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重在依法治官”

2016-06-30 10:26
南方周末 2016-06-30
关键词:文集改革开放文章

在领导层摆脱阻碍改革开放的思想束缚,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果不敢触动它,不去触动它,改革开放就无非是空谈一阵子。

“决不可把法治只看做治民的工具,依法治国重在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不是治老百姓”。

田纪云爱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和网球赛,会像孩子一样攥着拳头对电视里的网球运动员说:“我给你加油!”

南方周末记者 刘昊

2016年6月20日,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田纪云文集》对外发行。这套文集收录了田纪云从1979年到2010年的123篇文章,内容涉及农村发展、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以及民主法制等,有改革开放的总结文章,还有传诵一时的党校讲话。

提到改革开放,田纪云是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在文集长达31年的时间跨度中,占了最大分量的文章涵盖了田纪云从进入中南海到离任的20年。这正是改革开放艰难推进的20年。

从1983年开始,田纪云担任国务院副总理10年,之后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0年。他在1985年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他作为中共高层领导成员,长期在一线推动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的亲身参与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

退休之后,田纪云在家中读书看报,安享晚年,同时写了颇多回顾改革开放历程的文章。

历史学者吴思曾为田纪云撰写过书评。在他看来,田纪云的观点体现了改革者的共识,“我看那些东西,觉得他们总结得既诚恳,又扎实,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封面不上头像、 去掉个人因素”

经过四年的编辑,《田纪云文集》终于付梓发行。它的封面平实:上方白底红字,写着“田纪云文集”,下方是厚重的暗金色。该书责任编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封面是田纪云自己的要求:不上头像、去掉个人因素,“发表讲话也好,写文章也好,不是个人智慧,是集体智慧”。

今年5月,田纪云就拿到了正式发行版的图书,文集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这套书)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历程,虽有遗憾,但问心无愧。”

文集一共分为三卷:农业卷、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卷、民主法制卷,清晰勾勒出田纪云的从政轨迹: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他进入中南海。当了3年国务院副秘书长之后,他在1983年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在那之后一直分管农村和经济方面的工作。1993年后,他又度过了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十年时光,把更多精力放在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上。而“改革开放”这个关键词则贯穿了他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全过程。

在此之前,田纪云也曾出过一些文集,如《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改革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与民主法制建设》等。他在一次采访中把如实、客观回顾改革开放、总结基本经验称为改革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套文集的责任编辑介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转企改制前隶属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曾出版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和副委员长的作品。

据他回忆,2012年4月19日,社里召开了这套文集编辑工作的第一次筹备会,编辑组的成员除了出版社的人之外,还有曾在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来参会的田纪云提出几点要求,除了文章要精挑细选并且避免重复、增加图片、增加人大外事出访内容、稿子按时间顺序排列之外,他还强调了两点:改革开放卷是重中之重;文章要坚持口语化表达,“我当初怎么说的,就怎么用”。

“任何时候都不要 说粮食多了”

田纪云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十年间,推动了数个影响深远的工作,例如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建设商品粮基地等等——农业工作中蕴藏着改革开放的起点。

农业卷的开篇文章便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为背景的《农村改革调查报告》,责任编辑透露,“他(田纪云)非常看重这篇文章”。

1982年11月30日,田纪云在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万里的指示下,率领由有关部门参加的12人工作组,赴山东、河南、四川三省,进行了近1个月的农村经济调查,针对农村形势、农村商品流通和供销社体制改革,形成了三篇报告。当年,这三份报告先被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作为内部文件印发,后来又由《人民日报》连载,这被视为中共中央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节点。

田纪云在书中写道,通过这次调查,他体会到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的真正含义。

据介绍,农业卷中另一篇被田纪云格外看重的文章,是1992年4月25日他在中央党校的讲话稿:《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中国发展拨正了航向,田纪云在中央党校的讲稿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在书中可以读到田纪云生动的口语表达,他这样描述农村改革前中国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状态:“要想务农经商,会被当成不务正业,搞点家庭副业还会被当成‘资本主义加以批判,有些事情现在讲都是笑话了,可在那时却是事实。一家养几只鸡都有规定,超过是不行的。哪块地种什么都要按上边的命令做。行距、株距都规定得很细的。种得不对,要拔掉。农民没有种地的自由,更不用说农民跑到城里去做工、做生意了。”

