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滞的心灵追求

2016-06-30 22:03张旸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观照棱镜现实意义

摘 要:本文主要以艺术真实为理论依据,通过把握其内在规律与逻辑,对《浮士德》全剧的整体构架进行解读,并从中观照其艺术形象在现代性中的价值与意义,旨在阐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张力作用及其二者对人生与生命的意蕴。

关键词:艺术真实;棱镜;现实意义;观照

作者简介:张旸,女,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在歌德的《浮士德》问世约两百年的今天,仍然独有魅力,吸引着无数现代人的想象与探知。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出,伟大的故事总是具有现实意义,并因其丰厚的人性不断获得新解释,让每一代人能从中观照到自己。

一、多彩映像内蕴艺术真实

如果说艺术真实是最后的彩虹的话,那组成一道道光束的或许就是万千世界折射的华彩。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搬生活现象,并不排斥艺术想象与艺术虚构,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规律与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

在爱克曼辑录的歌德关于《浮士德》的创作谈中说:“对于诗人来说,他所要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确,《浮士德》不是读一两遍便能透彻理解的,除了内容上的博大精深,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纵观全篇,歌德的文学活动是紧密结合西欧启蒙运动这个时期的重大的历史事变的缩影。

正如浮士德认为人是自然的最高发展,他追求的是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从他最开始说出并理解“原始有为”就说明他认为人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以及到最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出智慧的最后的结论是:“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拥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这种人道主义的进步可以说是对封建束缚与神学桎梏最有力的反抗。因此,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是世界文学中一部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或许就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社会行动的模型,无论是先进的社会还是落后的社会,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都在围绕其会聚。

如果说浮士德是一种批判,那么它也是一种挑战,对我们的世界说更甚于对歌德自己的世界,要我们想象并创造出一种新的现代性模式,使得人不再为了发展而活,而让发展服务于人。浮士德式的人是制造历史的人,浮士德的神话虽已过去上百年,但它作为一面棱镜,将不断折射出我们的生活与时代更多的景象。

二、曲径通幽与镜像世界

在人生这次长途旅行中,我们会遇到风格各异的景致。并不是所有平坦笔直的大道都会通向一劳永逸,因为要不断向前,所以即使是弯弯曲曲的小路也须毅然前驱。而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幽”藏于曲径之中,而“美”在于回转之间。人生如此,文学创作亦如是。

《浮士德》的故事可以通过三种变形来讲述。他最初表现为“梦想者”,幕启之后,他在深沉的夜色之中困坐在中世纪的书斋。多年来,他不停地思考,做实验,读书,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文主义者,然而他将自己的胜利看作囚牢,已经感到厌倦,绝望。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文化,其实是远离生活的整体发展起来的,所以他感到大自然与人生在向他召唤,并竭力寻求一种途径,让自己丰富的内心生活外溢,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从幻想到实践必须勇敢迈出的一步。可以说浮士德的压力与困惑也是现代人普遍具有的东西,在知识的城堡里我们或许自得其乐,但也因此故步自封,我们懂得很多知识和原理,但却不知如何在实践中找到它的意义。因此浮士德的存在就像是一面棱镜,让我们能从中观照到自己的内心,并迫使我们和其他每一个人都要运用自身的每一个部分,迫使我们与他人走得尽可能远。

正如浮士德在新生之后,领悟出“人生就在于体现出虹彩缤纷”,他的第二个变形——“情人”,实际上在魔鬼的帮助与合作下变得更好了。他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对一个善良的灵魂付诸自己的感情,他甚至比以前还要认真,因为他关注的范围扩大了。假如我们看不到他所经历的人的真正可敬的成长,也就不可能理解人在世界上发展必须为成长所付出的代价。而在他的最后化身中,他将自己个人的冲动与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推动力量联系到了一起。他成为了一个矛盾的“发展者”,他尽自己一切的力量来对付自然与社会,他在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尝试去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由此可见,歌德将物质世界的现代化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成就,而其笔下的“浮士德”在作为将世界引向新道路的“发展者”的活动中,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现代英雄。但是,浮士德展望并努力去创造一个既能实现个人生长与社会进步又同时无需付出重大人类代价的世界。而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却是致使他的悲剧所在。因为即便发展的过程将一块荒漠转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物质的和社会的空间,但它同时也在发展者自身内部再创了一块荒漠。由此观之,我们对我们的发展目标与成就,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也就相应要承担多少代价。当然,回馈我们的,也是我们在承担责任时相对而来的果实。

正如浮士德一样,人类在生活与真理面前不断抉择,在追求思想、爱与成长的自由中向前发展。他们会彷徨、失望、欣喜、憧憬,但永远不会满足于当下,停止渴望与创造,或许也正是这样,真实的人生才不会因为失去目标而黯淡无光,人类的历史也不会因为循规蹈矩而索然无味。

参考文献:

[1]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2]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 张辑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张荣翼.理论之思:文学理论的问题与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王一川.文学理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观照棱镜现实意义
分配正义:以弱势群体为棱镜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大棱镜泉即景
大棱镜温泉
基于Mathematica改进双棱镜干涉实验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创作札记:在日常生活的观照中采撷诗意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