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2016-06-30 11:48冯德岭杨会军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作特征

冯德岭+杨会军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实行电影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产电影取得长足的发展,其中尤以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引人关注。本文以近几年取得票房成功的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为蓝本,分析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现状,审视其创作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关键词】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特征;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94-022006年,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成功突围好莱坞的包围,开启了电影创作的新风潮。自此,《失恋33天》《钢的琴》《杜拉拉升职记》《人再囧途之泰囧》《港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系列、《谁的青春不迷茫》等影片成功上映,这些构思精巧、贴近生活、故事精彩的国产中小成本影片在市场上显露出巨大的潜质,让人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无限期待。一、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概念界定随着中国电影业的飞速发展,国产小成本电影也迎来了自身的繁荣发展时期,在与大成本电影的竞争中,国产中小成本电影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模式,以其个性化的叙事方式、本土化的故事内容、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立体化的营销方式逐渐成长为国产电影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所谓的中小成本电影,是与大成本、大制作电影相对而出现的一个投资概念,按照中国国情,“中等规模投资影片的制作成本一般在1000万元到5000—6000万元之间,小成本制作一般在1000万元以下”。而投资300万元以下的影片不能进入院线。[1]因此,中小成本电影界定为投资成本在300—8000万元之间、题材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主要由新锐青年导演执导和年轻偶像演员创作、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影片。二、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创作特征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在国产大片和好莱坞影片的夹缝中谋求生存之地,其发展也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在其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创作特征。(一)在地性首先是贴近实际。由于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受投资成本的限制,鲜有选取一线大牌明星,而选用亲和力好的、年轻的演员;在选题方面更多地关注现实题材。从《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到《谁的青春不迷茫》,均以现实题材构成故事的主体,这种贴近实际的选题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其次是贴近生活。国产中小成本电影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的是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体验。国产中小成本电影更加注重与社会热点的互动,展现当下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以本土化的方式来表达社会生活的质感,更“接地气”,改变了好莱坞类型片的“水土不服”和国产大片对现实生活“疏离”的弊端。最后是贴近群众。国产中小成本影片往往表达一种人文情怀,展现普通人的情感,善于以情感人,引发观众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补偿。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青年人的爱情与友情为题材,表现青春的激情与美好,向青春致敬。而有些所谓“贴近群众”的大片之所以缺乏受众、缺乏市场,“就是因为还不是真的贴近群众。表面上拍群众,主旨还是贴近领导。”[2](二)喜剧元素梳理2015年卖座的进口片和国产片可以发现,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有三部为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其中徐峥导演的《港囧》斩获16.1亿元票房,闫非导演的《夏洛特烦恼》获得14.4亿元票房,董成鹏导演的《煎饼侠》也取得了11.6亿元的票房佳绩,这三部影片均有“喜剧”元素,可谓是电影界小投资大回报的典范。“喜剧作为一种‘世俗美学风格,由于其艺术形象的‘小人物定位,生活细节的情趣化处理,社会困境的解构式处理,传播效果的轻松化诉求。”[3]使得受众在轻松、愉悦的观影过程中释放焦虑、宣泄情绪、抚慰心灵,以至于不少观众从中体会到某种为之一动的“泪点”、“笑点”和“兴奋点”,始终保持一种饱满热情的观影心理,从而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三)戏剧化取得票房成功的国产中小成本电影都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采用“起承转合”相一致的情节剧模式,创作者们基于对好莱坞电影类型规律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本土化生活进行创新,使得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戏剧冲突更清晰、叙事节奏更紧凑、线性情节更完整,充分发挥情节剧“起承转合”的特点,故事通俗易懂,从而最大限度地契合受众的趣味和需求。因此,国产中小成本电影所取材的故事是否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是其取得高票房的重要因素。