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2016-06-30 21:48王小梅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0期
关键词:致橡树婚恋观

摘 要:《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是两首广为流传的爱情诗。诗中传达了诗人心目中的理想婚恋观。本文借助平行研究理论,来分析《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这两部作品中凸显出来的,共同的理想婚恋观,即婚姻爱情中的男女和谐,缔造了幸福婚姻,爱情。

关键词:《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平行研究;婚恋观;男女和谐

作者简介:王小梅(1989-),女,重庆巫溪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

1.引言

匈牙利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裴多菲曾创作了一首《我愿意是急流》,此诗紧随诗人另一名篇《爱情与自由》之后,创作于匈牙利的封建专制势力日益猖獗, 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大环境之下,是诗人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表达了诗人甘愿为爱献身的真挚情感。

中国著名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发表于1979年,此时文革十年浩劫刚刚结束。爱情在此种情形之下是一个奢侈的话题,许多人满心只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而诗人却把感情做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更值得歌颂的是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女性的爱情立场和态度。倡导一种新型的男女平等的独立爱情观。

借助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理论,对比分析发现,虽然这两首诗在爱情观婚姻观上面各抒己见,但不难发现其写作背景以及坚持男女和谐从而追求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的主题上有着平行共生的相似性。

2.两者写作背景的相似性

《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是两首广为流传的爱情诗。这两首诗歌颂了人类最高尚、最丰富、最生动的感情。诗中流露出了两位伟大的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和思考。他们虽生于不同时代,相隔几百年,不同性别,且不同国界,一个在神秘的东方,一个却远在欧洲匈牙利,但两位诗人创作的大环境竟不尽相同,同是在革命的大环境下两位诗人展开了一次关于爱情的心灵对话。

《我愿意是急流》创作于1847年,时值匈牙利封建专制势力日益猖獗,革命运动的大流风起云涌。同样,《致橡树》也是创作于1977年文化大革命这十年浩劫之时,局势十分动荡。

通常情况下,在局势动荡年代,革命年代,人们通常为自己和家乡祖国的未来感到迷茫,不断地寻找生活的方向,关心的多是生命安危、国家存亡。文学作品也多是以革命激情和理想为主题。作品中的人物也是除了革命激情以外,毫无其他“欲望”,正如中国的那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时的人们尚且不能保证“仓禀实”和“衣食足”哪里来的“知礼节”“知荣辱”,尚不知“礼节”和“荣辱”,又哪里来的儿女情长。故之于爱情这一话题,通常此时都是奢侈的话题,是为人们所不齿的。但两位诗人却以其独到的视角解读爱情。诗人裴多菲深化了对感情的认识,表达了自己愿意为爱人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正如他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明白地表述了诗人愿意为了爱情放弃生命。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爱。同样,在十年浩劫的大环境下的诗人舒婷,更是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女性爱情观的立场和态度。同样是革命动荡的大环境,同样是冒着被批判的危险,涉及爱情这一话题,这正是两首诗歌的第一个相似之处。

3.两者写作主题的相似性

在《我愿意是急流》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急流、荒林、废墟、草屋和云朵,而把自己的爱人比喻为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和夕阳。用着5对比喻,“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表达了诗人对爱人刻骨铭心以及付出一切的爱。诗人愿意自己是急流,去经过崎岖的山路,去经过锋利的岩石,而却只希望自己的爱人是自己怀里的一条小鱼,在浪花中快乐的游玩。诗人还愿意自己是荒林,树立在河的两岸,对抗阵阵狂风,为的只是自己爱人这只小小鸟在自己的林间欢乐歌唱鸣叫。诗人还愿意自己是废墟,在静默而峻峭的山岩上,静静地任凭自己的爱人这株常春藤沿着自己的额亲密地攀爬。诗人还愿意是草屋和云朵,

