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眼科中心:一家莆田系医院的成长史

2016-06-30 10:20
南方周末 2016-06-30
关键词:营利性厦门市眼科

十几年来,一家由莆田籍老板控制的三甲医院,通过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在“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间不断变身,充分利用政策利好,勇于突破法律法规障碍,实现了令人膛目的华丽转身。

●厦门眼科中心 经营性质变更史

◉ 2003年,由公立医院改制为股份制医院,莆田籍老板入主;

◉ 2005年,变更为非营利性医院,后通过“定向挂牌”拿地;

◉ 2010年,变更为营利性医院,集团谋求上市融资。

南方周末记者 柴会群

盛夏,厦门五缘湾环岛干道和金钟路交叉口处,两幢大楼正在施工中。南方周末记者在现场看到,工程已近收尾。大楼旁边还有三幢已安装好玻璃外墙的建筑。

根据规划许可证公告牌上的介绍,这里在建的是“厦门眼科中心扩建项目”。该项目是厦门市“重点民生工程”,目的是“更好地缓解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

五幢楼中楼层最高、占地最大的一幢是3#楼,共22层,高104米。不过,华厦眼科医院集团(厦门眼科中心的母公司,以下简称“眼科集团”)近日打出的一则招商广告表明,至少这幢楼并非用来建眼科医院,而是用来“开设三级综合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医养结合的养老院”。

而且,按照招商广告上的说法,眼科集团也并非直接在此开办医院,而是充当“房东”,将大楼租给别人去办医院或养医院。眼科集团可以“与当地卫生部门沟通,协助办理相关医疗执业许可”。

新大楼的崛起和新的运营模式的诞生,标志着厦门眼科中心的莆田籍老板苏庆灿在办医道路上的又一次“华丽转身”。

“超级待遇”

2008年12月23日,福建《东南快报》刊出一则消息: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决定公开出让一块“医卫慈善用地”的使用权。编号为2008Y07-Y,土地面积33689.6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630平方米,出让底价3032万余元。

厦门主城区在岛上,土地稀缺。该地块位于厦门岛东北部的五缘湾,同样寸土寸金。因带有公益性质,“医卫慈善用地”却很便宜。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2009年厦门市出让的地块中,在五缘湾一带,对比“医卫慈善用地”,“商务金融用地”的价格是其10倍左右,“城镇住宅用地”是其20倍左右。

上述报道最后提到,该地块竞买者须符合“非营利性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的条件。由于厦门眼科中心是福建省唯一一家非营利性三级甲等眼科医院,所以此次竞标被业内称为“定向挂牌”。果然,2009年2月,该地块由厦门眼科中心以3032万元的底价购得。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2003年改制之前,厦门眼科中心就开始“创三甲”,前后花了三年时间,2004年3月经福建省卫生厅下文批准,成为厦门市首家三甲医院。不过,此时的眼科中心已由公立医院变为莆田籍老板苏庆灿控制的民营股份制医院。

出让合同中约定,“受让人不得改变项目土地用途,不得违反项目行业要求”,否则“出让人有权收回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这意味着该地块只能用于建眼科中心。然而,7年之后项目完工,最主要的一幢楼却变成开设“三级综合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医养结合的养老院”。

此外,根据厦门眼科中心官方网站上一篇文章的说法,扩建项目2013年8月正式开工,说明此前该地块闲置了4年半。2012年,国土资源部出台规定,闲置土地两年未动工的,政府将收回使用权。但正在施工的大楼表明,该地块未受影响。

厦门眼科中心扩建工程共分两期,去年7月一期工程完成后,眼科集团曾举行封顶仪式,并爆出一个消息:扩建项目还将用于该集团旗下筹建的“新开元医院五缘院区”,且该院区将由第一医院托管。去年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届时新开元医院五缘院区将加挂“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五缘分院”牌子。新开元医院是苏庆灿控制的一家民营综合性医院,2010年创办,与厦门眼科中心现址毗邻,系其“姐妹医院”。

厦门最大的公立医院与最大的莆田系老板之间的此次“深度合作”,被当地媒体形容为打通“任督二脉”。

官方表态支持。出席封顶仪式的厦门市卫计委主任杨叔禹说,“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延伸到社会资本办医中去,在全国来说也是一个创新”,“通过与华厦眼科医院集团的合作,借助该集团的优秀管理经验,可以推动公立医院深化改革。”

南方周末记者日前看到了两家医院合作协议的部分内容。协议约定,新开元医院(甲方)将其经营管理权交由厦大附属第一医院(乙方)“托管”,乙方向甲方派出人员工作,甲方向乙方支付一定的托管费用。

当地业界有人将这种模式解读为:“第一医院准备为莆田老板打工”。问题在于:第一医院本就忙得要命,怎会有精力、人力托管一家民营医院?如果该院真有能力,为何政府不直接把土地拨给它盖新医院,而是拨给一所民营医院,待建成之后再交由它托管?

