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像孤独的行路者”

2016-06-30 10:58
南方周末 2016-06-30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

尽管已有六十余年的蹒跚前行,但我国建筑工业化比例仅为3%-5%,在欧美和日本,这一比例已高达50%-70%。

建筑工业化程度低造成了诸多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比如建筑能耗和建筑垃圾都占到国家总能耗和社会垃圾的接近一半。

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

南方周末实习生 向凯

建筑学家梁思成应该没有想到,他发表于1962年9月9日《人民日报》的那篇随笔,在半个多世纪后,仍被建筑师们反复阅读。

这篇题为《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的文章至今仍被视为“建筑工业化的深刻洞见”而反复流传。类似于“搭积木”、拼结构,建筑工业化指的是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等方式造房子。

在绿色建筑兴起、建筑工地严控扬尘和噪音污染以及劳动力短缺的当下,建筑业已在翘首迎接工业化这一巨大蛋糕。

早在1950年代,建筑工业化就已进入中国。六十余年过去了,中国建筑业依然停留在秦砖汉瓦、手工砌筑的时代。而在欧美和日本,建筑工业化的比例已高达50%-70%。

“在将来大规模建设中尽可能早日实现建筑工业化。那时候,我们的建筑工作就不要再拖泥带水了。”梁思成文中的这番畅想,目前正迎来国家政策拐点。

从5%跃到30%

2016年6月27日,在主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投)总裁李怀珍表示,作为民营企业聚合平台,中民投正布局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新兴产业领域,这其中就包括建筑工业化。

两年前,中民投成立了专注建筑工业化的中民筑业。同一年,三一集团也通过收购,进军建筑工业化。虽然来得晚,二者还是被业界看成是“来头大、背景强”的黑马。

不仅是民企,见证行业发展的华阳国际建筑产业化公司董事总经理龙玉峰还感觉到,这几年国企的进驻也增多了:“过去是住建部、地方建委重视,现在是国务院、地方政府关注,产业化不再是陌生的事情。”

在建筑工业化发展最快的上海,“2013年的落地面积是100万平方米,2014年300万,2015年达到600万,2016年估计要达到1000万。”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李进军通过几个数字表示,虽然上海本地的生产基地从一家变为了二十多家,但已不能满足本地需求,需要吸纳长三角的产能。

新来者如此之多,主要是政策引导的结果。2010年后,上海、北京、深圳和沈阳等地陆续提出了加快住宅产业化的政策文件;2014年历时11年编制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正式实施。

而真正的政策拐点在2016年出现。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路线图。其中提出要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都是建筑工业化的业内名词。

在业界看来,这是一项极具雄心和挑战的国家目标。目前在我国,建筑工业化仍被视为在“起步阶段”,工业化程度并没有官方数据,而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周福霖曾公开表示,中国建筑工业化率仅为3%-5%。

周福霖认为,建筑工业化程度低造成了诸多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比如建筑能耗和建筑垃圾都占到国家总能耗和社会垃圾的接近一半。

十年内从5%跃到30%,意味着巨大的市场。中民筑友总裁訚军算了个账:中国建筑行业中,房屋建筑约有10万亿元规模,这一巨大市场基本上都可用工业化的方式来替代,这将是建筑领域下一个“蓝海”。因此,虽然是新的闯入者,中民筑友计划从长三角、珠三角布局产业园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出千亿元规模。

不仅在城市,农村建设也被看中。远大美宅工业化的别墅项目就主要针对城里人以及农村出来想返乡的群体。“最快半个月或一个月,就可到家安装。我们做过统计,这块应有几十万亿级的市场体量,因为改革开放之后建的房子,很多都到了翻新的时候。”远大美宅副总经理张美玲说。

作为另一种“中国制造”,企业家们还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就着七天建成的海外首套样板房,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在南非考察时就表示,希望能为南非建设保障房。

两次浪潮

曾任建设部(即现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的童悦仲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历史如数家珍,连早期的文件名字都记得异常清晰。在他的印象中,1950年代跟着苏联建造的工业厂房,还保留在北京首钢的旧址上,没有拆掉。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建筑工业化产品。1970年代,当时的国家建委又再次强调建筑工业化,提出“三化一改”: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以及施工机械化以及改掉小砖瓦的墙体。

当时的建筑工业化也分成了四种类型,有的是装配式大板,有的是大模板现浇——一个大模板拿到现场使用,可以周转四五百次。

童悦仲记得,在南宁、苏州和烟台等各地推广时,人们并不敢住这种房子。于是官方就拍摄了宣传片,在放映电影之前播放:同时推倒五层的房屋,内外砖混的大板房所需的力量是普通房屋的十倍。

李进军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和1970年代这两次建设高潮中,中国并未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实现建筑工业化。因为当时的房子抗震、防水性能并不好,如在唐山大地震等系列震害中,大块的板材掉下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被称为“棺材板”。

