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与翻译

2016-06-30 22:31刘贺田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语用学发展

摘 要:关联翻译研究是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所有在关联理论框架内探讨翻译问题、解释翻译现象研究的总称。本文先分别解释了关联理论和翻译的基本内容,又回顾了中西方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最后对其发展做出简要评价。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语用学;发展

作者简介:刘贺田(1992-),女,汉族,黑龙江人,硕士,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研究的翻译对等都是文本或文本的部分章节,侧重的是文本类型学和对等分类。后来重点有所偏移。其中关联的语用学就是一个方面,这时开始研究翻译中的认知方面和“对等”这种难懂的概念。Gutt(1992:20)是这样描述的:“关联理论试图清楚的描述我们思维的信息加工能力是如何使我们和他人交流的。”

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首先在他们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此外,翻译研究领域的探索与美国语言哲学家和语用学家Paul Grice在关联理论上的创始工作密不可分。对于关联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参考Paul Grice的交流中的合作原则里的关联研究和Gutt在发展翻译的关联理论的早期阶段所列出的文本类型学的作用。

2. 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它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一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提出了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何自然、冉永平,2001)。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提及关联性,我们首先就会考虑关联程度的问题。要想获得最佳关联性,也就必须要有最佳的语境条件。当我们对话语和语境把握的较为准确,这种关联性也就显现的较为清楚,关联程度也就越大。而反之关联程度就较小。

对于翻译,“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Levy和Gutt都曾将翻译理解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语用行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第一轮:原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受体;第二轮:译者是交际者,译语接受者是受体。可见,译者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是信息传递的中转者。”(赵彦春,1999)

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是一种认识上的新突破,也从交际和认知的角度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翻开了新篇章。

3. 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

自1988年Gutt发表第一篇关联翻译理论的论文以来,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针对此的研究,让我们分别来回顾一下中西方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

对于西方学者而言,首先Gutt认为关联理论可以解释一切翻译现象。Nida(2001:16-17)首先肯定了“关联理论给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之后指出,一个关联原则难以解释一切复杂的语言现象。Fawcett后来对翻译关联理论也提出了一些质疑。Gutt对一些质疑给予了一些有解释力的回应。如他提出的“刺激取向翻译模式”和“理解取向翻译模式”。在当前对关联翻译理论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Setton(1998)对同声传译的研究、Hill(2002)对实验性翻译测试的研究,以及Gutt 自2000年出版《关联与翻译》第二版以来对文学作品中隐含信息的翻译等方面的研究。

在我国,林克难首次把关联翻译理论介绍给我国读者。1994年,他在《中国翻译》第4期发表书评《关联翻译理论简介》,介绍了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沈家煊、何自然等语言学家也对早期关联翻译理论的引入有重大贡献。1997和2001年何自然在广州组织了两次全国关联理论研讨会,并于1997年出版了专著《语用学与英语学习》,其中对关联理论以及对关联理论与翻译进行了专章介绍和研究。后来赵彦春(1999)《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的发表引发了更多读者对该理论的探讨与研究。目前,国内研究的方向主要在关联理论的翻译解释力,关联理论推理模式的构建和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几个方面。

将关联理论运用在翻译研究中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也引发了更多对关联理论和翻译研究的思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研究的课题,更是为翻译语用研究打下了基础。当然,关联翻译理论还有许多不足,如理论框架粗糙,涵盖的翻译理论和相关语用研究较为有限等。我们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理论框架,方法论上更为严谨,不断更新知识库,借鉴吸收最新的优秀理论研究成果,只有这样,关联翻译理论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

[3]Basil Hatim,Jeremy Munday. Transl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4]Nida,E.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猜你喜欢
语用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中文电视访谈中闪避策略的语用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浅谈语用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用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思考