2014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专门提到,对获得国家三甲的民营医院,给予500万元奖励。这条规定正是应身为厦门市人大代表的苏庆灿本人所提。对于500万的奖励数额,苏庆灿轻描淡写:“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苏老板太牛了,可以说已经无所不能。”当地一名民营医院开办者发出如此感慨。

在《厦门日报》一篇题为《民企倾诉心声 政府当场回应》的报道中,苏庆灿提出“希望成为厦大附属医院,这样可以借助厦大的无形资产,吸引更多人才”。厦门市经发局局长当场表示“会后我们和厦大联系,力争促成此事”。后来,厦门眼科中心果然更名为“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成为厦门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次“变性”

2010年12月15日,在以“非营利性”医院身份拿到2008Y07-Y地块一年多后,经厦门市卫生局请示、福建省卫生厅批准,厦门眼科中心变更了经营性质——由非营利性医院变为营利性医院。

这是自2003年“改制”以来,厦门眼科中心第三次改变经营性质:先是因改制由非营利性改为营利性,继而由营利性改为非营利性,最后又改回营利性。

2000年,原卫生部出台《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医院按经营性质不同分为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两者的重要区别,是前者的收支结余可以用以分红,后者则只能用于医院自身发展。

2003年改制之前,厦门眼科中心因属于全民所有制,理所当然是“非营利性”。改制之后,变成一所股份制医院。由于《意见》中明确规定,股份制医疗机构一般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因此其经营性质当时也定为“营利性”。

不过,在成为“营利性”医院后刚刚一年,厦门眼科中心就于2005年向厦门市卫生局申请变更为“非营利性”医院。厦门市卫生局向福建省卫生厅请示,后者批复同意。

业内普遍认为,厦门眼科中心2010年这次“变性”,当是出于“上市”需要——作为眼科集团的核心资产,它只有变身为营利性医院,才有可能上市融资。

2014年10月,华厦眼科医院集团高调推出“原始股、光明梦”计划,“争取5年内在国内A股成功上市”。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该集团的原始股计划目前已在厦门卫生系统推行,每股7块钱,不少人踊跃购买。

在厦门一位民营医院开办者看来,如此“任性”地改变经营性质,在厦门惟有眼科中心可以做到。他说,在道理上,营利性医院转变为非营利性医院,相当于开办者把资产捐给了社会;再变为营利性医院,相当于开办者把捐出去的东西又拿回来。

“有这个道理吗?”该人士反问道。此外,据他所知,从非营利性医院变更为营利性医院,首先应进行资产清算或审计清算,但这些厦门眼科中心都没有做。

2015年8月,福建省医改办、卫计委等八部门出台文件,规定非营利性社会办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得转变为营利性。不过,由于在此5年前就成功“变性”,该规定已经和厦门眼科中心无关。

改制之谜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商人到厦门首家三甲医院的实际拥有者,苏庆灿仅仅用了两年。

与一般莆田系老板的创业模式不同,苏庆灿从事医疗行业是半路出家。据2013年4月《厦门晚报》报道,苏庆灿199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台资企业,不久跳槽到一家国企。再后来做建筑模板贸易生意。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因模板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苏庆灿打算改行,起初打算办大学,因为发现办大学很“烧钱”,转而涉足医疗。

当时的背景是,以宿迁模式为代表,全国掀起过一阵公立医院改制风。但与其它地方政府“甩包袱”的改革动机不同,改制前的厦门眼科中心,在有福建眼科“第一刀”之称的院长洪荣照的带领下,声名在外,年均增长30%左右。改制前的年收入已达三千余万元,是厦门市效益最好的公立医院。改制之前洪荣照59岁,即将退休。

