失。

(二)电影与观众。看电影可以是众乐乐,也可以是独乐乐,观看电影的场地与时间都基本不受限制,尤其是在摄影录制技术全面数字化的当下。由于萤屏的阻隔,以及电影录制的物质特性,观看行为与表演行为永远不可能同时进行。但是也正因为镜头的存在,观众得以近距离、或者局部地观看人物角色,从而获得了一种偷窥的快感。

电影镜头的运用改变了观众与观看对象的实际距离,带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感,把本色、流动的现实场景带给观众,使他们身临其境,在规定场景中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观影过程中,观众既可以看到各种奇观又可以听到震撼人心的音乐音响,充分享受真实观看的快感,这便是电影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广观众群的魅力所在。

四、结论

将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相结合,一方面使中国电影由于戏曲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叙事特色,也因为名角儿和名段吸引了更多观众,另一方面,戏曲也借助电影的已广泛传播,也在拍摄电影中做了新的艺术尝试。但是本文更想强调的是,戏曲艺术作为舞台艺术的魅力无可取代,不能够抹煞戏曲的舞台特性,否则即使再怎样用先进的电影手段去表现,戏曲也将会失去其生命力。

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在美学追求、变现手段、观演关系等各方面的不同与矛盾是戏曲电影创作者一直在努力融合的,但是由于两种艺术形式写意和写实的本质诉求不同,戏曲和电影的结合必然出路只能是以戏曲为核心,用电影的记录手段为戏曲服务,而不是企图以电影的试听手段去解构戏曲艺术。所以,戏曲与电影的结合,还是应以戏曲舞台纪录片为主,利用电影的现代技术将戏曲艺术的精华完整保留,发扬光大。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12-02

作者简介:

王俊元(1991-),女,汉族,辽宁人,艺术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电影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