改革开放之后,建筑工业化进一步停滞。计划经济告终,各地掀起了住宅多样化和兴建高楼的浪潮,进城农民工逐渐取代了国有建筑企业里的职业建筑工人,现场浇筑成为主流。至此,第一代的建筑工业化告一段落。

直到1998年,新一波浪潮才来临。当时建设部将3个推进住宅建设技术进步的办公室合并,组建了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推广建筑工业化就是中心的工作之一。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当时建设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深圳、沈阳、绍兴等7个城市相继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城市。

在1990年代,商业界也嗅到了建筑工业化的气息。有意思的是,远大住工董事长张剑、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等民营企业创始人最早都是在日本获得的灵感。建筑工业化源于日本、苏联等国,因为二战后缺乏劳动力来重建家园,房子只能像汽车一样,在工厂里造好构件,再到现场组装。

虽然第二代的工艺已经优化了第一代的不足,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依然缓慢。“二十年,我们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路者。”远大住工总裁唐芬说,1996年,远大空调业绩不错时,即向建筑工业化转型,但走得很艰难。

因比现场浇筑方式费钱,在房地产的黄金十年里,建筑产业化也未能沾到光。相反的是,在发展较好的日本和北欧,因为劳动力价格高、天气冷,建筑工业化反而是省钱的。

此外,由于我国房屋开发和运营割裂,建筑工业化优价优质的特点难以体现。“曾有这个例子,1000套房子的建筑工业化的商品住宅,只有2-3套漏水。但开发商只是考虑前期建设,房子卖出去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不会选择工业化建设。”李进军说。

房子就像搭积木似的建起来,会不会垮?对于几个月就造起来的住宅,公众在观念上还是不太能接受。最终,各地的试点都落在了标准化保障房上。

起步最早的远大一直靠着空调业务支撑,甚至还“逼上梁山”自己买地建房。“因为人家都不来合作,我们只能自己买地做商品房,建了以后卖便宜一点。”回想过去,张美玲有点心酸。

龙玉峰也有同样的失落。2011年,他的华阳国际建筑产业化公司设计的项目已经覆盖全国15个省市,在全国工业化建筑的设计量和规模上“遥遥领先”,但很多城市也只是实验性地建一两栋楼。

建筑业的新革命

为了和以前作区分,当前的建筑工业化被冠以“新型”二字,除了生产工厂化等早期的“三化”外,还融入了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新特征,住户不仅不会再买到毛坯房,房子也会纳入数字化管理。

材料也从早期预制混凝土扩大为包括钢结构、木结构,比如2015年远大用了19天建成的57层“小天城”高楼就采用了钢结构模块化技术。

龙玉峰认为建筑工业化近期火起来,是因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做了大量的创新和积累,随着产业链慢慢成形,行业发展速度有了较大提升。

多位受访人士表明,建筑工业化跟传统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整体性”。因此,和传统建筑中设计、施工泾渭分明不同,为了做到质量、成本、工期可控,建筑工业化在设计、生产、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捆绑在一起,上下游承接是个难点。不仅专业的运输公司较少,各地的安装技术力量也不足。

“比如任何公司生产的螺丝螺母都是一样的,但在建筑工业化的某个环节,上下游的标准不统一,难达到理想的质量标准。”中民筑业总裁办主任陈剑说。

因而,受访的各家公司都表示业务正涵盖全产业链,中民筑业和远大等公司都有自己的设计院、建筑公司,甚至还在公司内部自己做标准。

相对应的,人才衔接也是难点。不仅设计师们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专业装配化施工工人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只具备砌墙、用电钻等基本功就够了。

相较于积极向上的市场氛围,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关于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则提出了诸多隐忧:“许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已经在建筑工业化道路开展探索并有所作为,但应用规模不大。由于没有产生规模效益,反而造成许多企业的发展思路不清晰了。”

报告是2015年受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委托,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的调研结果。报告还从各个环节提出了问题,比如由于方案论证、设计周期、施工周期、堆场面积、运输与吊装效率等因素,预制构件企业平均开工率不足20%;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体系没有开放,限制了应用规模;开发商受短期效益功利思想影响,不愿推行全装修甚至工业化装修……

报告的编制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不能因为有了装配式建筑,就完全否定现场浇筑,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此,除了完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完善财税激励制度等建议外,报告还强调避免搞一刀切式的推广运动,更不能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摊派任务指标。

“建筑业在全世界都是最古老的产业,千百年积淀了固有的链条甚至是利益的格局,建筑工业化可能会打破所有的这一切。”唐芬表示建筑工业化的道路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

正如童悦仲对于国务院30%目标的解读:虽然“力争”“10年左右”的措辞还很含糊,但已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名词解释

建筑工业化:1974年,联合国出版的《政府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指引》中称: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猜你喜欢
工业化建筑
中国工业化阶段的测度与路径转型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