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胡曲《病中吟》的乐曲结构形态

2016-06-30 11:34任靖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西皮二胡曲刘天华

任靖

【摘 要】刘天华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二胡、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病中吟》是刘天华创作的第一首二胡曲,作品体现出他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融入西洋音乐因素、技法的创作思想。《病中吟》是刘天华创作的第一首二胡独奏曲,于1915年开始创作,1918年定稿完成,原名《安适》,亦名《胡适》。 【关键词】刘天华;病中吟;结构形态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80-01刘天华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二胡、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民族器乐的创作、演奏、教学和研究,《病中吟》是刘天华创作的第一首二胡曲,他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融入西洋音乐因素、技法的创作思想。全曲一共有64小节,分为三个段落和一个尾声。第一段是4/4节拍的慢板,有32小节;第二段是4/4节拍的中板,较第一段略快,有16小节;第三段是4/4节拍的慢板,有8小节;尾声是4/4节拍快板,有8小节。单从每段的小节数目就可以看出,乐曲第一至第三段的篇幅成倍递减,尾声与第三段篇幅相同,但每拍上的音数与第二段相同旋律比较呈递减态势,是在第二段基础上所形成的变化重复。由此可见,乐曲的4个部分均已形成完整的段落结构,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四段体的结构(见例1),每段的篇幅递减与由慢到快的速度有机结合在一起。第三段的慢板作为一个再现核心旋律音调的段落,有着全曲再现段的意义,使乐曲的情绪显得更加迂回曲折、婉转缠绵,准确地揭示出作者忧国忧民又矛盾、不安的内心情感,同时在结构上也形成以“慢、快、慢、快”速度变化为基础的循环体。《病中吟》的核心音调与京剧的“西皮”音乐还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将《病中吟》的主题旋律片断与京剧西皮音乐中常用的西皮原板过门旋律进行比较(见例2、例3),可以看出,《病中吟》中有些西皮音乐的特征性因素,它的核心音调与西皮原板过门音乐素材以及小七度的特征音程都有相同之处。特别是在最后结尾的两小节(见例4),与西皮中“Mi、La、Do、Re、Do”的音调是相吻合的,这体现了在中国音乐中,七声框架五声性思维体系是其共性,在不同的创作中还会碰撞出共同的音调,但由于每件乐器的弦法、演奏技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全都使用细弦二胡,也即主音胡琴①,内弦用中弦,外弦用子弦,定弦d1–a1,声音柔美圆润,具有明显的江南丝竹风格特点。《病中吟》用sol–re弦法,调高为G(传统调名为正宫调),音阶结构是以下徵七声音阶为基础,下徵音阶宫调式与西洋自然大调音的结构是相同的,如果设下徵七声音阶主音为D,它的各级音名为:D、E、#F、G、A、B、#C,音级为: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唱名为:do、re、mi、fa、sol、la、si,如果把它转为G宫调,其唱名就是:sol、la、si、do、re、mi、fa,这正是《病中吟》所用的G调音阶。刘天华在创作中以下徵七声音阶为基础,突出五正声为旋律的骨干音,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中融入西洋自然大调音阶的一些因素,具有鲜明的七声框架内五声性旋律风格特点②。《病中吟》是典型的宫、羽调式交替,乐曲的核心材料与音调材料贯穿始终,是落在宫音还是羽音上,这主要取决于核心材料与音调材料段落尾部的处理,例如在第一段的b乐句(8小节)、重复变化的b1乐句(10小节)和第三段的b3乐句(8小节),它们前6小节的旋律是统一的,只是每个乐句的最后2小节或4小节做了变化处理,决定了乐句最终是落在do音还是la音上面,但它始终是五声性的旋律思维,把第四级音和第七级音作为偏音,是一种同宫系统内的调式转换,具有中国传统音乐调式转换的特点,使乐段、乐句之间形成连绵不绝、细腻委婉的韵味。注释:①刘天华曾跟江阴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二胡,周少梅用的是细弦二胡,现在的专业二胡即是在传统主音胡琴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见胡志平.刘天华二胡曲乐音形态分析与探讨(上)[J].黄钟,2007(03).②胡志平.刘天华二胡曲乐音形态分析与探讨(上)[J].黄钟,2007(02),45-46.

猜你喜欢
西皮二胡曲刘天华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浅谈皮黄腔的发展及音乐贡献
我躲进二胡曲里纳凉
论二胡右手运弓技术在现代二胡曲中的运用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西皮慢板
国乐改进
高亢刚劲,流畅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