讲到如何理解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时,他认为在领导层摆脱阻碍改革开放的思想束缚,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果不敢触动它,不去触动它,改革开放就无非是空谈一阵子。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改革开放能否持久,要画一个问号。

在农业卷亦可看到农村改革之于整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意义。“农村改革的成功,其奥妙就在于使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得到创造与追求财富的自由。”田纪云这样写道。

直到现在,田纪云最关注的仍是农业方面的新闻,他会留意天气预报,担心水灾和冰雹等灾害给农民造成损失。农业卷中记录了他对中国农业问题的诸多担忧:“任何时候都不要说粮食多了,要限制粮食生产了,这是历史经验”。

“不怕丢官就行”

改革的背后是不同意见的激烈交锋与斗争。2010年,田纪云在《追忆关于改革的两点建议》中回忆了自己1997年的一次发言:“回想我们20年来改革开放的进程,每前进一步都有阻力和干扰,比如:农村承包、乡镇企业、办特区、沿海发展战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让外资承包开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证券股票市场,等等。每前进一步都有人出来责难,轻则戴帽子,重则打棍子。”

1988年8月15日的《当前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可作为了解那个时期改革开放如何遇到难关的史料。当时,价格“闯关”出现了问题,导致通货膨胀,重回老路的声音再起。田纪云发言说,“改革的大目标不能变,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想一帆风顺,一点曲折波浪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他还谈到,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遏制通货膨胀……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不能因某些人的责难而退缩。”

在一次采访中,田纪云这样总结自己国务院十年生涯的感受:“我最基本的体会是两条,一是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二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十多年来,我不能说我在一切工作中都做到了实事求是,但是我具有维护实事求是原则的勇气,不怕碰硬,不怕丢官,这是我引以为自豪的。毛主席说‘五不怕,我看有一不怕就行,不怕丢官就行。”

改革开放卷引起不少共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代曾任厦门市委书记的邹尔均拿到《田纪云文集》后,最先翻开的就是这一卷,“我迫不及待地先看这一卷,尤其(里面)对经济特区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几篇文章,总结得深刻、实际,回想当年非常亲切”,他说。改革开放卷也令他想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困难和重重阻力”,“作为最早创办经济特区、做实际工作的人,感情特别深”。

“首先要加强 宪法的监督”

1993年,田纪云转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又连任一届,同时他一直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实际工作中,田纪云对人大监督、人大制度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诸多思考。

“对人大,不少人认为是‘橡皮图章,是安置老干部的一个场所,有那么句话:‘退休不要怕,还有政协和人大”,1995年的最后一天,田纪云在同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座谈时,曾经这样主动自嘲,进而以八届人大加强了地方工作力度为契机,勉励在座人员,“把腰杆子挺硬一点”。

他意识到法学界持续已久的“法治”和“法制”的讨论:“我们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实质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理国家”,“决不可把法治只看做治民的工具”,“依法治国重在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不是治老百姓”。

书中颇多篇章涉及田纪云对人大监督机制的设想。他将监督制度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人民在把权力委托给政府时,必须保留对政府监督控制的权力。国家权力离开了监督制约,就没有生命力,就会导致腐败。”他还提到“首先要加强宪法的监督”。

民主法制卷中亦记载了八届和九届人大的法治观念和立法进程。田纪云在1995年10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立法中,必须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行政机关重权利,轻义务,而对公民和法人重义务,轻权利的观念,保证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2002年,田纪云发表了《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一文,回顾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的历程,阐述为何必须彻底结束“人治”,实行民主法治。这些文章都被收入了文集之中。

“我现在43公岁!”