(四)类型化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编导们结合中国的国情,从选题、叙事、题材等角度出发,探索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创作规律,制作出一批符合中国受众口味的类型化电影,其内容主要包括青春、梦想、爱情、奋斗、悬疑、动作等类型元素,进而形成爱情片、喜剧片、动作片等类型电影。所谓的类型化电影,是从商业运行角度出发,将观众熟知的、既有的类型元素有机组合,以相对固定的模式摄制影片,进而形成一套模式化的生产流程。“这其实是借鉴‘好莱坞的经验,但同时又必须在本土化方面狠下工夫,探索出中国式的类型模板”。[4]因此,在创作实践中,应当发挥中小成本类型电影的创作优势,积极探索与创新,结合当下受众的审美趣味和现实需求,制作出更多叙事流畅、故事完整、立意新颖、节奏紧凑的类型化电影。三、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近年来,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确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在艺术和商业上实现了“双赢”。但由于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在投资规模、市场认可度、商业价值和相关政策等方面受到制约,再加上一些电影存在脱离现实、“恶搞”、“媚俗”、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良性发展。因此,国产中小成本电影想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做到类型总量丰富,还要保持影片个性化的叙事方式,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准,实行类型化电影的精品战略。(一)针对性的受众人群笔者认为,从受众群体的差异性来看,成功的类型电影可以划分成两种:一种是“最大公约数”电影,这些电影最大化地覆盖受众群体。如一些学者所提出的大成本制作的高概念电影《哈利·波特》系列,还有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简单的故事加上永恒的艺术母体,很容易穿越时空、年龄、种族的界限,获得最多、最广的受众。另一种是“最小公倍数”电影。这类影片强调影片的针对性,强调影片的扩散式消费。《失恋33天》便是该类电影的一个成功案例,豆瓣上特定网络影迷扩散至青年影迷,再次发酵扩散至周边的受众,影片逐渐形成口碑,扩散至整个市场,形成一种扩散式的消费行为。其次,这些电影往往改编自成功的剧本,或者曾获得过一定票房,受众观影之前影片便聚集了大量的人气,良好的受众基础加上扩散式的消费行为增加了影片的票房保证。(二)关注现实题材中国电影大片呈现出一些学者所说的疲软状态,电影的创作局限于历史、武侠、美女、东方传统景观等非现实题材,而现实题材为主的警匪片、战争片、灾难片、恐怖片在中国电影中处于缺失状态。这其中既有国情、文化制度对电影的束缚,也有市场仿学好莱坞的急功近利心态,当然还有创作者自身的水准、中国类型片处于幼年期的必然阶段等原因。在这个阶段中,离现实生活很近的喜剧片和爱情电影便弥补了观众对现实题材的需要。电影的特性也就是巴赞和克拉考尔强调的照相性质,可以让观众清晰地看到社会现实,如《杜拉拉升职记》中有职场竞争,《人再囧途之泰囧》中有商战,《疯狂的石头》中有对下岗与社会弊端的反映。电影的本性,也就是爱森斯坦、爱因汉姆强调的形象性,强调对现实进行选择概括,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逻辑和规则,如主人公不死、有情人终成眷属定律、好人好报定律,甚至《小时代》《杜拉拉升职记》中现代大都市之壮丽、白领、都市丽人等人物的出现可以为观众呈现出观众对“自身认同”、对现实世界的合理想象、实现观众“自恋情结”的一个梦幻世界,最终让观众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体验到释放的快感,满足观众对现实世界娱乐的渴望。(三)借助新媒体传播与话题营销在中小成本电影中,电影发行除了借助名人效应来吸引观众,为票房奠定良好的基础之外,还借助了强大的网络传播方式,如《匆匆那年》一经上映便被一些知名网友关注,在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中被一再发酵、放大,之后被网络精神领袖、网络大V等转发,名人自媒体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这些影片往往作为一个时新性话题,成为舆论焦点,或被大量的同龄人论述,或见诸于报刊新闻媒体之上,这类似于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给受众造成一种“不得不看、越骂越看”的主动心理。新媒体互联网时代下独特的营销方式,实质上是一个由被动观众变主动观众的过程,值得笔者以后探讨。(四)类型剧作的自觉把握类型创作意识在青年导演中显得比较自觉,在这几部电影中则表现为对经典类型元素和桥段的挪移与拼贴。《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人再囧途之泰囧》都是多线索结构,大量装傻耍宝模式的桥段引入,后者还有公路片的类型特征。这些类型创作意识加上中国戏曲小说中强调的一波三折、峰回路转、欲擒故纵等叙事观念,自然会获得口碑和票房。另外,这些片子都强调剧作成本投入和剧作位置,毫不夸张地说,有了成功的剧本才会有成功的电影。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形成独特的创作模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应该提高影片质量,坚持“内容为王”,坚守发展原则,发挥自身特色,克服自身发展的瓶颈,实现与大片的平衡发展,继续为促进国内电影市场的繁荣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46.[2]郑洞天,倪震,黄建新,赵军,陆川.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J].当代电影,2009,(1):16.[3]尹鸿,雷建军.近期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黑马”现象[J].当代电影,2013,(7):11-12.[4]刘迅.中小成本电影如何走向市场:观众、选题和创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44.作者简介:冯德岭(1986-),男,山东郓城人,硕士学位,教师,云南师范大学文新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工作单位:黄河科技学院;杨会军(1982-),男,河南新乡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专业,研究方向:影视剧作批评与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创作特征
综粹纷呈 各擅古今
浅析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风格特点与创作特征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西方音乐的魅力
论传奇类电视剧的创作特征
明清女性词坛创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