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的三个要点

2016-06-30 10:18
人民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规定性中观特质

改善生态,即改善基础教育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态。基础教育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尽管各自所应尽之责不同,但人人有责;要形成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友好的社会生态,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现代文明社会。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

认清特质,即直接承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任的主体必须认清基础教育的特质,把握好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基础教育中“基础”的具体内涵会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但其在两个层面的基础性地位和价值不会改变:一是为个体一生的发展打基础(包括人品、学问、处世和身心健康),二是为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打基础。

审视决策,即在教育改革决策方具有强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决策能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以下三点尤需引起决策者注意:一是教育系统内部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区别,系统的不同层次有相关性,但不同层次承担的责任相互不可取代。上层决策应把重点放在顶层设计、宏观把握上,在决策涉及下一层次时,一方面应以有利于激发(而非代替)中观、微观层次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原则,为其他层次主体留出自主决策的空间;另一方面应在行为底线和秩序上作出基本规范,并通过法律等保障这两方面的实现。以往基础教育上层决策的主要问题是对属于中、下层的事项管得太具体、太绝对,诸如减负令等,最终往往流于一纸空文。二是“条条”一统到底、“块块”缺乏统筹的权力,致使改革中的一些良好愿望难以实现。比如,基础教育改革不能把希望全押在课程这条线上,而应加强以学校为整体的系统改革。三是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应认识到教育是人的事业、文化的事业。教育虽与社会一切方面都有关联,但不能简单套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目标、策略与措施。不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定性,许多改革就会事与愿违。

猜你喜欢
规定性中观特质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万法皆空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我的最美学卡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