2003年退休之后,田纪云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在家读书看报,间或练书法、写文章,偶尔与老友小聚。他给自己的晚年生活编了一段顺口溜:“早睡早起,粗茶淡饭,运动散步,加强锻炼,会会老友,吃个便饭,读书看报,只盼民安”。

“退休后应安心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争取多活几年,享享天伦之乐。千万不可再利用各种关系干预‘朝政,对现在的领导人指指点点。要知道,革命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人跑一棒,你的一棒跑完了,就坐到一边休息去吧,不要再对跑下一棒的人指手画脚。”田纪云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常去田家的万里长子万伯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田纪云居住的院子不算大,但总是收拾得很干净,树木花草透着绿意,“田老以前主管农业,他对绿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是很强的”。

因为文集的关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四年来去了田纪云家很多次。他回忆,晚年的田纪云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每次他们约在田家见面,他总是穿棉拖鞋、白衬衫和军绿色裤子。87岁的他身体一直很健康,腰杆儿笔直,满面红光,只是“耳朵稍微有一点儿背”。文集中的彩色照片上,五六十岁的田纪云满头黑发,但自从退休后,他就不再染发,头发像平常的老人家一样兀自白着。

“我现在43公岁!”2015年,田纪云在一次见面中这样向别人介绍自己,他风趣地把年龄按照“斤”和“公斤”的转化方式,直接缩小了一半。平时他爱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和网球赛,会像孩子一样攥着拳头对电视里的网球运动员说:“我给你加油!”

在这位编辑看来,田纪云的心态一直很年轻,并且记忆力惊人,“他哪年哪月哪日发表了哪篇文章,什么时候跟哪位重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工作,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田纪云的“头脑不僵化”:他是同龄人中为数不多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的人,文集中的许多文章都是他自己在电脑上写出来的。以前他们俩通过发短信交流,后来田纪云学会使用微信,他们就在微信上互通进展。

▶下转第10版

◀上接第9版

田纪云也爱和年轻人交朋友,跟他们交流刚发生的新事儿。万里之子万伯翱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有一次他在《南方周末》上看了一篇纪念中共改革元老、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的文章,正好遇到田纪云,就向田介绍此文。田纪云兴致勃勃地说:“老大(田对万伯翱的昵称),把报纸送给我吧!我拿回去好好学习学习。”

田纪云思想开明。吴思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曾经编辑过田纪云的稿件,总会有一些批注和修改意见,田纪云全都采纳,“即使是一些我们担心作者会不高兴的修改,他也全都接受,放手给我们做,而且,他每次都主动派人把稿子送来,而不是叫我们上门去取。”

追忆不止

在《田纪云文集》中,邓小平、李先念、万里、乔石、胡耀邦、杜润生等改革中的关键人物悉数登场,而在生活中,他与乔石、万里等人也私交甚笃,对他们共同为改革开疆拓土的岁月颇为珍视,虽然高龄基本不参加社会活动,但老朋友离世,他都亲自去送别。

2009年中共元老、前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病逝时,田纪云还为他手书过一副挽辞:“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大功臣谷牧同志千古。”

在编辑《田纪云文集》的四年中,田纪云的生活有喜也有悲:喜的是家中添了第四代,他曾笑容满面地与来拜访自己的人分享这个喜讯。悲的是他的老伴李英华,以及老领导和老战友乔石、万里等人的相继离世。据上述编辑回忆,2014年老伴去世后他甚至一度沉默了很长时间。

万伯翱回忆,李英华去世时,满脸泪珠的田纪云拉着他的手说:“我们不是一般的夫妻关系,我们是战友,我们是同志,我像缺了半边天一样。”

而万伯翱见到田纪云另一次流泪,是在万里辞世那天。当时正在外地的田纪云听说万里弥留的消息,立即从几百公里之外赶赴北京医院,“他握着我父亲的手,满含眼泪,非常非常难过。”万伯翱回忆。“万里出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真心响应邓小平关于干部年轻化的号召,积极帮助和支持新上来的比较年轻的人大胆工作”,在《我所知道的万里》一文中,田纪云这样回忆万里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他们在一起经常聊农业啊、绿化啊、环境保护啊,老百姓的住房啊,田老对农民的感情非常深厚,这个跟我父亲是一致的。”万伯翱回忆。

对于其他共同参与改革开放的领导和“伙伴”,田纪云也颇为怀念。文集中收录田纪云近年发表的《经济改革是怎样搞起来的》等文章中,改革开放元老们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他还写过回忆邓小平、胡耀邦、乔石等人的文章,这些回忆性文章有望在将来结集出版。

猜你喜欢
文集改革开放文章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寻爱之旅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