据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厦门眼科中心改制的最初方案,本是想引进新加坡资金,利用国外先进理念,让厦门眼科中心走向世界。当时厦门市政府几位领导对此均有指示。但不知何故,与新加坡的合作无疾而终,最后引进了一位莆田老板。

上述人士称,主导改制的是原开元区政府部分领导,该区专门成立了厦门眼科中心“改制领导小组”,组长由一位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则是时任区财政局局长陈培新,后者于2015年9月因涉嫌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被立案侦查,但尚不知晓是否与厦门眼科中心改制有关。

洪荣照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称“水太深”“太可怕”。

2003年8月8日,随着思明区卫生局(此时原开元区已并入思明区)与两家公司签订《厦门眼科中心股权转让合同》,改制正式启动。

这两家公司分别是厦门欧华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与厦门欧华实业有限公司。其中,苏庆灿是厦门欧华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华贸易”)的法定代表人。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0年3月8日,注册资金500万元,其中苏庆灿出资450万元,林清实出资50万元。经营场所在厦门市竹坑路深汇大厦1503,这是苏庆灿本人的一套房子。

欧华贸易公司目前仍处在开业状态,但雇工人数显示为“零”,联系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南方周末记者实地查看发现,深汇大厦是一商业写字楼,一楼和15楼均有欧华贸易公司的铭牌,但无论是物业管理人员还是15楼另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均不知此处有这样一家公司。

欧华实业更神秘。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25日,距厦门眼科中心股权转让尚不到10个月。注册资金2000万,其中法定代表人苏世华出资1200万元,另一出资人也是林清实,出资800万元。员工10人。暂住证显示,此时距离此二人抵厦门还不到一个月,其中林清实的老家是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霞溪村,苏世华的老家是南安市码头镇东大村19组。

欧华实业的经营场所在厦门市禾祥西路257号之五1506,此处是苏庆灿的另一套房子。南方周末记者实地查看发现,这是一套住宅,没挂牌子。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长期亏损。南方周末记者还注意到,欧华实业所留电话与欧华贸易是同一个号码。

南方周末记者通过各种渠道确认,林清实是苏庆灿的父亲(苏庆灿随母姓),苏世华则是苏庆灿的妹妹。苏世华目前仍是欧华实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其本人实际上在厦门眼科中心财务部门上班。

南方周末记者意外发现,苏世华有两个不同的身份证,名字均叫“苏世华”,用的均是其本人照片,但号码不同。这两个号码都曾出现在欧华实业的工商登记资料中。

“早产”的许可证

2004年8月12日,按照改制协议,欧华实业与欧华贸易共同出资成立厦门眼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3500万元,其中欧华实业占股95%,欧华贸易占股5%。首期出资1785万元。

苏庆灿任公司董事长,苏世华任副董事长,苏庆灿的另一个妹妹苏世英任董事。

公司成立之后,又设立了一个名为“厦门眼科中心”的分公司,许可经营项目是“专科医院”。南方周末记者在工商资料中发现,“厦门眼科中心”与“厦门眼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的公章经常搞混。

2004年初,在改制启动之后,厦门市卫生局就厦门眼科中心“变更法定代表人、所有制形式、注册资本”等事宜向福建省卫生厅请示,并“补报”设置厦门眼科中心。

福建省卫生厅于2004年3月12日回函:鉴于你局已于2002年1月1日批准厦门眼科中心执业,根据……规定,考虑其目前状况,经研究同意核准“厦门眼科中心”……机构性质为营利性……委托你局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南方周末记者在厦门眼科中心一个《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上看到,发证机关是厦门市卫生局,发证日期是2002年1月1日,所有制形式为“股份制”,床位180张,法定代表人为苏庆灿。

而前文提及,厦门眼科中心的股权转让合同是2003年8月8日签的。也就是说,2002年1月1日发证时,厦门眼科中心尚不是“股份制”医院,医院的法定代表人也不是苏庆灿,而是老院长洪荣照。

另外一个反常之处是,根据《福建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199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32号),100张以上床位的专科医院的设置,由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也就是说,有180张床位的新厦门眼科中心,应由福建省卫生厅而不是厦门市卫生局审批和发证。

不过,随着福建厅卫生作出批复,意味着所有违规行为“纠正”了。

在改制前,有关机构对厦门眼科中心做过资产评估。据知情人士透露,评估价即是厦门眼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金即3500万元,其中无形资产作价800万元。