愿意自己的爱人火焰和夕阳,自己愿意遭受风雨的打击,为的是爱人能够在其保护下愉快的缓缓闪现。自己愿意苍白了自己的面容只为衬托出爱人鲜艳的辉煌。在这其间,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爱人浩浩荡荡而又缠绵悱恻的爱,有时诗人愿意是温柔的港湾,如急流和荒林,为爱人遮风挡雨,只为爱人能无忧无虑地在自己的庇护下游玩,有时诗人为了衬托爱人的色彩和辉煌,自己甘愿是废墟、草屋和云朵,苍白了自己的容颜,静默了自己的存在。当爱人需要保护的时候他俨然强壮了自己,成为急流和荒林,为爱人扫清一切障碍,为爱人避风挡雨。而当为了凸显爱人的光彩和成就时,自己默默的苍白了自己,静默了自己,任爱人默默的攀上自己的肩头,去享受那些荣誉和成就。这种爱情是不计得失的,是倾其所有的,是可以为了所爱的人不顾一切的。这不是传统的男人把女人视为附属品的爱情,这不是女人围着男人转的爱情,这不是女人低声下气的爱情,这是一个男人将心爱的女人捧在手心,悉心呵护,尊重女人的感受,尊重女人的成就。这算是颠覆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女人依附于男人的婚恋观。在这样一个能屈能伸的高大男人的庇护下,女人是幸福的,女人也是有尊严的,而之于男人自己也是幸福的,他很愿意为心爱的女人做这一切,女人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女人的喜悦就是他的追求,所以实际上,这样的爱情里,没有输家,都是赢家,都是大赢家,平衡了男女的位置,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和谐。构建了幸福的婚恋关系。

在《致橡树》中诗人也是开篇便直抒胸臆,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抑或是源泉,默默为爱人常年送来慰藉。又抑或是险峰,用来衬托爱人的高度和威仪。更甚者是日光是春雨,滋润唤醒自己的爱人。但这一切,这单方面的付出,传统的女从男式的爱情不是诗人心目中所向往的。“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者所向往的是颠覆传统的,是女性拥有和男性一样独立的地位的爱情,男子是高大威严的“橡树”,女子便是和他并肩而立的“木棉”。都独立的站立,又紧密相依。“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他们虽然单独的站立,但并不是意味着要为自己争取个什么,而只是为了更好地根叶紧紧相溶相依。并肩向前,分担前进中的艰难险阻。诗人理想的爱情,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这就是诗人所向往的爱情,她强调女性的独立,不再是传统的依附于男性,从属于男性,一味的付出,尚且不敢高声说话不敢抬眼看对方。在这样子的爱情观中,女性意识到应该独立地存在,和男性并肩而立。有这样一位理性而进步的女性伴侣的男子是幸福的,不仅可以像传统女性一样细致入微的照顾,还可以和自己一起分享喜悦分担忧伤,更是可以一起追逐梦想,坚守希望。这样的女子将是灵魂伴侣,将是与自己一起构筑幸福的健将。这里的女子也是幸福的,有自己独立的位置,还有和自己心爱的男子一起坚守的梦想,这无疑是梦幻般的,是令人所向往的。这何尝不是男女在婚恋观中各司其职,各谋其事,达到男女和谐,共筑爱巢。这便是另一中和谐的男女婚恋观。

结语:

本文通过借助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理论,分析了《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两首著名爱情诗。通过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主题。能够更深刻的意识到两位诗人对爱情的独到见解,以及宣扬的打破传统的男尊女卑,女子依附于男子的婚恋观,创建和谐的新型的男女婚恋观,构建男女和谐,创建真正的幸福的爱情和婚姻。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洪贺廷.从《致橡树》的创作[J].中学语文教学, 2005 ,(9): 40.

[3]舒婷.舒婷的诗[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117.

[4](匈)裴多菲.裴多菲诗选[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 5.

[5]张军蓉.女性觉醒意识与男性爱情宣言之对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

猜你喜欢
致橡树婚恋观
大学生婚恋观培育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
舒婷《致橡树》(节选)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致橡树
从概念隐喻的词汇衔接视角分析《致橡树》
舒婷诗歌《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