这个价格让不少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在他们看来,单是厦门眼科中心这块牌子,就不止值3500万。

资产评估中并不包括眼科中心耗资四五千万元盖成的大楼。2004年1月1日,思明区卫生局与欧华实业及欧华贸易签订租赁合同,后者以每年330余万元的租金价格租用大楼。合同还约定,思明区卫生局每年还要返还两公司100万元(第一年为150万元)的“更新费用”。

根据工商资料,2007年5月10日,即改制三年后,苏世华将其在欧华实业60%的股份以3000万元价格转让给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从2003年8月改制到2009年4月间,苏庆灿虽然一直是厦门眼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但其股份只占不到5%。他的妹妹苏世华才是该公司的大股东。

员工持股是厦门眼科中心改制的一大“亮点”。根据媒体报道,眼科中心具有一定职称的医务人员将获得医院30%的股份。而工商资料表明,仅有22名职工得到了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总计约13%的股份。

工商资料显示,2007年9月,欧华实业一次性以原价买下所有其他剩余股东手中的股份。至此,厦门眼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结构又恢复了原状,即分别由欧华实业和欧华贸易占95%和5%。

南方周末记者在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的工商资料中发现,苏庆灿的名字也曾分别对应两个不同的身份证号码。

庞大体系

按照工商资料,改制之后的厦门眼科中心经营情况一直不佳。比如2005年,厦门眼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的全年销售(营业)收入为0元,净利润975元;2006年,全年销售(营业)收入154万余元,亏损43万余元;2007年全年销售(营业)收入112万余元,亏损75万余元。作为分公司的厦门眼科中心只登记了2004年度的经营情况,营业额仅为7.36万元,税后利润6.25万元。

这被业内视为“绝不可能”。在苏庆灿买下后,由于采取“超常规的激励机制”,厦门眼科中心业务收入一直突飞猛进,2015年的总收入已超过4个亿;其中仅眼底病科就超过了1个亿,今年的指标则是1.2亿。

据一位眼科中心前员工介绍,改制后,医院每个礼拜都要开会,各科室之间比做了多少手术、看了多少病人、收入多少,一些老主任因为业绩不佳,经常被骂得灰头土脸。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业务指标”完成情况一直是眼科中心年度“工作总结”的首要内容,如:“××专业为医院最大的创收科室,年手术量位于全国第一”;“××专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3.25%,连续两年为增长最快的科室”;“××专业在×××的带领下,实行分组管理,采用科学的量化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全科人员的积极性,业务收入在大基数下仍然高速增长,全年增收一千万元”……

2010年之后是厦门眼科中心的“壮大期”。这一年,苏庆灿仅在9月份就增资两次共计8500万元,一举取代妹妹苏世华,成为厦门眼科中心的大股东。之后又于2013年和2015年两次增资,将公司注册资本提高到2.6亿元,其本人占79%的股份。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也更名为华厦眼科医院集团公司。

在此期间,以厦门眼科中心为基础,苏庆灿开始构建其庞大的医院体系。在厦门,他分别新办了新开元医院,收购了天使妇产医院(后更名为和美家妇产医院);在外地,则先后开了四十余家医院。

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苏庆灿的社会地位也日渐提高。他本人现在担任厦门市人大代表和福建省政协委员,同时身兼厦门市莆田商会会长、莆田(中国)健康产业总会常务副理事长等多个头衔。此外,他还跻身2015“胡润慈善榜”。

近年来,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2015年,福建省八个部门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政策春风之下,除了进军房地产外,苏老板还有了其他更多新动作。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自2015年5月以来,苏庆灿先后注册了至少七家公司,其中有医院,有投资公司,还有电子商务公司。其认缴资金大都过亿,但实缴资金却全都为零。其中,一家名为欧华投资控股的公司住所是竹坑路深汇大厦1503——正是苏庆灿当年成立欧华贸易公司时的地方。

猜你喜欢
营利性厦门市眼科
提升眼科机械清洗合格率的护理方法及成效探究
出神入“画”
“Double-subjects” at PWP Stages in English Class at Junior Stage
广西:民办校可由营利性转非营利性
An Analysis of The Building
刚做完眼科手术别坐飞机
民办学校将分类管理
营利性组织财政补贴监管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